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让求知充满动力(1 / 1)

一代文学巨匠沈从文仅仅有高小文凭。他12岁就被送到军营中学习军事,15岁就已经作为一名正式军人转战湘西丛林了。

1922年夏天,20岁的沈从文决定离开湘西丛林到更大的世界里寻找理想。他告别了军队,搭上了到北京的列车。

来到北京后,他在银闸胡同租了一间由储煤间改造而成的又小又潮的房子,房子仅能放下一张小床和一张小木桌,沈从文称为“窄而霉小斋”。因为房子很小,他微薄的收入除了吃饭还可以付得起房租。他很高兴,相信自己又可以为了自己的信仰而奋斗了。他白天去京师图书馆读书,傍晚去街头卖报,晚上在自己的斗室里伏案写作。

北京的冬天很冷,他没有条件生火炉,就坐在被窝里写。尽管恶劣的条件、艰苦的生活对于只有20岁的沈从文来说困难太大了,但那个神圣的信仰在鼓舞着他、激励着他,使得他不仅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苦中有乐。

他读了很多书,写了很多文章(但文章投出去却都石沉大海)。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两年时间(他开始怀疑自己真的不是搞文学的材料。他给当时的知名作家郁达夫等人写信,备述自己对文学的信仰和苦苦追求的艰辛)。不料他的信(作品)竟引起了郁达夫的注意,当时已经名满文坛的郁达夫去那个小房子里看望了几乎濒临绝境的沈从文。这个湘西青年对文学的信仰和生活的艰难强烈地震撼了郁达夫,他回去立即写成了那篇著名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自此,一位文学大家开始走上文坛。郁达夫的关注,使得天资聪颖、生活阅历丰富,又有了一定文学积淀的沈从文很快名满京华。很多年以后,沈从文在回忆自己的那段经历时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只要有坚定的信仰,生活的各种困难就不足为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