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动,想法只是空想(1 / 1)

想到更要做到 肖福新 5255 字 1个月前

我们这个世界缺少的是实干家,却从来不缺少空想家与空谈家。那些爱空想的人,似乎有满腹经纶,是思想的巨人,却是行动的矮子。这样的人,只会为我们的世界平添混乱,自己一无所获,而不会创造任何的价值。

作家海明威就推崇实干而不崇尚空想与空谈,并且在其不朽的作品中,塑造了无数推崇实干而不尚空谈的“硬汉”形象。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海明威有着自己的行动哲学。“没有行动,我的感觉会十分痛苦,简直是痛不欲生。”海明威说。正因为如此,读他的作品,人们发现其中的主人公们从来不说“我痛苦”“我失望”之类的话,而只是说“喝酒去”“钓鱼吧”。

海明威之所以能写出流传后世的名著,就在于他一生行万里路,足迹踏遍了亚、非、欧、美各洲。他的作品大部分背景都是他曾经去过的地方。在他实实在在的行动下,他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思想虽然是好东西,但更要紧的是付诸行动。人生本来就是要在行动中实现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成功之路说一千道一万,最终还是归结于脚踏实地的行动。拿破仑·希尔说:“在通向失败与绝望的路上,堆满了没有付诸行动来实现的梦想。”

美国演员乔治在决定提早退休去追求毕生梦想的表演事业之前,曾在陆军服役长达14年。朋友和家人们听到他要离开生涯有保障的军职都说他疯了。他们提醒他只要再等6年,便可以领到全额的退休金。有些人还指出,演员的生活奋斗不易,甚至说像他这种年纪还想成为电影明星简直就是做梦。不管成功的可能性有多少,不顾其他人的建议如何,乔治还是勇敢地前

往好莱坞。经过一段辛苦与忍耐,乔治终于实现了他的梦想。后来他又继续在一系列成功的电视、电影中担任角色,并因在电视剧中扮演“酷哥韩德鲁克”一角而荣获艾美奖。

现在就是开始行动的时候——任何行动——只要可以使进度有所进展。

1.想好了就去做

美国第三届总统杰弗逊说过“当你有一个伟大的主意时,就放手去做吧!”这位和华盛顿一起领导美国人民取得独立的卓越人士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当你认定了一件事,赶快付诸行动,努力探索,成功的希望至少有50%;但如果你的好主意和奇妙构想只停留在嘴上,成功的机会连1%也没有,只有那些认定方向、积极行动的人,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拥有大笔的财富。

著名的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就是一个能放手去做的人。1910年10月,松下幸之助进入一家电灯公司,担任一名安装室内电线的实习工。他在7年后辞职,自己开设工厂,制造电灯灯头,终于发展成为日本乃至全世界第一流的家庭电器用品制造厂家。出身贫寒的松下幸之助是怎样白手起家的呢?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欧美各国新的交通工具与先进技术都逐渐进入日本。电车是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交通工具之一,松下通过预测、推想和分析认为各线电车一旦完成通车,自行车的需要就会减少,将来这种行业不太乐观。相反,与电车相关的电气事业因为能满足人们的迫切需要,日后一定能兴盛起来。

由于具有敏锐感和对事物发展方向的正确预测,松下才能不被过去与现在的事务所羁绊,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出决断能力来。这是松下幸之助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于是,松下幸之助毅然辞去了人人羡慕的自行车店的工作,来到大阪电灯公司当一名内线实习工。尽管他对电的知识一窍不通,但由于这是他兴趣所在,所以学起来得心应手,很快便掌握了安装和处理技术,成为熟练的独立技工。由于工作出色,1911年,松下晋升为工程负责人。

在工作中,松下改良并试制出了一种新产品,而上司却对此态度冷淡,松下为自己的发明遭到冷落感到惋惜和不服,产生了挫折感。他感觉到,即使在自己向往的电灯公司工作,也不能使自己的志向和才能得到充分施展;唯一的办法是,另立门户自己创业。于是,他在大阪市一个地方租了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间,开办了一家小作坊,职工共有5人,包括松下夫妇及弟弟井植岁男(后成为三洋电机公司的创始人),产品便是松下发明的新式电灯插口。这就是闻名全球的松下电器公司的雏形。

工厂成立后,松下面临的却是失败。1917年10月,电灯插口制作成功,但10天内仅卖出100个,营业额不足10日元,不仅没有盈利,连本钱都赔光了。全家只能靠典当物品艰难度日。

但松下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带来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同年年底,机会来了,川比电气电风扇厂让松下替该厂试制1000个电风扇绝缘底盘。这对困境中的松下来说如同久旱逢甘霖。松下反复试验,解决了技术难题,与妻子、弟弟一起日夜奋战,在年关迫近时如期交了货,且质量博得好评。结果,松下在年底获得了800日元的盈利。

1918年3月,松下幸之助在大阪市北区西野田成立松下电气器具制作所,从而迈出了他创业生涯中成功的第一步。经过数十年的艰苦经营,松下终于使自己的企业成为以生产电子产品为主的国际性庞大的企业集团。公司规模在日本仅次于丰田与日立两个公司,拥有职工约20万人,资产约500亿美元。松下幸之助从白手起家变成了富可敌国的企业家。

从松下幸之助的经历可以看出,放手去做,尽管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命运是公平的,付出最终有收获。所以只要是认定的事,就别再犹豫,朝着成功的理想执着追求吧!

2.成功始于行动

波特坐在牢房里,想着使他入狱的那桩愚蠢的侵占罪。他想他现在唯一得到的就是很多的空闲时间,由于整天坐牢,所以他认为好像没有什么他可以做的工作了。

但实际上还有他可以做的事,而他也真的做了。他开始以欧·亨利的笔名写一些短篇故事并向杂志社投稿。当他出狱时他已经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短篇小说家了,他刚离开监狱就走向了成功。

爱维斯也是一位行动派,当他还是空军军官时,就经常来往于全国各地。他发现如果能够直接在机场就租到车子,该是多么方便的一件事情啊!虽然他当时的1万美元储蓄还不足以让他成立租车公司,但他以他的进取心拟订了一份营业计划,并向银行申请贷款。就在8年之内,他已在全美各机场设置了租车中心,并且以大约800万美元卖掉了他的公司。由于他愿意为达到他的明确目标做任何付出,所以他的投资为他带来了8%的回报率。

上述两个人的成功,分别从坐牢期间和服役期间作为开始,但他们都了解为了使自己的一生能成就一些事情,他们必须想到做到。

有一位名叫西尔维亚的美国女孩,她的父亲是波士顿有名的整形外科医生,母亲在一家声誉很高的大学担任教授。她的家庭愿意帮助和支持她,她完全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从念中学的时候起,就一直梦想当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她觉得自己具有这方面的才干,因为每当她和别人相处时,即使是生人也都愿意亲近她并和她长谈。她知道怎样从人家嘴里“掏出心里话”。她的朋友们称她是他们的“亲密的随身精神医生”。她自己常说:“只要有人愿给我一次上电视的机会,我相信一定能成功。”

但是,她为达到这个理想而做了些什么呢?什么也没有!她在等待奇迹出现,希望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职位主动向她招手。

西尔维亚不切实际地期待着,结果什么奇迹也没有出现。谁也不会请一个毫无经验的人去担任电视节目主持人,而且节目主管也没有兴趣跑到外面去搜寻天才,因为他们的门前已经挤满了求职者。

另一个名叫辛迪的女孩却实现了西尔维亚的理想,成了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辛迪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她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切成功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她不像西尔维亚那样有可靠的经济来源,现实环境不允许她等待。她白天去打工,晚上在大学的舞台艺术系上夜校。毕业之后,她开始谋职,跑遍了洛杉矶每一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是,每个地方的经理对她的答复都差不多:“不是已经有几年经验的人,我们不会雇用的。”

但是,她不愿意退缩,下决心继续寻找机会。她一连几个月仔细阅读广播电视方面的杂志,终于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北达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电视台招聘一名天气预报的女主持。

辛迪是加州人,不喜欢北方。但是,有没有阳光、是不是下雨都没有关系,她希望找到一份和电视有关的职业,干什么都行!她抓住这个工作机会,动身到北达科他州。

辛迪在那里工作了2年,后来在洛杉矶的电视台找到了一个工作。又过了5年,她终于得到提升,成为她梦想已久的节目主持人。

为什么西尔维亚失败了,而辛迪却如愿以偿呢?西尔维亚那种失败者的思路和辛迪这些成功者的观点正好背道而驰。分歧点就是:西尔维亚在10年当中,一直停留在幻想上,坐等机会;而辛迪则是采取行动,最后,终于实现了理想。

只会幻想不采取行动的人,永远不会成功。而行动是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

行动是实现目标的手段——没有行动就无法接近真正的人生目标。但对大多数人来说,行动的死敌是犹豫不决,即碰到问题,总是不能当机立断,思前想后,从而失去最佳的机遇。这是力求成功者必须力戒的一点。

马萨诸塞州的州长安德鲁在1861年3月3日给林肯的信中写道:“我们接到你们的宣言后,就马上开战,尽我们的所能,全力以赴。我们相信这样做是美国和美国人民的意愿,我们完全废弃了所有的繁文缛节。”1861年4月15日那天是星期一,他在上午从华盛顿的军队那边收到电报,而第二个星期天上午9点钟他就做了这样的记录:“所有要求从马萨诸塞出动的兵力已经驻扎在华盛顿与门罗要塞附近,或者正在去往保卫首都的路上。”

安德鲁州长说:“我的第一个问题是采取什么行动,如果这个问题得到回答,第二个问题就是下一步该干什么。”

英国社会改革家乔治·罗斯金说:“从根本上说,人生的整个青年阶段,是一个人个性成型、沉思默想和希望受到指引的阶段。青年阶段无时无刻不受到命运的摆布——某个时刻一旦过去,指定的工作就永远无法完成,或者说如果没有趁热打铁,某种任务也许永远都无法完工。”

有一句俗语几乎可以成为很多人的格言警句,那就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做的事情往往永远都不会有时间去做。当有人问约翰·杰维斯(即后来著名的温莎公爵),他的船什么时候可以加入战斗,他回答说:“现在。”

与其费尽心思地把今天可以完成的任务千方百计地拖到明天,还不如用这些精力把工作做完。而任务拖得越后就越难以完成,做事的态度就越是勉强。在心情愉快或热情高涨时可以完成的工作,被推迟几天或几个星期后,就会变成苦不堪言的负担。在收到信件时没有马上回复,以后再想回信就不那么容易了,甚至还会忘记回信。许多大公司都有这样的制度:所有信件都必须当天回复。

当机立断常常可以避免做事过程中的乏味和无趣。拖延则通常意味着逃避,其结果往往就是不了了之。做事就像春天播种一样,如果没有在适当的季节行动,以后就没有合适的时机了。无论夏天有多长,也无法使春天被耽搁的事情完成。

“没有任何时刻像现在这样重要,”爱尔兰女作家玛丽·埃及奇沃斯说,“不仅如此,没有现在这一刻,任何时间都不会存在。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或能量不是在现在这一刻发挥着作用。如果一个人没有趁着热情高昂的时候采取果断的行动,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实现这些愿望的可能了。所有的希望都会消磨,都会淹没在日常生活的琐碎忙碌中或者会在懒散消沉中流逝。”

在人寿保险事业里,对于一年卖出100万元以上保险的人设有光荣的特别头衔,叫作“百万圆桌”。在孟列·史威济的故事中,最使人惊讶的是:在他把突发的想法付诸实行以后,在动身前往阿拉斯加的荒原以后,在沿线走过没人愿意前来的铁路以后,他一年之内就做成了百万元的生意,因而赢得了“圆桌”上的一席地位。假使他在突发奇想时,对于做事的决心有半点迟疑,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3.告诉自己“可以做到”

不知是谦虚还是胆怯,我们开始某项事物前,往往先考虑做不做得到,接着就开始怀疑自己做不到。

即使是明明做得到的事,还是先客气地说:“不知道做不做得到,我先试试看。”这难道就是所谓的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吗?

不过,会找上你的事,通常都是你足以胜任的事。也只有你做得到的事才会找上你。比方说,就算有人来拜托你“借我一千元”,也不会有人跟你说“借我一亿元”吧。你显然做不到的事,通常不会找上你。所以,如果你该做的事就在眼前,你却认为自己“做不到”,这其实只是你自己这么想,是一种心理错觉。

这和“即使明知做不到,只要认定做得到就会成功”这种狂想不一样,因为是你把其实做得到的事误认为“做不到”。

当你觉得“做不到”时,即使人家告诉你“做得到”,往往也无法立刻相信自己做得到,不过如果人家告诉你“你以为做不到,其实只是一种错觉”,你会有什么反应呢?啊,原来是错觉,这样啊,然后应该就会觉得可以自己修正轨道了吧?既然以为做不到只是错觉,那其实做得到嘛,你应该会有这种感觉吧?其实你本来就做得到。许多人往往就是被这种小小的错觉给骗了。

认为“做不到”的事情做到了,可以称之为“奇迹”。“奇迹不就是因为难得发生所以才叫作奇迹吗?”可能有很多人心里会这么想吧。

不,没那回事。奇迹就是因为会发生才叫作奇迹。人人都有创造奇迹的可能性,能够发挥自己力量的人更容易创造奇迹。

不相信的话,你可以看看体坛,应该就会明白奇迹的发生远比我们以为的多。不论是篮球、棒球或网球比赛,都常有戏剧性的大逆转。这是因为选手们发挥自己所有的力量奋斗不懈。

因此,即使是平常的工作,如果你能像运动那样卖力,奇迹就会发生。所谓像运动那样卖力,就是珍惜现在,拼命专注在工作上。至于那些对工作漫不经心,反正还来得及,干脆明天再做,用这种态度工作的人,奇迹就不会发生。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叫你从早到晚,一刻不休地工作,的确会叫人受不了。所以假设说当你觉得显然做不到、来不及时,可以随它去,可是当你觉得再努力一下可能可以过关时,你就应该努力试试看。当你觉得已经到极限时,试着再进一步就好。这样的话,有一天奇迹就会出现。

4.现在就是开始行动的时候

“现在就去做”可以影响我们生活中的每一部分,它可以帮助我们去做该做而不喜欢做的事;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它可以叫我们不推脱、延迟。

莫耶士就读于北得州州立大学时,硬着头皮写信给总统候选人詹森,自愿加入助选团,为詹森争取得州选票。奠耶士勇敢跨出这么一步,使他成为公众人物。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了美国总统的新闻秘书,然后当上某电视新闻网的评论员,有机会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广播人。莫耶士多年来始终拥有展现才华的机会,这一切皆起始于一封自我推荐信,即他主动跨出的第一步。

假如我们头脑里已经有一个好的想法,就该去做。也许本来有其他人可以做得更好,但在我们率先行动之前,他们或许连尝试的念头都未曾有过。

由于要付诸行动,我们的准备也会更加周全,能力也获得增强,最后我们会变成最称职的人。

想知道眼前的汤好不好喝,最好先喝喝看。伸出手拿起汤匙,舀起一口汤喝喝看,就这么简单。可是有些人放着这么简单的动作不做,却去检查汤中的材料和成分,弄清楚是谁用什么方法煮的,所以这碗汤会有什么味道、怎么个好喝法。就算这样可以推测出某种程度的味道吧,可是这毕竟只是“脑中的味道”,并不是真正品尝到的味道。

“脑中的味道”,也就是说,这用大脑去想象的味道。因此,那不是真实的味道。

不只是食物,这个“脑中的味道”论调可以套用在各方面。

比方说,你去服饰店。看到一件衣服,你觉得“啊,这件不错”,这时,与其去思考它的线条如何、领口的造型如何、下摆的剪裁又是如何,不如实际试穿,看看适不适合自己的体型与气质,顺便确认一下它的颜色在阳光下有何不同。我相信这样应该会更快也更能确定。

人在采取行动前,如果自己不先做某种程度的了解,或许都会有点不安吧。不过,这毕竟只是“脑中的味道”,也就是只用大脑去了解,并非真正的了解。

人生其实可以更简单。当你采取行动前,不要先问上一百个问题,要用行动来回答与解决问题。

有一个野心勃勃却没有作品的作家说:“我的烦恼是日子过得很快,一直写不出像样的东西。”“你看,”他说,“写作是一项很有创造性的工作,要有灵感才行,这样才会提起精神去写,才会有写作的兴趣和热忱。”

说实在的,写作确实需要创造力,但是另一位作家为什么能写出畅销书呢?

“我用‘精神力量’,”他说,“我有许多东西必须按时交稿,无论如何也不能等到有了灵感才去写。一定要想办法推动自己的精神力量。我的秘诀是:先定下心来坐好,拿一支铅笔乱画,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尽量放松。我的手先开始活动,用不了多久,我还没注意到时便已经文思泉涌了。”

“当然有时候不用乱画也会突然心血**,”他继续说,“但这些只能算是红利而已,因为大部分的好构想都是在进入正规工作情况以后得来的。”

“明天”“下个礼拜”“以后”“将来某个时候”或“有一天”等等,往往不是“永远做不到”。有很多好计划没有实现,原因在于应该说“我现在就去做,马上开始”的时候,却说“我将来有一天会开始去做”。

在美国,每年不知有多少高中生,不眠不休地写研究论文,参加菲利普科学奖的评选。原因是菲利普科学奖不但代表着很高的荣誉和颁发巨额的奖金,而且获奖证书还有个妙用——可以当作申请著名大学的敲门砖。

参加比赛的学生当中,最成功的要算是来自纽约市的高中生们了。据统计,从1942年创办菲利普科学奖到现在,纽约市的学生囊括了1/4的大奖。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1/4中,又以史蒂文森高中的学生占多数,该校几乎年年都有学生挤进准决赛。

但是,1989年12月18日,史蒂文森高中传出一片哭声,许多学生苍白着脸说:“我们的眼泪、血汗全白费了。”

他们哭,不是因为比赛败北,而是由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根本没能进入菲利普科学奖评选委员会的大门。

12月14日,160份报告,先由史蒂文森分成两箱寄出,其中一箱在菲利普奖截止日期——15日前准时寄到,而另一箱里的90份报告,却拖到18日才寄达。

“我们有收据为凭,它确实是14日寄出的‘隔日快递’。”史蒂文森的老师解释。

“我们写得明明白白,我们必须在15日收到。”菲利普科学奖的主办人说,“我们不管你什么时候寄出,只管是否准时收到。”

我们不妨想一想,不管是学生拖还是老师拖,但是,为什么非要拖到收件截止的前一天才寄出呢?

相信学生、老师都可能拖了。不仅小孩爱拖,大人也爱拖。

在纽约曼哈顿有个夜间邮局。每年到递交大学申请书和报所得税的最后一夜,那个邮局前都会出现壮观的场面。一条长龙从邮局延伸到街头又转来转去,直转过半条街。一辆接一辆车子冲过来,跳下心急如焚的人。大家都想赶在那最后一秒,夜里12点钟声敲响之前,把手里的表格寄出。

与其说他们是“赶”在最后一秒,不如说是“拖”到最后一秒。相信,也有许多人,像史蒂文森学校的学生那样没有赶上那最后一秒,而拖掉了自己的希望。

有人批评,认为菲利普科学奖应该有点儿人情味、有点儿弹性,不要让孩子们的心血白费。但是,比赛就像人生的战场。它比实力,也比速度。速度何尝不算是一种实力。你没别人快,你比别人拖,就是显示了你比别人差。优胜劣汰,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未尝不是好事。如果那些输了的学生能吸取教训,今后做事再也不拖,那么他们在这次错失的机会中学到的,应该比失去的更值得。

如果有个电话应该打,可是自己总是再拖。如果这时那句“现在就去做”从自己的潜意识里闪出:“快打呀!”这时就应该立刻去打电话。

或者,把闹钟定在早上六点,可是当闹钟响起时,自己却觉得睡意正浓,于是干脆把闹铃关掉,倒头再睡。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就会养成习惯。假使脑海中始终提醒自己“现在就去做”,这时就不得不立刻爬起来。

魏尔士先生就因为养成了“现在就去做”的习惯而成为一个多产作家。他绝不让灵感白白溜走,想到一个新意念时,他立刻记下。这种事有时候会在半夜里发生,这时魏尔士会立刻开灯,拿起放在床边的纸笔飞快地记下来,然后继续睡觉。

许多人都有拖延的习惯。因为拖拖拉拉耽误了火车,上班迟到,甚至错过可以改变自己一生的良机。

要记住:“现在”就是行动的时候。

5.成就险中求

俗话说,富贵险中求。其实何止是富贵,世间一切谈得上“成就”二字的事情,莫不是“险中求”。

什么是险?险是由于形势不明朗,造成失败的因素。冒险就有失败的可能,但如果聪明应对,也有可能赢取成功。

前进?可能跌得粉身碎骨,也可能攀上高峰。停步?也许得保安全,但也会错过大好良机,令你懊悔不已。

福克斯在30岁时,已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分公司经理。他的业务成绩好,公司又是全国有名的好公司,因而他的事业本应是具有很大的安定性。然而福克斯却不这么想。他说工作好比是流水中静止的地方,它需要一个更充实人的地方。

在我们身边,许多百万富翁,并不一定比别人“会”做。更重要的是他比别人“敢”做。

哈默就是这样一个人。1956年,58岁的哈默购买了西方石油公司,开始大做石油生意。石油是最能赚大钱的行业,也正因为最能赚钱,所以竞争尤为激烈。初涉石油领域的哈默要建立起自己的石油王国,无疑面临着极大的竞争风险。首先碰到的是油源问题。1960年,石油产量占美国总产量38%的得克萨斯州,已被几家大石油公司垄断,哈默无法插手;沙特阿拉伯是美国埃克森石油公司的天下,哈默难以染指……

如何解决油源问题呢?1960年,当花费了1000万美元勘探基金而毫无结果时,哈默再一次冒险地接受一位青年地质学家的建议:旧金山以东一片被行士古石油公司放弃的地区,可能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西方石油公司最好把它租下来。哈默又千方百计地从各方面筹集了一大笔钱,投入了这一冒险的投资。当钻到262米深时,终于钻出了加利福尼亚州的第二大天然气田,估计价值在2亿美元以上。

哈默成为百万富翁的事实告诉我们:“风险和利润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巨大的风险能带来巨大的效益;幸运喜欢光临勇敢的人,冒险是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种勇气和魄力。”

冒险与收获常常是结伴而行的。险中有夷,危中有利。要想有卓越的结果,就要敢冒风险。我们虽然有成大事的欲望,但却不敢冒险,那怎么能实现伟大的目标?

世上没有万无一失的成功之路,动态的命运总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各要素往往变幻莫测,难以捉摸。在不确定性的环境里,人的冒险精神是最稀有的资源。

冒险需要一定的勇气和**。大部分人停留在所谓“安全圈”内,无意于进行任何形式的冒险,即使这种生活过得庸庸碌碌、死水一潭也不在乎。有这样一位女高音歌剧演员,天生一副好嗓子,演技也非同一般,然而演来

演去却尽演些最末等的角色。“我不想负主要演员之责,”她说,“让整个晚会的成败压在我的身上,观众们屏声息气地倾听我吐出的每一个音符。”其实这并非因为胆小,她只是不愿意认真地想一想:如果真的失败了,可能出现什么情况,应采取什么样的补救办法。卓有成效的人则不然,由于对应变策略——失败后究竟用什么方式挽救局势早已成竹在胸,他们敢于冒各种风险。一位公司总经理说:“每当我采取某个重大行动的时候,就会先给自己构思一份‘惨败报告’,设想这样做可能带来的最坏结果,然后问问自己:‘到那种地步,我还能生存吗?’大多数情况下,回答是肯定的,否则我就放弃这次冒险。”心理学家认为,做最坏的打算,有助于我们做出理智的抉择。如果因为害怕失败而坐守终日,甚至不愿抓住眼前的机会,那就根本无选择可言,更谈不上什么绩效和成功。因此,当环境稍加变化的时候,他们就会显得手足无措。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敢于冒险的勇敢素质呢?

(1)积极尝试新事物

在生活中,由于无聊、重复、单调而产生的寂寞会逐渐腐蚀人的心灵。相反,消除那些单调的常规因素倒会使人避免精神崩溃。积极尝试新事物,能使一蹶不振、灰心失望的人重新恢复生活的勇气,重新把握住生活的主动权。

(2)尝试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屈从于他人意愿和一些刻板的清规戒律,已成为缺乏自信者的习惯,以至于他们误以为自己生来就喜欢某些东西,而不喜欢另一些东西。应该认识到,之所以每天都在重复自己,是由于懦弱和没有主见才养成的恶习。如果我们尝试做一些自己原来不喜欢做的事,就会品尝到一种全新的乐趣,从老习惯中慢慢摆脱出来。

(3)对风险要有警惕

对风险要有警惕,指的是我们在战略上要藐视它,而在战术上要重视它。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约翰·莫特勒是一个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甘冒风险的人。他在一个条件优越而又忙碌的会计岗位上工作了十余年。但是他却准备辞去这份无忧无虑的工作而去圆自己当老板的梦想。

他的妻子、他的所有朋友,甚至他的老板和同事都认为他这样做简直就是疯了。但是经过仔细认真地计划后,他对自己要面对的风险充满信心。最后,他毅然地辞去了会计工作,开始构建自己的事业——专门生产销售风味小吃。

莫特勒对风险有足够的准备,因为他事先做了细致的考察。在他开始自己事业的冒险以前,他就已经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在了厨房里,研究食谱,品尝、调制各种不同口味的小吃。他有周全翔实的计划、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心,他的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

从采取行动到实现自己的梦想仅仅3年,约翰·莫特勒成为了百万富翁。他的销售风味小吃一事成为“THENUTTYB**ARLAN”,现在成了整个美国家喻户晓的美谈。当然,再也没有人说他的行为是“疯了”。

当我们面对风险时,应该像莫特勒表现出来的那样充满自信。恰当的计划能够让我们对大多数的风险挑战有所准备。有的时候,一些重大风险的出现是没有任何预兆的。而另一些时候,我们又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去考虑值得不值得为某件事情去冒风险。

但无论风险是不期而遇的还是有所预示的,在我们准备为一些重大事宜做出决定以前,都必须假定风险一定会发生,不能对风险发生的时间抱侥幸心理。风险无论发生得早晚,要达到自己的目标,就不得不始终对它保持警惕,而自己始终要保持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