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型个性的改善策略(1 / 1)

九型人格 郭 婷 1929 字 1个月前

非健康忠诚型个性的改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别让信赖成为盲从

有一个寓意深刻的民间笑话:一场多边国际贸易洽谈会正在一艘游船上进行,突然发生了意外事故,游船开始下沉。船长命令大副,紧急安排各国谈判代表穿上救生衣离船。可是大副的劝说失败。船长只得亲自出马,他很快就让各国的商人都弃船而去。大副惊诧不已。船长解释说:“劝说其实很简单。我告诉英国人说,跳水是有益健康的运动;告诉意大利人说,那样做是被禁止的;告诉德国人说,那是命令;告诉法国人说,那样做很时髦;告诉俄罗斯人说,那是革命;告诉美国人,我已经给他上了保险;告诉中国人,你看大家都跳水了。”

这则笑话令我们捧腹之余,不难引发有关各国文化差异的思索,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是比较喜欢盲从的。这个笑话可能有些夸张,但中国人喜欢盲从的特点在现代生活中却不乏实例。 最典型的是前几年流行的山地自行车。该车型适宜爬坡和崎岖不平的路面,在平坦的都市马路上却毫无用处。山地车骨架异常坚实沉重,车把僵硬别扭之至,转向笨拙迟缓,根本无法对都市复杂的交通做出灵巧的机变。一天折腾下来,腰酸背痛;加上尖锐刺耳的刹车,真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放着好端端的轻便车或跑车不骑,却要弄上一辆如此的笨拙之物,好像一个人丢下良马,偏要骑那笨牛一样。时髦先生们头戴耳机,腰挎“随身听”,脚踩山地车,一身牛仔服,似乎自我感觉良好,其实却一塌糊涂,而这份潇洒背后的代价和感受,又会向谁去诉说呢?

但是,假如把时髦比喻成一座令人心旌摇**的山峰,山地车的功能便昭然若揭了。追赶时尚,大约就像骑那山地车一样,即便累你半死,也是心甘情愿。究其根源:“为什么这样?”必答曰:“别人都这样!”

盲目从众已无法在当今的社会中立足。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已经同每个人的生存质量紧密相连。竞争的年代,不仅是才能的竞争,更是个性的竞争,你不清楚自己的独特之处,不了解自己潜在的优势,就很难凭真本事去参与竞争,就很难在优胜劣汰的环境中显出实力,那么你的愿望就只能是奢望。要想施展自我,要想心理宁静,要想不被别人牵着走,只有认真地剖析自我,确认自我,勇敢地摔打自我,尽力开发出自我的价值,使自己真正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弘扬自信独一无二,除了自我凝聚、甘于寂寞外,还需要极大的勇气。勇气是为智慧与才干开路的先导;是向高压与陈规挑战的利剑;是同权威和强手较量的能源。

正因为敢与习惯势力决裂,敢与多数人相悖,新的科研成果、新的应用技术才能层出不穷,才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功,也才吸引了多数人的关注,这是那些有特殊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特点。而忠诚型个性的人往往缺少这一特点。

重建自我本色

一个人抹掉自我本色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去模仿别人,跟着别人的屁股后面跑,这样把别人的特色误以为是自己应该追逐的东西,多半都不能成就大事业,即使成了事,也是没有什么特色的。一个人抹掉自我本色等于“慢性自杀”。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阿尔雷德是个胖乎乎的女孩,她的母亲非常古板,认为她穿太漂亮的衣服是一种愚蠢,而且衣服太合身容易撑破,不如做得宽大一点。阿尔雷德非常信赖她的母亲,因此从不参加任何聚会,也没有什么值得开心的事。上学后,她也不参加同学们的任何活动,甚至运动项目也不加入。

长大后,她嫁了一位比她大几岁的先生,但她还是没有任何改变。她丈夫的家是一个稳重而自信的家庭。她想要像他们那样,但就是做不到。她努力模仿他们,也总是不能如愿。她丈夫也多次尝试帮她突破自己,却总是适得其反,她越来越紧张易怒,害怕见到任何朋友,甚至一听到门铃声都会惊慌!后来她彻底地失败了。她害怕丈夫有一天会发现真相,所以每次在公共场合,她都尽量显得开心,甚至装得过了头,令她非常尴尬,最后她竟然想到自杀。

但她最终并没有自杀,而是很好地活了下来。

那么是什么事改变了这位几乎自杀的妇人呢?

有一天,她的婆婆和她谈到自己是如何教育子女的,她说:“不论遇到什么事,我都坚持让他们保持自我本色……”“保持自我本色!”这几个字像一道灵光闪过阿尔雷德的脑际,她发现所有的不幸,恰恰由于自己没有尽力保持自我本色。

一夜之间她变了!她开始尝试保持自我本色。她首先研究自己的个性,认清自己,并找出自己的优点。她开始学会怎样选择和搭配衣服的颜色样式,以穿出自己的品位。她也开始主动交结朋友,并加入一个团体——虽然只是一个小团体。当他们请她主持某项活动时,她刚开始很害怕。但是通过每次上台,她都得到了更多的勇气。尽管这是一段相当漫长的过程——但现在她已比过去快乐很多。

保持自我本色这一问题,“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了。”詹姆士·戈登·基尔凯医生指出,“这是全人类的问题。”很多精神、神经及心理方面问题的病因,往往是他们不能保持自我。安吉罗·派屈写过13本书,还在报上发表了几千篇有关儿童心理训练的文章,他曾说过:“一个人最糟的是不能认识自己,并且在身体与心灵中保持自我,”

你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崭新的、独一无二的自我,为此而高兴吧!归根究底,所有的艺术都是一种自我的体现。你只能唱你自己、画你自己。你的经验、环境和遗传因素造就了你。不管好坏,你只有好好练习自己最擅长的才会在生命的管弦乐中演奏好具有自己风格的乐曲。

消除偏见

忠诚型的人信赖一个人时,会忠心耿耿死心塌地,不信赖一个人时也是极其固执。

“他这个人还能改得好?!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我看,我们这个单位是搞不好了,这样差的条件……哼,多大能耐的人来了也不行。”

“嘿!现在物价贵到这样的程度,价格还能落得下来?还不如过去呢!”

……

上述就是心理学中的偏见,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所谓偏见,指的是尽管没有根据,然而对个人、集团、人种、国民、主义和制度等等持有的某种恶意感情态度。它是一种不符合事实的、带有否定情绪色彩的主观的判断。

偏见表现出来的态度倾向,往往是一种否定、嫌恶或者疏远。偏见主体所持的这种态度是可以感觉得到的。如果某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有偏见,那么,总会对其表现出不友好的情感,甚至是采取否定、贬低、回避、远离、挑剔、压制等等行为。

偏见是人们主观意识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确的反映。偏见在认知方面的特征,是主体对客体片面夸大的、“以点代面”的、绝对化的认识,是知觉和判断上形成的一种一成不变的僵硬的“刻板印象”。甚至可以这样说,人类错误认识的所有情况,如主观片面、孤立静止、绝对地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机械抽象和形而上学、不一分为二、忽视具体情况等等,都可以在偏见上表现出来。

偏见是比较顽固的、不易改变的态度,往往使人联想到“偏执”“刻板”“顽固”“僵化”“固执己见”“成见颇深”等等。就偏见所持者的“动态特征”来看,它表现为不易改变性的特点。

那么,应该怎样消除或避免偏见呢?

第一,要对产生偏见的传统观念、社会习俗进行认真的反思。当然,传统观念并不是偏见的代名词。而消极的传统观念才是产生偏见的根源。这个问题不解决,偏见就无法得以去除。因此,要对传统观念进行认真的反思,要真正地“换脑筋”,要以新的知识、新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去思考问题。这既是使个体摆脱偏见的积极途径,也是防止因旧的参照思维方式的摧毁,而导致个体心态失调,陷入非理性之境的需要。

第二,要认真注意信息来源的可靠性。现实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与他关系好的人,很亲近的人,告诉他重要的信息时,他就非常注意;而如果提供信息的是与他关系不好的人或者是有成见的人,尽管这个信息很重要,偏见者也不会相信,或者半信半疑。因此,改变偏见的重要方法之一,既要考虑发出信息者的可靠性,更要注意信息本身的可靠性。所谓可靠性有两个含义,一是信息内容的专业性、权威性;另一个是信息发出者对偏见对象的“可靠性、重要性”。

此外,还要注意对自己所提供信息的多样性。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如果给偏见者提供信息内容的方向,是与偏见的内容是一致的,那么,只要提供“单向性”的信息就足够了。相反地,如果提供的信息内容是与偏见的内容相反,那么,一定要提供“双向性”的信息则更为有效一些。

第三,要注意自己所持偏见形成的特点。一般来说,偏见者的偏见体系一般与以下因素有关,某种偏见获得越早,就越难改变;某种偏见的情绪色彩越强烈,就越难改变;某种偏见已经成为偏见者的行为习惯,就越难改变;某种偏见如果与多种需要、复杂需要相联系,就越难改变等等。当自己注意到自己所持偏见的这些特点后,更要注意产生偏见的这些特点,有意识地、主动地去克服偏见。

第四,在克服偏见时要注意人际关系的感情特点。要经常有意识地征求他人的意见,如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是不是太富个人的感情色彩?对自己的好朋友是不是不太讲原则?对自己平时“不中意”的人是不是一视同仁?一般来说,经常作这样反思的人,能够大大地减少自己偏见的程度。

第五,偏见的产生一般与自己所属群体的各种关系有关。因而当自己所属的群体与其他群体发生矛盾时,应该理智地分析自己所属群体的特点。不应该“情感代替理智”,不应该过分地袒护自己所属小集团的利益,不应该“派性”太强,一定要秉公办事。

第六,要注意克服自己人格中的弱点。偏见是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身上发生的,它必然与主体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总之,有意识地注意自己人格中的弱点,可使忠诚型个性的人大大地减少自己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