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派媒人去见鹰,请求它把女儿嫁给小猫头鹰做妻子。
媒人传话说:“鹰是白昼之王,猫头鹰是夜晚的魁首,两家门当户对,正好可以做姻亲。”经过一番劝说,鹰答应让女儿出嫁。
到了举行婚礼的日子,白天,当新郎的小猫头鹰怕光,眼睛睁不开,什么也看不见,让客人们都笑话它;到了晚上,作为新娘子的鹰怕黑,大睁着眼睛,却什么也看不清,又引起了来宾的阵阵哄笑。
结果这一对新婚夫妻没等进入洞房就散了伙。
在现代社会中,选择什么样的对象结婚,表面看来是完全“自由”的,其实不然。各种有形无形的制约充斥于择偶过程的始终。社会、家庭、学校、邻居、朋友、大众传播媒介等,都在对个人的择偶意识和择偶行为施加影响。各种主客观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左右着年轻人对婚姻伴侣的最终选择。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从古至今,“同源婚”即“门当户对”的规范一直在影响着人们择偶的范围,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其所属的某个特定的阶级、阶层或群体范围内去选择婚姻伴侣。青年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就逐渐学会和接受了这种规律,在择偶时自然会根据自己的“门户”条件去筛选淘汰各种各样的异性,确定比较“般配”的候选人。家庭作为承袭和传递一整套社会文化价值的场所,作为个人社会化的首要微观环境,无不在其成员的个性、气质、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上留下深深的烙印,对他们一辈子的生活都有着程度不同的影响。家庭背景相差甚远的男女结合,在革命年代尚能凑合;但在允许多样化和鼓励个性发展的开放时期就会遇到麻烦,至少是双方在气质和情趣上的差距会给夫妇调和带来特殊的困难。并且,我们的家庭的亲属关系极为密切,小家庭即使在独立生活时,也与双方原来的家人保持着联系,大家庭的影响力仍然存在。在非“门当户对”的婚姻中,夫妇的价值观冲突,角色观念不一致,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也不同,这些不仅是夫妇不和的原因,而且是导致姻亲关系恶化的潜在因素。对于那些不得不与一方家长同住在一起的夫妇来说,问题就更加突出了。
有人说,我们曾批判过封建时代的“门当户对”,为何现在还要旧话重提。其实,过去批判的是等级观念、门第思想,是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和歧视。但不同人群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是无法通过批判而消除的。这种思想文化的差异,正是决定着现代夫妻是否般配和婚姻是否和谐的重大因素。
世间不存在十全十美的选择,但是世间万物正是在选择中进化的,缺少选择就缺少生命和历史,就会缺少发展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