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常说一句话“人贵有自知之明”。古希腊阿波罗神殿上也刻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可见自我认识或自我意识能力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自我认识或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自己与他人和周围事物的关系以及对自己行为诸方面的意识或认识。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形式。
人的一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来确定自己的自我意识,从而给自己的人生做最恰当的定位。很多成就显著的人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们有着正确的自我意识。
美国女影星霍利·亨特曾经竭力避免自己被定位为矮小、精悍的女人,结果走了一段弯路。后来在经纪人的指导下,他重新根据自己身材娇小、个性鲜明、表演极富弹性的特点给自己做了重新的定位,出演了《钢琴课》等影片,一举夺得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和奥斯卡大奖。
文学巨匠歌德也曾经因为没有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错以为自己是一个当画家的料子,结果白白浪费自己十多年的光阴。这些都是自己没有给自己一个正确定位的结果,也就是没有一个正确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种是通过认识别人来认识自己。一个人究竟有何种性格、何种能力,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交往、与他人共同协作表现出来。所以通过认识别人来认识自己,是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心理学家提出的“镜中之我”理论所揭示的正是这个问题。“镜中之我”就是指人是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完成自我评价的。另一种是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自己。自我观察也有不同途径:一是通过智力实践活动。人根据自己在记忆、理解、观察、想像、推理等经常的智力活动中的稳定表现,来认识自己在智力方面的能力。通过这些智力活动,他相信自己有着何种的记忆、理解、观察、想像、推理等能力。二是通过自己反复的情感体验,来体察自己有何种情感特征、有何种意志特征等等。内省智力是人类独有的,而且也是人类智力的高级形态。荀子那种“三省乎己”的精神正表现了古代贤哲的高度内省智慧和对内省智力的不懈追求。
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了达到比较客观地认识自己的目的,应尽可能地把自我评价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相比较,在实际生活中反复衡量。
在这种衡量中如果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也就可以建立一种正确的自我心像。对于儿童、少年来说,有无良好的自我心像,有无自信心,首先取决于自己的父母是否有良好的自我心像。学龄前儿童中自尊心、自信心较强者,往往有着自信且自尊的父母;没有良好自我心像和缺乏自信的父母常常培养不出自信的孩子。因此,父母缺乏自信心将对子女形成不良影响。合格的父母应该让孩子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想法,相信自己一定有存在的价值,也一定能够找到存在的价值,一定能够向别人证明我存在的价值——因为我是独一无二的!
正因为如此,郭沫若才说:宁可让年轻人骄傲一点,也不能让他们失去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