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记忆力的技巧
如果没有良好的记忆力,对积累是无济于事的。著名心理学家薛兆尔说:“一般人平时利用他的记忆力不及百分之十,这是因为他违反了记忆的自然法则,浪费了其余的百分之九十的缘故。”你是否也是这样?如果是,你一定感到进行读书计划时会产生重重困难!
增进记忆的方法,是促成你口才的一种因素。为什么你往往对事物的印象并不深刻,一会儿便会忘掉?这是因为你不懂得记忆的秘诀。对你打算牢记的事物,抓住一个深刻、生动、能启发人的印象,集中注意;只要一分钟努力地集中注意,将比心不在焉恍惚几日的成就更优。有人说:“一小时紧张工作,可超过如梦般的几年。”这便是秘诀,特别是对于记忆力的增强。
爱迪生说过:“普通人的脑子所记住的不及他的眼所见的千分之一,我们真正的观察力之贫弱,甚至极为可笑。”
当你遇到同时被介绍认识三位陌生朋友时,一两分钟以后,竟会忘了他们的姓名,这是什么缘故?因为你起初就未能充分注意他们,也没有精确观察他们。要是你听准了别人的姓名,或是未听明白而再问一遍,他会因你的注意而心悦,你也因集中注意而牢记他们的姓名,并得到准确的印象。
记忆最自然的一项法则就是:对于你想要记忆的事物,获得深刻、生动而且持久的印象。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你必须集中注意力。罗斯福的惊人记忆力使他对见过面的人具有深刻印象。而他有这种杰出能力的主要因素是他的印象仿佛是刻在钢铁上,而不是写在水上。他曾经通过坚强的意志和练习,训练他自己,使他即使在最混乱的情况下也能集中精神。在1912年的芝加哥党大会举行期间,他的总部设在国会旅社。群众涌向旅馆下的街道,挥舞着旗帜,高呼:“我们要泰迪(罗斯福)!我们要泰迪!”群众的呼喊声,乐队的演奏声,来来去去的政治家,匆匆召开的会议,各种磋商活动——这种混乱而嘈杂的情况早已把普通人搞得心神不宁了;但罗斯福却安然坐在他房间里的摇椅上,忘掉了所有的混乱与嘈杂,专心阅读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作品。在巴西荒野旅行期间,每天傍晚,他一到达宿营地,立刻在大树底下找一处干燥的地方,取出一张露营用的小凳子和他随身携带的一本英国历史学家吉朋写的《罗马帝国兴亡录》,迅速沉迷在书中,完全忘掉了滂沱大雨、营区的嘈杂声以及热带雨林特有的各种声响。难怪他能深刻地记住他读过的内容。
花5分钟主动、积极地集中注意力,将获得比在精神模糊的情况下胡思乱想好几天更好的效果。亨利·华德·毕丘写道:“积极投入的一小时,胜过迷迷糊糊的多年岁月。”每年赚取百万美元的贝泰钢铁公司老板大吉尼·葛瑞斯说:“我一生当中学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而且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每天都奉行不渝的,就是:集中精神,注意我目前手中的工作。”
这就是提高记忆力的秘诀之一。
林肯告诉我们一个助长记忆的方法,那就是他每次阅读必须要记住的书报,必须高声朗诵。他说:“当我高声朗读时,有两种官能在工作:第一,我看见了我所读的是什么;第二,我的耳朵也听见了我所读的是什么。因此,我比较容易记住。”谁都知道林肯的记忆力是异常牢固的,他自己说过:“我的心像一块钢板,很难在上边画上事物,但画上以后,就极难拭去。”总之,同时利用两种官能,是林肯记忆的秘诀,你也不妨加以效仿。
不过,我们坐下来记忆一段话,翻来覆去直到能记熟为止,所用的时间,双倍于用适当的记忆方法。因为我们的心,应该适当休息,才不会因使用过度而疲乏。《天方夜谭》的译者瑞却通先生能讲二十几种语言,且非常纯熟。他承认,从来不会为了记忆一种语言,每次超过15分钟之久。他告诉我们,在15分钟之后,大脑便对所记内容失去了新鲜感。
詹姆斯教授告诉我们另外一个记忆秘诀,他说:“我们的脑子,原是一架联想的机器。如果在一阵沉默之后,突然要你记好,你当然会瞠目不知所对,因为你根本没有什么印象记忆了。也就是说,记忆必须有一个线索,如果我要你记忆自己的生日,或是早餐吃些什么,或是记住了一曲歌谱,那你就当然可以立刻回答出来,因为有了联想的线索,这联想的线索控制了我们的一切思想。我们运用脑子,无非是受了联想的系统所牵引!总之,凡是记忆,都靠着一个系统的许多联想,而这良好记忆的秘诀,便是把我们要记的东西,形成许多的联想。譬如,两个经验一样的人,谁能把过去的经验记忆联想最多且最有系统,便是谁的记忆力好。”
例如,一个不大容易记忆的年代,你可以和已经发生重要事件的年代联在一起,比如美国的南北战争的结束在1865年,是每一个美国人都不会忘记的。如果要他们去硬记苏伊士运河的完工年代是1869年,那就困难了,要是叫他们改记南北战争结束后4年,一定较为容易。
道理就是这样简单,以上方法也很容易实践。记忆是优秀口才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没有好的记忆力,要想培养出口才是不可能的。只有大脑中充分地积累了知识,你才可能张口即出,滔滔不绝。如果你大脑中空空如也,那么你再伶牙俐齿,也无济于事。记忆与口才一样,并不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后天的锻炼对它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忆力增强了,口才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
广泛获取多领域的知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材料是构成口才表达内容的基本要素,是一切口才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材料,再高明的口才表达主体,也只能徒叹奈何!材料平淡,本身不具有社会价值,即使主体口吐莲花,也只能泛泛而谈,不可能有什么远见卓识、真知灼见。没有丰富而准确的材料,口才表达内容就不可能符合客观实际。凡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就是错误的思想,就会将人们引到岔路上去。所以,必须首先从占有丰富而准确的材料入手,这就要求说话者要对各个领域都有所了解。
人类知识包罗万象、纷繁复杂,也是当众讲话者侃侃而谈的力量之源。知识在于厚积而薄发,有多方面知识积累的人,讲起话来也底气十足。有的人之所以很有吸引力,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丰厚的知识积累。胸有成竹,欲发则出;积之愈深,言之愈佳。
对讲话者来说,知识是多方面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知识要求;不同的人,对知识的把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但作为讲话者,应当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有以下几方面:
1.处世知识
处世就是指处理人情世故、社会活动、与人交往。每个人与社会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份子,没有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是无法在社会立足的。要想使自己的言语达到彼此交流沟通的目的,就必须掌握交际应酬的起码知识,这样,才能说出与当时的情境适宜的言辞。如果不懂得这些知识,在当众讲话过程中,就会因某一细微疏忽讲错话而造成不良后果,导致讲话失败,甚至闹出笑话。
2.世事知识
世事知识指的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常识、经验、教训、风土、人情、习俗、掌故,等等。这种知识是一种客观存在,一般无须潜心去学;只要不脱离社会生活,在实践中都能逐步体会、感悟得到。人们要想丰富自己的语言修养,实现当众讲话的沟通目的,必须具备这类知识。曹雪芹就认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不谙世事的人,所发言辞要么造成笑话,要么酿成苦酒。
3.文化知识
文化是指大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经济、法律,等等。这些知识往往以成语、典故、佳作、名言、警句为载体,最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开阔视野,从而使表达者的言辞更具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这种知识不能从实践中获得,需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在人生路上,不断积累学习,当众讲话时便会充满活力,如滔滔江水连绵不断。正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4.专业知识
所谓“术业有专攻”,人一生精力有限,不能做一个博学家,要精于本职工作,熟练掌握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的获得,一是靠学习,二是靠实践。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知识更新迅疾,一个好的专业人员不关注本领域最新进展,就无法发现自身的知识盲点,既不利于工作进行,更不利于说话水平的提高。
除了从这4个大方向上把握知识面的拓展以外,我们应该使自己具备多方面的常识。这里有一个小笑话:某君以口齿伶俐而见长,有人向他求教有什么诀窍,他说:“很简单,看他是什么人,就跟他说什么话。例如同屠夫就谈猪肉,对厨师就谈菜肴。”那位求教的人又问:“如果屠夫和厨师都在座,你谈些什么呢?”他说:“我就谈红烧肉。”由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要应付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应付各种人物自然就得心应手了。虽然不一定要样样精通,但运用全在你自己。你不懂法律吗?但遇到了律师,你不妨和他谈最近发生的某件案子,或你提供给他案情(这全是从报纸上看到的),其余的问题就让他去说好了。
日本东京有一家美容院,生意兴隆为当地之冠。有人问他们生意兴隆的原因,店主人坦率地承认,完全是由于他的美容师在工作时,善于和顾客攀谈之故。但怎样使工作人员善于说话呢?
“简单得很,”店主人说,“我每月把各种报纸杂志买回来,规定各职员在每天早上工作前一定要阅读,就当日常功课一样,那样他们自然会获得最新鲜的谈话材料,从而博得顾客的欢心。”
这不过是千百个例子中的一个。知识是任何事业的根本,你要使谈吐能适应任何人的兴趣,更要多读一些书刊,把天地间的知识储存在你的脑海中,一旦到应用的时候,就可以有选择地打开话匣,与人对答如流了。
博览群书来充实自己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30年之久的叶洛特博士曾说:“我仅承认一件事,受过教育的男女们,在知识上所应得的收获,就是能够正确优美地使用本民族语言。”
要增进自己的知识,书就是真正的秘诀所在,多阅读书籍,不断地充实你讲话所用的词句。英国的约翰·伯莱特说,他觉得每逢走进图书馆,就愤恨人生太短促了,使他不能够将心爱而珍贵的书去遍览一次。伯莱特15岁时就被迫辍学,到一家棉纱厂中去做工,从此便没有再返学校的机会。可他不但英语讲得流利纯熟,并且能对拜伦、弥尔顿、雪莱的长诗熟读深思,又能将莎士比亚的名剧倒背如流。他每天总要温习一遍《失乐园》,以充实他的字句、提高他的能力,最后终于成为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演说家。
另外,英国18世纪的著名政治家毕特,他的自修方法是每次读一两页希腊文或拉丁文的作品,读过之后,再试译为英文。他这么努力了10年,说:“现在,我已获得一种无与伦比的能力,不必费思想,就能把恰当意见、合宜字句排列成次序,绝不会有一些紊乱的谬误。”林肯是不愿意把智力浪费在和他智力相同或者较低的人们身上的,他最好的教师,却是历代著名的学者、诗人与其他优秀的人物。他可以背诵拜伦的长诗,勃朗宁的诗篇也是他最爱阅读的,他还见过一篇关于诗人彭斯的演讲。他要拜伦时时刻刻做他的教师,所以,他借了两本拜伦诗集,一本在写字间里,另一本在家里。在他办公的前后,或者休息的时间,他总是去请教这册诗集,因此,把书皮都翻得残破了!
做了总统的林肯,以及在南北战争军务繁忙中的林肯,每晚睡前,还要读几首歌德的诗,或者,在半夜醒来,也要拿起诗集来念。当他发现美好的句子,总是兴奋地跳下床来,只穿上睡衣,便连奔带跑地走到大厅,找到他的书记,一篇一篇讲给他的书记听。
一个胸无点墨的人,当然不能期望他能应对如流。学问是一个利器,有了这个宝贝,一切便可迎刃而解了。你虽然不可能对各种专门学问都有精湛的研究,但是你却不妨采取“鲸吞泛读”的方法来达到扩展自己知识面的目的。能巧妙地运用你已了然于胸的广泛的知识,那么应付任何人10分钟有趣的谈话,想必是不困难的。
读书看报是你充实自己的有效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每月所出的各类书刊越来越多,经常阅读书刊,是最低限度的准备工作。国际和国内的动向、一般的经济发展趋势、科学上的新发明和新发现、世界所关注的事件和新闻人物,以及艺术名作、电影戏剧等内容,都可在每日的报纸和每月的杂志中看到。
在你看报的时候,拿一支红蓝铅笔,把每天最有兴趣的新闻,或是所看的好文章勾出来,要是能剪下来更好。一天只要两条,两个星期之后,你便记下不少有趣的事情了。
在你看杂志或书籍的时候,每天都要记住其中的一两句你认为很有意义的话,用红蓝铅笔在那句话边上画上线,如果能抄在你的日记本上那就更好了。记住,开始时不要贪多,因为你还不太习惯,不要一开始就使自己过分为难,否则没有几天你就会放弃了。
每天只要一两句,又省事,又容易记。你千万不要看不起这一两句,如果你每天不停地记下去,两三个月后你就会发现你的思想比以前丰富得多了。每当谈话的时候,很容易就会想起它们,或者用自己的话把它们加以发挥。这些有趣的话题,随时随地都会冒出来帮助你,解救你的窘境。
另外,图书馆和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宝库,要善于利用它。几乎每个图书馆都有定期文献、读者指南,列出了杂志文章的作者、题目和主题,多年成卷,存于图书馆的参考资料部分。
一个好的大百科全书选集(如不列颠、美国世界全书)在许多图书馆都可以见到。而且,这些书籍对于所列条目的说明无论哪儿都是简明扼要的,每年的年鉴所提供的资料使这些百科全书通常能跟上潮流。但是,你的知识来源不应当仅仅是它们。
目前,网络是发展迅速的电子产物,你只要轻轻点击几个著名网站,就可以获得大量资料;你也可以随意进入世界著名的图书馆浏览。利用互联网能够更快、更迅速、更便利地获取材料。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虽是一句老话,但至今仍然适用,所以,要想成为一个最会表达的人,首先必须充实自己,做到“利其器”。
善于学习祖先留下的智慧
这里所说的祖宗的牙慧,就是那些通过智慧的打磨,被人们广泛认可,流传百世的名言、诗句、谚语、俗语等。这些语言精练、形象、生动而有美感,平时多积累并将它们运用到说话中,能为我们的语言增添不少色彩。
其中,俗语是群众语言,就是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通俗易懂、人民群众熟悉的、喜爱的语言,它包括谚语、歇后语等。这些语言大都来自社会实践,是人民群众创造发明的,在讲话时巧妙地运用,能够大大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容易被群众理解和接受。
俗语是通俗而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形象。恰当地引用俗语,可以增强讲话或演讲中的幽默感和说服力。
1985年5月,美国总统里根前往苏联访问,两国领导人举行会谈。在欢迎仪式上,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说:“总统先生,你很喜欢俄罗斯谚语,我想为你收集的谚语再补充一条,这就是‘百闻不如一见’。”戈尔巴乔夫之意,当然是宣称他们在削减战略武器上有行动了。
里根也不示弱,彬彬有礼地回敬道:“是足月分娩,不是匆匆催生。”里根的谚语形象地说明了里根政府不急于和苏联达成削减战略武器等大宗交易的既定政策。
在论辩中巧妙地运用俗语可以调节气氛,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从而达到明确地讲清道理、有力地反驳对方的目的。演讲中,可以适当地引用名人的言论、公认的史料、数据以及广泛流行的成语、谚语等,可以更好地点明主题,佐证观点,使文义含蓄,富有启发性。成功的演讲都能巧妙地或明引、或暗引、或仿引古今中外、东西南北,使听众会心言外,深思彻悟。
演讲家李燕杰演讲时善于旁征博引,说古道今。听他的演讲可以驰骋九万里,纵横五千年。他有篇以《心上绽开春花,芳草绿遍天涯》为题的演讲,整个演讲只有十来分钟,可引用的哲言、警句、诗文达二十多处。
在演讲中,如果你能找到合适的短句或诗句作为你的结尾是最好不过了。它将产生最合适的效果以及庄严气氛,将可以表现出你的独特风格,并将产生美。
世界扶轮社社长哈里·劳德爵士在爱丁堡向在当地召开年会的美国扶轮社代表团发表演讲时,以这种方式结束他的演讲:
各位回国之后,你们当中某些人会寄给我一张明信片。如果你不寄给我,我也会寄一张给你。你们一眼就可看出那是我寄出的,因为那上面没有贴邮票(笑声)。但我会在上面写些东西:
春去夏来,秋去冬来,
万物枯荣都有它的道理。
但有一件东西永远如朝露般清新,
那就是我对你永远不变的爱意与感情。
这首诗很适合哈里·劳德的个性,当然也能与他演说时的气氛相协调。因此,这段结尾对他来说,是极为合适的。
所以平时多积累一些约定俗成的语句,是提高说话水平的一条捷径。同时,要注意恰当地使用。
只有会听才能会说
如果要问怎样才能练就一副惊人口才,开口就能侃侃而谈、滔滔不绝,那么人们会告诉你首要做的不是说,而是学会听。只有先听别人说话,我们才能接收到资讯,知道很多信息,而这些信息正是我们说话所需的材料。历来的美国人,从来没有比林肯讲话所用的字句更优美的了!他所写的散文,有人曾经这么歌颂过:“竟像音乐一般悦耳!”随便举个例吧:他在二次总统就职演说时,曾说了这么一句话:“勿以怨恨对待任何人,应以慈爱加给所有的人!”
说起林肯,谁都知道他的父亲是一个庸碌无识的木匠,他的母亲也没有特异的才学。那么,林肯怎么会有这言语的特别天才呢?的确,我们都知道,林肯所受的教育是“不完全的”,一生也不过进了不满一年的学校。单从书上吸取学问是不够的,他被选为国会议员后,他自己也曾对群众承认过自己在学校里学习的时间非常短暂。谁是林肯的老师呢?在肯塔基州森林地带有数位巡游的村儒学究,曾无意地帮助林肯得到了很多的长进——在他们的彼此促膝交谈中,林肯多数时候是在倾听,借鉴别人的说话智慧。
林肯的老师很多,在伊里诺伊州第八司法区,他曾每天和许多农夫、商人、律师,商讨着对于文字的连用——请牢记吧,林肯成功的方法是:每个人都可以做他的教师!这和孔夫子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倒有点相仿。此外,他再也没有什么特别法术了!
总的来说,不管林肯的老师有多少位,他始终坚持一点:只有听觉是无本万利的信息来源。
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随时都可以碰到充满智慧的警句和谚语。把这些记在心中,写在纸上,日积月累,你谈话的题材和资料就会越来越丰富,你谈话的技巧也会越来越娴熟。当你谈话时,就会很容易地想起它们,或者用自己的话加以发挥。这些有意义的话,随时都会跳出来帮助解决你的困难。你的口才就越来越纯熟了。久而久之,你甚至可以出口成章,无论说什么都有条有理。
听别人演讲更是一个培养口才的优秀途径,因为在演讲中聚集了许多语言的精华,表现人类智慧的警言或谚语时时会活跃在你的耳边。
“无论何时都不要拒绝工作中的细小事情,因为伟大的事情是由细小的事情构成的。”
“爱一个人,最要紧的是爱他的将来。”
“个人一定要顾及团体,因为保护他的是整个团体。”
“无论对哪一个人,如果他给我缚手束脚的爱和友情,那我两样都不要。”
“不灭的只有事业,生命是在运动中发育起来的。”
“对于学习,永远没有太老的时候;对于改过,永远没有太迟的时候。”
“聪明人从傻瓜那里学到的东西,比傻瓜从聪明人那里学到的东西多得多。”
不过,我们应该“使用”这些话而不是“引用”。之所以说“使用”这些话,而不说“引用”这些话,是因为这些话毕竟是从别人的演讲中得来的,多多少少带有一点书生气。当你说这些话的时候,必须根据它的思想内容,配合语境自己再加以发挥,把它说得更明白一些,更顺口一些。
倾听对于我们口才的培养还有一大妙用。在谈话过程中,我们可以注意倾听对手的话,提取其有用内容,将之变化一下,形成自己的谈话资料。
有一个慈善家,他发动朋友募捐,供建教堂用,募捐进行得很艰难。他的一个朋友打算放弃这项工作,并说:“这真是‘十扣柴扉九不开’,算了吧!”为了鼓舞他的朋友们,慈善家接着说:“不错,我们现在的情形是‘十扣柴扉九不开’,但这也是说十扣柴扉有一扇会开。那么,我们要敲开十扇门,只要努力一点,多敲几扇门就是了。这叫‘百扣柴扉十扇开’。”慈善家正是从朋友的话里吸附了有用的知识,把它变成对自己有利的资料,成功地说服他的朋友们,完成了募捐工作。
在将他人的话题转为自己的谈话资料的同时,甚至还可以添加一些幽默元素。一段幽默风趣的话不仅能引人发笑,而且还能强化双方交往的愿望,引发谈话的兴趣,使你更容易达到谈话的目的。
炎热的夏天,中士领着一队新兵在进行刺杀训练。士兵们个个无精打采。中士不得不暂停,向士兵训话:
“你们听着,这些稻草人就是你们真正的敌人,他们烧掉了你们的房子,杀害了你们的父母,抢走了你们的姐妹,偷走了你们的钱财,并且喝光了你们家里的威士忌!”
中士刚说完,一个士兵端着步枪,瞪着血红的眼睛,冲着中士大声问道:“中士,请你告诉我,是哪一个喝光了我们家的威士忌?”
相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奶奶对上一年级的孙子说:“我像你那么大的时候,哪有机会上学呀!没钱!而且学校少。”孙子对奶奶说:“奶奶,那你现在替我去上学吧。”
哥哥对小弟弟说:“你让我给你买一个口哨吹着玩,假如你拿到口哨就会搅得我不安宁。”
小弟弟说:“哥哥,不要害怕,我只在你睡觉时才吹。”
妻子对丈夫说:“没见过像你这么脸皮厚的人。”
丈夫说:“我脸皮厚,可我还长得出胡子;而你呢,却厚得连胡子都长不出来了。”
A问:“你那蹩脚俄语在莫斯科一定会给你自己带来麻烦吧?”
B答:“不!我不会感到麻烦,感到麻烦的倒是那些俄国人。”
A问:“你说,为什么射击时要闭上一只眼睛呢?”
B答:“知道,因为闭上两只眼睛什么也看不到了。”
这种先听后说的例子随处可见。只要我们用心倾听,从别人嘴里多接收信息,无疑会增加我们自身说话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