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妒忌者受到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更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妒忌心强的人,往往以恨人而开始,以害己而告终。”
在人类所有的感情中,妒忌可以说是最奇怪的一种。一方面,它异常普遍,几乎每个人都有这种感情。另一方面,妒忌似乎很不光彩,每个人都把它当作一件不可告人的秘密藏在内心深处。它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潜入意识,犹如一团暗火炙烤着妒忌者的心。妒忌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的思想家,也是荀子最得意的学生。韩非和李斯同是荀子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他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
秦王读了他的文章,大发感慨:“多出色的论述,如能与此人见面,死而无憾。”后来韩非到了秦国,秦王请他进宫,韩非为他出谋划策:要想统一天下,就要打破目前六国合纵的盟约。秦王听了他的一番建议,很是高兴。当时李斯已经深得秦王信任,位居高官。他看到秦王如此喜欢韩非,担心韩非将来会取代他的位置,于是就对秦王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秦王想吞并各个诸侯国,真要是发生征战,韩非一定会为自己的祖国着想,而不会为秦国考虑,这是人之常情。现在他居住在我国境内,一旦他回到韩国,必将对我国不利。所以,最好是把他关入大牢施以酷刑,处死他。”秦王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把韩非关入大牢。
韩非虽然很想为自己辩解,但却没法见到秦王,也无法传达自己的意思。李斯派人送来毒药,还有一封信:“秦国重臣对客卿甚为不满,决定将他们全部放逐,当然也不会就这么让他们回去,自己服毒自杀吧!”韩非此刻明白了:李斯这是妒忌自己,解释也没有用。于是服了毒药。这时秦王想起他的博学多才,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后悔把韩非关入大牢,于是急忙下令赦免,可是韩非已经自杀身亡。
妒忌,是一些人心态不平衡的表现。因为妒忌,庞涓使计挖掉了孙膑的膝盖骨;因为妒忌,苏轼连遭小人的陷害,最终被流放到海南岛……历史上,关于妒忌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的由妒忌引起的悲剧,促使我们反复思考关于妒忌的问题。
芸芸众生,各人的机遇与境遇不同,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也会有所不同,有的飞黄腾达,有的穷困潦倒。对于他人的成就,可以羡慕,但不要妒忌。心怀妒忌之心的人不能容忍别人的快乐与成就,他们用各种手段去破坏别人拥有的美好,挖空心思去中伤他人,不惜采取卑劣手段。妒忌的人又很可怜,他们自卑、阴暗,享受不到生活的美好。
妒忌不知道害了多少人,毁了多少人,可是,它还是在某些人身上存在着,成为人性中最不该拥有的一部分。可悲的是人类明知道它是一个恶魔,却总是不肯放开它。而事实上,妒忌他人不仅不会让自己获得好处,对个人的发展也没有益处。相反,如果不去妒忌,那么于人于己都有利,同时也会促进个人的进步与发展。
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蜚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可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为赞赏。
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李斯特想了个妙法:那时候在钢琴演奏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让全场一片黑暗,以便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面前,当灯一灭,他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既为出现了这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新秀的行为深表钦佩。
人生在世,要保持一颗平静和睦的心,一定不要心怀妒忌。别人所有的,我们不要心存妒忌,应该平静地看待别人所取得的成功。放下心中的妒忌,自己就会愉快。
妒忌就像一道枷锁,会将一个人牢牢拴住,不但让人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而会跌进痛苦的深渊。妒忌对生活、人生、事业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所以,聪明的人要看到自己的长处,懂得扬长避短,寻找和开拓有利于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新领域,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以前没能满足的欲望,减少以及消除对别人的妒忌心理。
放下妒忌,使自己心情愉悦,用平和的心来面对生活,就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让自己活得更舒心、更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