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场合因素和人际关系等原因,对于对方的评判或反对意见,有时坦言辩驳并不合适,这时不防采用反语。反语是一种正话反说、话中有话、绵里藏针的攻心术,即用表面肯定而实际带有反对、评判意思的话来含蓄地说服对方。
直言正谏容易触怒对方,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当劝谏的对象为封建帝王时,稍有不慎,就会惹来杀身之祸,所以有人便以“正话反说”作为攻心的一种手段。
反语进行劝谏,古书中记有许多趣话。下面这两个故事就是很精采的例子。有一次,齐景公的一匹爱马死了,齐景公非常生气,要把看管马厩的人处以四肢分裂的酷刑。恰好晏子在齐景公身边,他摇手制止,对景公说:"恕臣冒味,主公可知古时候的圣人尧舜,在将人四肢分解时,先从那个部位开始吗?"
“从……从……”尧舜是圣人,圣人当然不可能将人处以四肢分解的酷刑。晏子故作此问,是为了制止齐景公这种专横的行为。因此,景公一时语塞,不知如何作答,只好厉声对左右命令:"把这个家伙抓进牢里。"
晏子又对齐景公说:"这人被抓进牢里,一定感到莫名其妙,不知自己犯了何罪,下狱之前,我来向他数说罪名好吗?”
“好!”齐景公回答。
晏子非常严厉地对看管马厩的人说:"你仔细听着,你犯了三条重罪。第一条是工作不用心,连一匹马都没有看守好;第二条是使主公最心爱的马死掉了;第三条是由于主公爱马的死,主公不得不将你处死,这件事如果张扬出去,所有舆论的责难就会集中到主公身上,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也会以此为笑柄。你就是犯了这些罪,所以才被抓进牢里,你现在听明白了吗?"
晏子的话,齐景公听到了弦外之音,长叹一声:"夫子,放了这个人吧,别因为他使寡人背上不仁的罪名。”
晏子谏君有方,使这个无辜的看马人免除一场灾祸。
再看另外一则故事。晋平公宴请宾客,家臣送上烤肉,有一根头发缠在上面。晋平公立即下令把烤肉的厨子杀掉,并不准收回命令。
烤肉的厨子向天大呼说:"天啊!奴才有三条大罪,竟然死到临头自己还不明白啊!"
晋平公问他:"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厨子回答说:"奴才所用的刀锋利得很,真可以说是望风骨断,但是头发却没有砍断,这是奴才的第一条死罪;用桑木炭火烤肉,肉烤得红是红白是白,但是头发却没有烤焦,这是奴才的第二条大死罪。肉烤熟以后,又细细眯着眼睛察看了一番,头发绕在肉上眼睛倒没有看见,这是奴才的第三条大死罪。猜想起来,堂下或许有暗中怀恨奴才的人吧?要杀奴才是不是太早了一点啊?”
晋平公本来就生性暴戾,而现在烤肉上又确实有根头发,于是愤怒地立即下令杀掉做烤肉的厨子,并宣布无可改变。一般说来,这厨子也只有死路一条了。苦苦哀求是不行的,强辞辩解是可行的话,也就不会立即下令杀人了。因为要弄清烤肉上的这根头发到底是怎么来的,责任究竟是谁?毕竟并不很难,但他却并不愿做任何调查。所以据理力争只能是火上加油。
这位厨子佯装糊涂,正话反说,对天大呼自己有三大罪过,实则话里有话。这样一个出人意料之外的举动自然会引起晋平公的注意,会要问个清楚,从而使得这个厨子有了陈言的机会。厨子承认自己的第一大罪过是:使用的刀锋利无比,刀到骨断,但却没有砍断一根头发;第二大罪过是肉烤得那样好,却没有将头发烤焦;第三大罪过是那样仔细察看,竟然没有看出烤肉上的头发。厨子口口声声都是在数落自己罪状,却无一不是在表明自己毫无罪过,实属冤枉。因为他所列的罪状实际上都是违背事理的,这是明理人一听就能听出来的。晋平公当然也听出来话里头有话。据说晋平公听了这番话后,主动赦免了那位厨子。
值得各位女性朋友注意的是:“正话反说”毕竟是一种讽刺性的表达方式,使用时要特别注意语意的轻重和火候。既不能过分隐晦,令对方不能顺利领会话中的“话”,也不能火药味太浓,以免伤及对方的自尊,引起反感,反而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