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院的知青来得很快,周子文这边还没开始磨豆腐,那边的知青就拿着鸡蛋过来了。
富裕点的拿了两个,不富裕的拿了一个,从几个知青口中得知,有些知青的鸡蛋还是找别人借的。
为了吃到蛇肉煮蛋,别管平时多节约,这回都咬着牙大方了一回。
毕竟机会难得,错过这次,下次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
不管是男知青还是女知青,为了补肾壮阳、滋阴补血的效果,就算没有鸡蛋,借也要借两个来煮。
事关自身,厚着脸皮也要借。
“周知青,麻烦你了。”知青们拿着鸡蛋,眼神热切的看着周子文。
在村里,姓周的知青不少,但大家一说周知青,一般指的都是周子文。
至于其他姓周的,基本都叫名字,要不然就在名字后面加上‘同志’两个字。
“没事,天下知青是一家嘛,互相帮忙,互相帮忙。”周子文和气又大方,热情的帮大家煮鸡蛋。
有周朝阳在旁边帮忙,鸡蛋洗的干干净净,哪个煮了几个鸡蛋,也挨个记好,免得到时候搞混了。
不过鸡蛋是一起煮的,他们也只是记住了数量,至于哪个的蛋大,哪个的蛋小,这个就区分不了了。
反正他们只是帮忙煮蛋,大小问题就不管了。
有心思的,早就自己做了记号,没心思的也不在意。
毕竟鸡蛋虽然有大有小,但区别并不是很大。
“周知青,听说你在炖蛇肉,我们也来煮几个鸡蛋。”
“小周运气好啊,看来我也得去外面逛逛,要是也能碰到蛇就好了。”
“你个老东西能和人家周知青比吗?人家可是知识分子,是有气运的人。”
“王老五你个小王八蛋,你给老子闭嘴,这话可不兴说。”
听到气运之类的字眼,旁边的村民急忙开骂。
这话可不兴说啊!这会人多眼杂,万一传出去了,他自己遭殃无所谓,可别连累人家周知青啊!
“是是是,是我糊涂了,嘴有点瓢,大家不要放在心上。”
王老五这会也反应过来,后悔的在自己脸上拍了两下,以示惩罚。
“呵呵,大家还是把鸡蛋拿出来吧,正好一锅煮了。”周子文急忙岔开话题。
什么气运不气运的,封建迷信要不得。
“对对对,正事不能耽搁。”
村民们急忙拿出兜里的鸡蛋,一起递给周朝阳。
至于刚才的事,众人选择性的忘记了。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更何况人家还是无心的。
在这个特殊的年代,好好过自己的小日子才是正确的做法。
为了不把大家的鸡蛋搞混了,周子文还回屋里拿了个本子,把大家的名字和鸡蛋数量记了下来。
等记完之后,周子文算了一下,一共一百零五个。
一锅煮肯定是煮不完了,只有分成两锅。
好在煮鸡蛋要不了多长时间,半个小时绰绰有余。
看着周朝阳洗干净鸡蛋,正准备往锅里煮,周子文灵机一动,急忙阻止。
“周哥,咋了?”周朝阳不解的问道。
“别急,我有一个更好的办法。”周子文说完这话,转身看向周围等着鸡蛋的知青和村民们。
“乡亲们,我有一个更好的办法。”
“什么办法啊,周知青,你是文化人,懂得比我们多,你说的话我们都听。”有村民喊道。
“是这样的,这个鸡蛋就这样煮下去,也吸收不了什么营养。我觉的可以像煮茶叶蛋那样,先用清水把蛋煮熟,然后把蛋壳敲碎,再放在蛇汤里面煮,这样才能充分吸收蛇肉的营养。”周子文为村民们解释。
这话一出,有些人的眼睛立即亮了。
茶叶蛋他们虽然不一定吃过,但一定见过,县城的早餐店就有茶叶蛋卖。
周子文说的这个办法,他们一听就懂了。
有的人觉得这个办法好,有的却不太乐意。
“周知青,这可不行啊,你帮我们煮鸡蛋已经帮了大忙了,我们怎么能占你便宜,鸡蛋敲碎了,你这蛇汤的营养全都煮到鸡蛋里去了。”
有的村民连连摇头,不愿意让周子文吃亏。
“哈哈,李大叔你这话可就说错了,鸡蛋虽然吸收了蛇汤的营养,但我这汤里,何尝不是吸收了鸡蛋的营养啊!”
“说起来,你们虽然得了便宜,但我也没吃亏呀!”周子文笑道。
“这……”
听到这话,有些村民们有些反应不过来。
周子文说的这话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
是啊,鸡蛋煮好了,敲碎了,确实可以吸收汤汁里面的营养,但都是一锅煮的,鸡蛋的营养也会煮到汤里嘛!
“好了,别可是了,就这样说定了。”周子文一挥手,立即对正在院子门口看戏的陈家姐妹道:“姐,依依,你们去屋里烧一锅水,我马上把这些鸡蛋拿进来。”
“敞亮,别的不说,周子文同志这事办的,真敞亮。”人群中,陈阳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周子文的解释糊弄得了村民,可糊弄不了他。
什么蛇汤吸收鸡蛋的营养,都是假话。
鸡蛋的营养能和蛇肉比吗?更何况周子文锅里还有这么大一只老母鸡。
这事不管怎么算,都是周子文吃亏呀!
这也是他夸周子文敞亮的原因。
“呵呵!”
周子文呵呵一笑,并不在意。
他不是小气的人,别说只是帮人煮个鸡蛋,就算把他这锅龙凤汤分给大家都没问题。
只是他这龙凤汤就这么点,在场这么多人,分也分不均匀,干脆就算了。
“朝阳,来,把鸡蛋装在这个盆里。”周子文从屋里拿了一个大点的盆子出来。
“好嘞。”周朝阳答应一声,和周子文一起把鸡蛋装进盆里。
不管外面兴高采烈的村民和知青们,周子文把鸡蛋端进陈家姐妹的厨房,冷水下锅,一百多个鸡蛋一锅煮。
在等待鸡蛋煮熟的时间里,周子文招呼周朝阳和沈招娣,让他们把几家的凳子都端出来,让村民和知青们有个坐的地方。
结果看凳子不够,有眼力劲的知青回家把知青院的凳子也贡献出来。
知青院离他们的房子不远,也就一百米的样子,几步路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