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声音不够好,你可以练!
首先,你可以试着把同一句话,譬如“风调雨顺”,用不一样的声音说一遍。先沉下来,用低音,再一次一次渐渐拉高。
你也可以先用粗浊的音色说,再改成尖细的调子。
于是,你找出了自己的“音域”,也就是“你有多大发挥的空间和多大的可塑性”。其次,你知道我为什么举“风调雨顺”做例子吗?因为那四个字,是由一声、二声、三声和四声构成的。
汉语的音很妙,它分为四声,第一声(平)最高,第二声(扬)其次,第三声
(转)又其次,第四声(下)最沉。所以,“风调雨顺”,你一路念下来,一定会像溜滑梯似的,由高而低。
你知道古代的“燕国”,那“燕”是读“yàn”,还是“yān”吗?你知道姓“共”的人,那“共”要读“góng”还是“gōng”吗?
告诉你,那多半时间都念第四声的“燕、共”,在这儿都得念第一声。至于“应”、“曲”、“查”、“莞”,用在“姓”的时候,也都得念第一声。因为第一声比较响亮。同样的道理,“正月”因为是一年的第一个月,所以“正”不念“zhèng”,而念“zhēng”。
现在你再看看以下这些你熟悉的对联——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如果你把那两句“互换”成为:
春满乾坤福满门
天增岁月人增寿
桃李杏春风一家
松竹梅岁寒三友
财源茂盛达三江
生意兴隆通四海
前后比一比,哪个好?为什么原先觉得很完整、很有力、很有味的句子,一反过来就弱多了,而且给人没结束的感觉?
你再找一本《唐诗三百首》来看,注意一下“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是不是几乎每一首,最后一个字都是“一声”或“二声”的“平声”?
跟前面对联的道理一样——因为平声比较响亮,作为结尾,显得更完整,而且有“余韵”。
你或许要问我为什么谈这个,答案是:因为它跟你取名字,讲题,甚至说话时对节奏的掌握都有关。
举个例子——
如果你应邀演讲,有《活出闪亮的一辈子》与《活出闪亮的人生》这两个题目,你希望那题目说出来响亮而有精神,你会选哪一个?
当然是《活出闪亮的人生》。因为"一辈子”是"往下"的,"人生"是往上的。你用同样的气力与音色,无论怎么讲,“人生”必定比“一辈子”来得响亮。
再举个例子——
“听说这件事,我有点伤感”,“听说这件事,我有点感伤”。
乍看两句一样,但是,“伤感”的感是第三声,而“感伤”的伤是第一声;“伤感”给人的感觉是受到了伤害,“感伤”的感觉则是有了很多感触。而且当你说的时候,“伤感”有“叹”的感觉,“感伤”有“咏”的感觉。
不信你现在自己试试看,两句各念一遍,是不是感觉不一样,而且音调高低也不同?甚至可以说,“感伤”比“伤感”来得美。
请别怪我吹毛求疵,要知道,偷偷说到心深处,常常赢在小地方,而且古人早就有这些讲究。
不信?请想——
“发愤图强”和“奋发向上”,“发愤”和“奋发”不是一样吗?为什么要用不一样的“愤”与“奋”?
因为"发愤"常有愤懑,"奋发"表示“奋起”。"发愤"的“愤”是第四声,表现得比较沉;“奋发”的“发”是第一声,表现得“飞扬”。
把下面四句各说一遍:
“发愤图强!”
“奋发向上!”
“发愤!”
“奋发!”
是不是不一样?
好!现在说不定你已经对“平声”与“仄声”的“亮度”有了一点概念。那么,我请问你,如果你要制作个节目,或办个活动,有两个名字供你选——
天天开心日日得意你选哪一个?
还有,如果你作一场演讲,有两个题目供你选——人生的哀愁与美丽人生的美丽与哀愁你选哪一个?
请记住,在说不出的地方下工夫,才能给人说不出的好感觉。赢,常常赢在那么一点点。
如果你常跟各色人种相处,会发现一般来说黑人的声音比较大,也比较浑厚。正因为如此,黑人歌星的声音多半比白人响亮。
这是因为他们的口腔较大,好比乐器的共鸣箱愈大,声音愈大,也愈厚。
黑人的确口腔大,不信你从侧面比较黑人和白人,黑人从后脑勺到前面牙齿的距离八成比白人大。说得好笑一点,黑人咬一口西瓜,恐怕有白人一口半的量。
你再想想,那些声乐家,就算是白人、黄种人,是不是也往往脖子比一般人粗?帕瓦罗蒂、多明戈和卡雷拉斯三大男高音,哪个脖子不粗?他们甚至粗到头和脖子好像一条线下来。
所以想要声音洪亮,就算你天生薄弱,也可以像歌唱家一样,靠后天的练习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