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化的世界与僵固型思维
如果大人和小孩一起看电影,小孩很喜欢缠着大人问:“这个是好人吗?”“那个是坏人吗?”在小孩眼里,只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当然,对于成年人来说,世界自然没有那么绝对化。不过,还有一种认同误区,也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对自我的把握,以及看待事物的方式。我们看问题时,常常倾向于固定化和主观化,习惯以某一个显而易见的点来评价整个面,逐渐形成“僵固型思维”。这对我们的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都会造成一定的阻碍。
有一位老师给一群“无可救药”的调皮学生上了一堂课,她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选择题,题目是:你认为以下三个人中哪个将来会成为世人仰慕的楷模?
A:笃信巫医,有两个情妇,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作息极不规律,每晚都要喝大约1公升的白兰地,有过吸食鸦片的经历。
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习惯,热爱艺术,从不酗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学生们几乎都选择了C,理由很简单,前面两个人愚昧无知,不思进取,生活习惯差,将来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第三个人则不同,他有着耀眼的功绩,有着明确的奋斗目标,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受万人景仰的伟人。
等学生们安静下来,这位老师笑着说:“孩子们,你们的判断听起来有理有据,很可惜,事实却完全相反。现在,让我们来揭示一下这三个人的身份:A的名字是富兰克林·D.罗斯福,他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曾经领导美国抵御经济危机,并且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B的名字是温斯顿·丘吉尔,他几乎凭借自己一个人的**澎湃而又充满不屈斗志的演讲成为‘二战’期间整个英国的精神支柱;C的名字是阿道夫·希特勒,他创建了德国纳粹党。”
学生们听后目瞪口呆,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三个人的命运会有如此意想不到的逆转。老师接着说:“每个人的身份和生活状态都不是固定的,现在的你如此,将来的你未必也是如此。同样,虽然过去你们身上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坏习惯,你们的确让老师很头疼,但如果你们能改掉坏习惯,从头再来,谁又能保证你们将来不会成为第二个罗斯福或丘吉尔呢?”
多年后,这群“问题”学生都成了社会上的精英。回首往事,他们都对那堂课记忆犹新。
2.没有人能够预见未来,因为人生无定局
安娜·麦阿利·莫泽斯曾经只是一个农场雇工的妻子,她的大半生都花在照顾自己的11个孩子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家庭主妇。在人生最灿烂的年华,她牺牲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牺牲了自己想要追求的梦想。数十年来,她几乎没有出过门,一直默默地守着一片农场和一个朴素的家庭,洗衣、做饭、干农活……时间过得很快,这样的生活一直伴随着她到67岁。这一年,她的丈夫被马踢伤,不治身亡,她不得不和小儿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失去了经济来源的莫泽斯并不受小儿子一家的欢迎,何况,常年的操劳还使她患上了难缠的风湿病,这让她丧失了劳动能力。儿媳妇每天冷眼待她,就像对待一个累赘。莫泽斯实在受不了这种生活,她决心自食其力,她勇敢地拿起了画笔——尽管她已经将近古稀之年了。
做一名画家,一直是莫泽斯的梦想,她小时候就极有绘画天赋,只是那时被贫穷所困,后来又被家务所缠,一直没有机会罢了。直到70岁,她终于心无旁骛,可以进行创作了。
创作条件并不好,一开始,她没有什么专业的工具。没有画笔,她就用刷漆的板刷代替;没有画布,她就在门廊和厨房的地板上画;没有素材,她就到田野里、山林间去寻找。没有什么可以挡住一个行动派的步伐,在她沉浸于绘画五年之后,终于创作出第一幅绝佳的作品《农场·秋》。这幅作品一问世,就受到绘画领域的盛赞,它还被托马斯·德拉格斯特亚收藏,陈列在橱窗里进行展览。
后来,莫泽斯享誉画坛,她的作品被各大媒体杂志刊登,法国卢浮宫近代美术馆甚至出资100万美元,收购了她的一幅作品。在普希金美术馆举办莫泽斯的作品展时,有约10万人参观她的画作。
从出生、成长、成熟到死亡,没有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说有什么是贯穿始终的,那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力量。这股力量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同时也给每一个想要掌握他们自己生活的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如果你认为过去的失败就注定了你明天的失败,那就意味着,你的心理力量已经趋于负值了,是时候调整你的力量值了。
这种现实和期望的认同误区,在年轻人中极为常见。尤其是刚刚跨出校门的学生,初入职场后,都会经历一段比较艰难的时光。因为在学校里,他们大都意气风发、不谙世事,对自己抱有很高的期望。但进入职场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要从不受重视的小职员做起,为老员工打杂、跑腿是常有的事,甚至会遭遇背黑锅之类倒霉的事情。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有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者,还会选择离职或跳槽。
然而,职场新人应该认识到,自己所经历的一切都是十分正常的,只要有足够强大的心理承受力,有足够高的心理能量值,就不会觉得自己的未来一片黑暗。眼下的一切只是桥梁而不是坟墓,当下的自己还在成长,而不是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