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偏见影响你的判断(1 / 1)

人的认识往往受到过去经验、社会传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心理结构的影响和干扰。选择恋爱对象也是一样,社会评价、他人的选择标准、从传闻中获取的爱情知识和对方信息都会严重影响选择者的眼光。在不能正确对待并且不能排除干扰的情况下,许多人就会发生一些常见的选择偏见,如社会刻板印象、先入印象、第一印象、晕轮效应等。

1.刻板印象

常常听到有些人宣称自己“非北京(上海)人不娶(嫁)”之类的择偶要求。这些人找对象时,对职业、阶层、地域有相当严格的甚至顽固的要求。对某些职业或阶层的人一概拒之门外,而对另一些职业或阶层的人则举双手欢迎。从心理学上说,这样的人深受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

在角色认知中,人们对每一角色都有一些固定的、一般的看法和评价,社会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某种角色或某种类型的人的一些固定而统一的看法和评价。比如,认为南方人比北方人狡猾和灵活,大学生比较自信、高傲和浪漫等,都属于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是表面的、一般的、笼统的,尽管反映了一定的现实事实,但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则是不具体、不全面的,往往不合乎个人的现实状况。尤其是当社会角色内容变化了时,如果还死守已有的刻板印象,那就会发生偏见。

在选择对象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凭刻板印象办事。有人曾给一位女青年介绍对象,她一听到他是位中学教师,就表示不同意。她说,教师的生活单调、清苦,办事没有优越感。这纯粹是陈旧的社会刻板印象。随着社会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教师的角色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位被介绍的中学教师,恰恰是一位兴趣广泛、才华横溢、颇受学生尊敬的“现代型青年”,并不是人们所想像的“夫子”。那位女青年死抱陈腐的刻板印象不放,是有害于自己的。

选择对象还可能受到其他刻板印象的干扰,如地域的、家庭的等。有的人明确提出某地女子不娶,某族男子不嫁,某种家庭中的人不予考虑。

同时,从刻板印象出发也会夸大某人的优点或者加给某人一些没有的优点,以致有的人误入情网。社会上一些女子拼命追求男大学生。其实,有一些男大学生并没有多好的思想修养,也谈不上有多少真才实学,只不过徒有虚名而已。

为了摆脱这些刻板印象,人们必须深入生活实际去了解、观察、发现对方的特点,从实际交往中去感受、体会对方的思想情感,切忌以某种旧模式来度量人。

2.先入印象

先入印象是社会舆论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指认知主体开始认知之前,就有意或无意地从舆论或传闻中吸取了认知对象的某些信息,从而对认知对象形成了某种看法。人们选择对象,往往受先入印象的影响。尤其是中介式沟通的恋人会更受其害。因为中介人(介绍人或红娘)会在两人见面之前,先吹嘘一番,造成一个好印象,激发两人相会。这样,两人各自都有了关于对方的先入印象。

先入印象的关键作用就在于它决定两人之间是否建立联系。有的人因为对某人有了不好的先入印象,就不想同对方见面,或见面之后,只注意到其弱点而失去兴趣;相反,有的人则因为事先有比较好的先入印象,在两人接触和交往中,就带着绿色眼镜看人,只注意对方的优点和长处,而忽略其弱点和缺陷。因此,先入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认知、交往的可能与效果。

没有主见的人容易受先入印象的影响,因为他们容易接受、相信社会舆论和受他人左右。有一位女青年听到朋友们经常议论一位男青年。人们对他的赞赏,使她产生了爱慕之情,就贸然去求爱,并闪电式地结婚了。可是婚后她发现自己的丈夫只有在姑娘面前才表现好,在其他场合则不然,思想品德不良,不勤劳,还很粗暴和武断。至此时,她才深深体会到自己上当了。这说明不能仅仅凭先入印象决定婚姻大事。

因此,人们在选择对象时,一定要深入实际进行观察和了解。特别是要在与对方直接交往中认识对方,而不能偏信人言,人云亦云。要把自己的实地考察和直接交往的体会与别人的意见相结合。

3.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是认知者与被认知者在直接接触中形成的最初印象。比如,同别人见面时,第一眼看到对方的形象和风度,或第一次与对方谈话留下的印象。第一印象的好坏往往影响被认知者的评价,而对认知者的评价又决定着选择方向。如果对方给自己的第一印象不错,比如长相好、有气派,或很热情、很文静等,那这个人很可能成为“候选人”;相反,如果第一印象很差,那选择者就会马上刹车。

第一印象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威力,与人们过分地相信感官而不太信任理智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认知中人们特别重视那些由亲身实践得来的信息,尤其是相信对感官刺激性的信息。身材长相、外表风度、言谈举止、态度性情等最容易造成第一印象。好的长相和风度往往给人良好的印象;举止端庄大方,待人礼貌热情最容易使人产生好感;言谈慷慨动听往往使人产生崇拜和羡慕之情。男子往往被姑娘美的身段、甜的表情、雅的举止所吸引;女子则容易折服于风度翩翩、言辞侃侃的男子。

第一印象,仅仅只是表面印象,它模糊人的视线,不能全面、深入、真实地反映被认知者的本质。人们切不可凭印象办事,更不能凭直观决定婚姻大事。因为美貌非凡的人并不一定具有慈善心肠,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举止优雅,有些其貌不扬者可能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

4.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作用,在社会心理学的认知理论中,它是指对某人的某种整体印象或某些具体特征的感受影响到对他的认知评价。比如,看到一个人穿着整齐清洁,印象不错,则很可能认为他做事细心、有条理甚至负责任。反之,如果对某人印象欠佳,则很可能忽视其很多优点。简言之,晕轮效应就是一种以现象代本质、以偏概全的认知偏见。它起源于感知中“中心性质”的扩张化。一个人的外表、态度、道德品质、特性、特定的行为往往成为认知的中心性质。在认知过程中,这些性质往往扩张甚至取代其他性质,成为决定认知效应的主要因素。

晕轮效应可以分为正负两种:所谓正的晕轮效应就是指由某些积极、肯定的性质或印象形成的对对象的积极、肯定性的评价。比如,看到某人有某些优点,就以为他还有其他与此一致的优点,因而得出此人很不错的结论。所谓负的晕轮效应则是指由某些消极的或否定性的特征或印象形成的对对象的否定性的评价。比如,看到某人的某些缺点,就推断他还有其他更大的缺点,得出这个人不好的结论。正的晕轮效应夸大对象的优势和长处,给对象以过高的评价;负的晕轮效应则会夸大对象的缺陷和不足,以至于给人的评价太低甚至采取否定的态度。因此,无论是正的、还是负的晕轮效应,都影响人们的认知活动及其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择偶作为一种特殊的选择认知,最容易发生晕轮效应。被选择者的某些具有吸引力的特点往往成为中心性质而发生扩张,以至于有的人仅凭某一方面决定一个理想对象。对于爱的唤起来说,相貌身材、才华风度、情感表露等方面是晕轮效应的导火索。

有的男子特别注重姑娘的身材与长相,看到一个漂亮姑娘,很可能会认为她还有其他更可爱的优点:性情温柔、本性善良、修养不错等。因而就会毫不迟疑地爱上她,并想办法得到她。诚然,有的漂亮姑娘也许真有这些优点。但是,内在美与外在美并非绝对统一。二者有时是相矛盾,相分离的。这样,多情的男子就会上当。很多男子仅把女友的长相作为首要条件,这是十分错误的。同样,一些“才子”也成了众多姑娘进攻的对象。相反,一些才智一般但思想品德高尚、上进心强、工作积极的人则被姑娘遗忘了。有些女子尽管可能追到一个“才子”或有地位的人,但这些人并不一定会是她们的好丈夫。

“男才女貌”是封建社会中“门当户对”婚姻标准的一个辅助条件。在当今社会中,青年人择偶应该以志同道合、情意相投为标准。

选择伴侣要用眼睛,不可单靠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