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挺有趣的实验,实验对象必须是受过教育的成年人,没接受过教育的人和儿童是不行的。
提问:三点水右边加一个“来”字念什么?
答曰:念“涞”。
再问:三点水右边加一个“去”字呢?被问者至少有一半以上顿时语塞,有的甚至当即断然回答:根本就没有这个字!
而实际上,这个“法”字的使用频率远比“涞”字高得多。一般情况下,认识“涞”字的人不会不认识“法”字。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答案就是思维定式在起作用。
三点水加一个“来”念成“涞”,这是汉字中典型的“左形右声”字。当你回答了这个简单的问题之后,一种思维定式便悄悄地左右了你的思路。当提问者借用汉字中“来”与“去”相对应的定式发问时,你多半会立即按照“左形右声”的思维方式加以考虑,而“法”却并不念“去”,于是你就立即否定了这个常用字的存在。
问题就是这么简单,却又如此令人不可思议。当然,这种“定式”必须有其成因——形成这种定式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若以同样的问题向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发问,“上当”的人就几乎没有,这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形成这种定势的知识结构。
这是“惯性”造成的定式。在取舍、肯否之间很容易形成“定而不移”之势。唯一可行的消除定式的办法,就是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改变我们既有的思维方式,时刻警惕陷入“经验”中去。
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必须以变化的眼光去看事物。依着旧观念、旧框框去看待新情况,必然是行不通的。事情发生了变化,就会让解决的方法发生变化。换个角度思考问题,通常就会使一些困扰我们的问题迎刃而解。我们通常都会犯同一个错误——在同一面墙上撞来撞去,直到撞得头破血流。从相反的角度去观察思考所要解决的问题,你也许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