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哲学思考使智慧灵动起来(1 / 1)

格局 郭 婷 754 字 1个月前

智慧乃哲学所爱之物,使智慧灵动起来须借助哲学思考,人们在生活中总要经过思考呈现智慧,这种思考当然基于生活经验,但对经验智慧的把握,并不意味着沉迷于琐屑的日常体验,现实中孕育着理想,理想终究要回归现实。超验与经验的智慧恰可对应到理想与现实的过渡,无视现实的理想是空想,无视理想的现实意味着麻木与沉沦,只有在对经验世界的完善中探求超验的可能,才会获得提升自我并推动社会发展的契机。生活的哲学境界反映了人们对经验生活是怎样与应当怎样加以思考的智慧积淀,“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哲学不论探求如何高远的境界,都应该经受生活的考验,在波谷与波峰的更迭中改变世界,做出有益于时代并使人们获得幸福的思考。

价值沉思的境界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神漫游,而是使人们能以哲学的方式读懂生活,哲学回归生活,如同游子返回家园,无论具备多么富有时代感的知识,他的回忆中都无法抹去母乳与眠歌的画面。哲学境界为人类提供超越的启示,但不会忘却成长的历程,它的超越无法离开生活的基点,人们对哲学的青睐正缘于此。当战争的阴影使人们遭受生命威胁时,当生态的破坏令人们产生忧虑时,当对经济利益的追逐冲击了价值底线时,哲学思考不应该缺席,哲学研究固然不同于时事评论,但哲学家不应在书斋中貌似安静地思考生活之外的世界,沉湎于“白马非马”之类诡辩的游戏,而应在关键事件面前表现智慧地把握时代的能力。

价值沉思的哲学境界当然倚重哲学超验和经验的视角,两种视角并非对立的存在,它们应该从对方的智慧中读出自己的缺陷。思考不能缺失境界,也不能在原地打转,更不能将日常行走演绎成踩高跷,如果将思考加以艺术的定格,偶尔踩高跷是必要的,或许可增添节日的喜庆,体现文化品位,但不可能成为生活的常态。哲学的视角应该简约深刻,真正面向大众讲述哲学绝非轻易之举,这不仅因为通俗地说出深刻的道理极见哲学家的语言功力,还因为庸俗和通俗有很大差别,所以,价值沉思生长在生活土壤中,其参天的高度与扎根的深度等距。生活的哲学境界之确立须借助于哲学研究,哲学研究表现为无止境地追问,其思考是提高生活境界的切实路径,纵观人类思想史,不考虑人类命运与时代精神的哲学不可能得到认可,也不可能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确立根基。

价值沉思不能离开日常生活,即使思考超验的神话也是如此,尽管超验的神话中的场景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所不可能经历的奇境,但所有的场景都能够为人们所感知,无论是女娲补天,还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神话蕴涵的道理都是人类的智慧能够把握的。哲学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能够言说当前事物的发展前景,而不是天外来客的发明,它源于人们提升生活状态的美好愿望,在日常生活中思考改变现实的办法,继而达到理想的目的。凡事之所以要“三思而后行”,就在于想法要尽可能吻合现实生活,企及智慧存在的价值。

从生活对哲学的认可与哲学对生活的审视角度看,价值沉思的经验与超验视角内在融通,人们对生活的解读反映了哲学的存在,人们对哲学的研究是在日常生活的经验中映现的,哲学与生活在实践中统一。哲学是人学,即以人性及其实践为研究内容,人们对宇宙的整体思考正是从其对人的意义角度着眼的,而生活是人的生活,缺失实践主体的荒野绝不能成为生活本身,哲学与生活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反映了人的活动及其限度。哲学与生活都不能离开人,人在哲学沉思与生活实践中确立自身的存在,哲学对生活世界的审视与生活对哲学沉思的冀望都是人的生活情态,人对生活的解读及其对生活的超越,是从生活与可能的生活角度确认的“二重化”境况,即人一定要扎根于生活世界而探求可能的生活,人的“二重化”从根本上反映了人性的超越,超越是理解人与读懂生活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