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出手时就出手”是唱红神州大地的《好汉歌》中的一句歌词。它是梁山英雄好汉们的气魄和胆识的真实写照,令人听了回肠**气,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在现实生活中,机会犹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我们要及时发现,果断“出手”才能把握住制胜的良机。
房玄龄作为李世民的心腹参谋,比别的文臣武将更具政治眼光,想得全面。在唐王朝建立后围绕皇位归谁的政治斗争中,他着力促使李世民下手,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取得主位。
当时的情况是:唐高祖李渊的大儿子是李建成,李世民是次子,按照嫡长子继承皇位的规定,李渊立了李建成为太子,而李世民在长期的作战中,不仅战功显赫,而且手下文武人才济济。所以,唐高祖也给他特殊待遇,加号“天策将军”,位在一切王公之上。李世民的“天策府”可以自署官吏,实际上形成一个独立王国。这必然引起斗争:一方面是李建成对李世民“功高势大”产生了极大疑虑;一方面是李世民在暗中树立私党,蓄力待发。事情终于发展到剑拔弩张的地步。有一天,李世民从太子建成处赴宴回来,食物中毒,“心中阵痛,吐血数升”,这引起李世民及其手下的极大恐慌。
怎么办?房玄龄知道,应选择抢先下手,如果晚了,必然大祸临头。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立即找到李世民的妻兄长孙无忌,对他说:“现在嫌隙已成,危机即发,大乱一起,必将危及整个国家的安宁。我们应当按照周公的做法,外宁华夏,内安宗社。”其意很清楚,是要李世民像周公除掉管叔、蔡叔那样,除掉李建成和他的同党李元吉(李渊的第四子),这样才能保住秦王李世民的地位,保住唐王朝的统治。房玄龄让长孙无忌把这个意见转告李世民。李世民听了长孙无忌的话后,立即召见了房玄龄,谋划进行宫廷政变的具体事宜。随后,杜如晦、高大廉和大将侯君集、尉迟敬德也参加密谋,形成李世民的核心集团,太子建成对李世民的密谋有所察觉,于是上奏李渊,说了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许多坏话。
形势到了万分危急的关头,房玄龄赶紧同长孙无忌劝说李世民立即下手。他对李世民说:“事情已经十分紧迫了,为了保住江山,应决心大义灭亲。如果再当断不断,便会坐受屠戮。”犹豫不决的李世民终于被说服了。
在政变前夕,李世民命令尉迟敬德将房玄龄、杜如晦化装成道士秘密送进秦王府,细致谋划,然后发动了“玄武门之变”。这次武装政变中,李建成、李元吉同时被杀。不久,唐高祖李渊自动退位,让给李世民,改元贞观。
时机来到,有的人能及时发现,有的人却视而不见,有的人虽然有所发现,但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对机会的认识决定了对机会的选择。不能识机,也就无所谓择机;识机不深不明,便会在机会选择上犹豫徘徊,左顾右盼,不能当机立断,最终遗失良机。
三国时代的袁绍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他是名门望族之后,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被推为盟主。一时间,天下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纷纷投其麾下。那时,他拥有四州之地、数十万大军,帐下谋士如云、战将林立,成为当时北方势力最大的割据者。然而,这样一个人物,最后竟然败在曹操的手下。袁绍的败北,固然有许多原因,但其中主要的一点就是“多谋少决”,错过了不可复得的战机。
袁绍第一次发兵讨曹失败,退军河北。这时曹操乘机征伐刘备,许都兵力空虚。谋士田丰劝说袁绍抓住良机,再次攻打许都。
田丰说:“老虎正在捉鹿,熊可以乘机闯进虎穴吃掉虎子。老虎前进捉不到鹿,退又找不到虎子。现在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刘备,国内空虚。将军长戟百万,骑兵千群,径直攻打许都,捣毁曹操的巢穴,百万雄师,从天而降,就像举烈火烧茅草,倾海水浇火炭,能不成功吗?兵机的变化非常之快,战争的胜利可在战鼓声中获取。曹操得知我们攻下许都,必须丢下刘备,回攻许都。那时,我军占据城内,刘备在外面攻打,反贼曹操的脑袋肯定悬挂在将军您的旗杆上了。反之,失去这个机会,不去攻打许都,使曹操得以归国,休兵不战,生养百姓,积储粮食,招揽人才,加上现在大汉的国运衰微,纲纪不存,曹操利用他的势力,放纵他的贪欲,那必然酿成篡逆的阴谋。到了那时,即使有百万兵马攻打他,也无济于事了。”
可惜的是,袁绍以儿子有病加以推辞,不许发兵。田丰用拐杖敲着地说:“遇到这样难得的机会,却因为婴儿的缘故失掉了,大势去矣!可痛惜哉!”
可见,机会并不是赐予每个人的。无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竞争中,机会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只垂青那些深谙如何追求它的人,只赐给那些敢于出手的人。它犹如明察善断者不断进击的鼓点,长夜中士兵即刻开拔的号角。在它面前,任何犹豫都与它无缘,都不能开启胜利之门。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在进退之间,不能把握时机、敢于选择,必将一事无成,抱恨终生。
选择就像春天播种一样,如果没有及时播下去,无论后面的夏天有多长,也无法把春天耽搁的事情弥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