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失败时,喜欢问自己:“这是怎么回事?是我的命不好,还是我比别人愚笨?”其实都不是。一个人确实要目标远大,但不能只有目标而不去实行,只想着收获而不去耕耘。那些空有大志,却不肯为之付出的人,只能是空想家,人生是需要一点一滴、一步一步来的,不是说一说这么简单的。
史书上记载,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地撞死在那棵大树上。这个农夫飞快地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
这就是妇孺皆知的《守株待兔》的故事,农夫的行为之所以会受到人们的嘲笑,相信许多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可深入我们的生活中,你又何尝不是那个农夫呢?偶尔的一次成功只是暂时的幸运而已,更重要的是你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付出实际行动。
记得有一篇哲理散文这样写道:沙滩上有无数的贝壳,也有无数捡贝壳的人。有人满载而归,也有人两手空空。满载而归的人,他追求的目标是实实在在的,他为贝壳而来,看见美丽的、可爱的、中意的,就会捡起来纳为己有。而有些人寻觅许久却一无所得,是因为他们想找一个“心目中最美、最稀罕的贝壳”。对于一路上的一两个非常美丽或者非常稀罕的贝壳,他们也曾想要拾起来,但却为了那个永无止境的“更美”而仍在不断地追求着。很明显,前者注重的是实际,后者注重的是人世间所没有的“完美”。
从这篇文章里我们不难悟出,一个人要成功首先要有一个目标,但前提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目标的选择关系着事业的成败。
是啊,“镜中花月”是虚幻的,无论你怎么付出,终究会竹篮打水一场空。曾经有一个立志“屠龙”的人,学了一身的屠龙本事,可一直没找到要屠的“龙”,你说这本事有何用处?故此宋代黄庭坚的《林为之送笔戏赠》诗中写有:“早年学屠龙,适用固疏阔。”这个“疏阔”,说的就是不切实际。
历史上对于永动机的制造,也曾有不少的人耗尽毕生精力研究。达·芬奇也曾是狂热的追随者之一,然而实验后他断然地说:“追求什么永动机,简直是件蠢事!”永动机根本不可能存在,岂有不失败的道理?
人生是短暂的,要从长处出发,要从实际出发,否则急于求成、贪大求全,最终只能以惨淡收场。人生的目标、理想要切合实际,爱情、事业要切合实际,做任何事情时同样要切合实际,不能好大喜功、贪大求全。下面这个猎豹的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
某天,两只猎豹一起出去捕食,没多久就看见了一头羚羊,于是两只猎豹都追了上去,可是羚羊跑得很快,追了很久也没有追上。就在这时,前面突然出现了一头野牛,其中一只猎豹决定放弃羚羊,转而去追野牛,它说:“要是能够追上野牛,并咬死它的话,那可是够我们吃上一阵的了。”
另一只猎豹摇摇头劝它说:“咱们追羚羊这么久了,羚羊也肯定跑累了。只要咱们再坚持一会儿,肯定能追上的。”
想追野牛的猎豹听不进,执意要去追。最后,追倒是追上了,可野牛发怒了,它根本斗不过野牛,只好垂头丧气地饿着肚子回来了。而那只追羚羊的猎豹很快就把羚羊追上,美美地吃了一顿。
表面看来羚羊是不如野牛,但两者与猎豹相比,无疑羚羊才是猎豹的能力所能及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要量力而行。人应该将自己的目标引向那些符合自身能力的事情,对于不可能办到的事,就要放弃,如果再坚持,那就只能算是一种顽固不化了。
怎样甩掉不切实际的想法呢?我们首先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不会走路何以能跑?好高骛远只能是爬得越高,摔得越惨;其次,不要盲目乐观;第三就是不能光说不练,说了不等于已经实现了,对于计划重在如何落实,怎样去做。
万丈高楼平地起,务实地基为第一,参天大树博风雨,扎实根基为第一,谷子低头笑茅草,丰盈子实为第一,有志之士建功业,充实自己为第一。人的一生不管做什么事,都得实实在在,切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