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满足现状”是使事业成功的强有力的动力,尤其是与特定的目标相结合的时候。
北宋时期,民间出现了一个“神童”,名叫方仲永。方仲永在5岁那年就懂得作诗,他的才能是无与伦比的。如果他进书院读书,长大之后,肯定是普天之下难得的人才,还有他那天生就有的才能,可是他绝对的优势。因为在那个时代,有许多人不会作诗,还有的人考功名怎么也考不上,他们读到老还在考,有句话说得好:“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而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书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知识是一片广阔的海洋,无边无际,是我们永远也学不完的。可方仲永的父亲认为仲永是天生的神童,不必接受后天的教育,同样可以出类拔萃。结果,方仲永长大之后只是个平庸的人。
一个人不能满足于现状,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设定新的目标,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更辉煌的人生。
总有一些这样的人,无论是从事什么职业,在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经济独立后,便不再做更进一步的努力了。他们在赚取了需要的钱财之后,就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安于现状,无所作为。
美国有一位叫贝特罗的年轻人,他的父亲在墨西哥持有金银小矿山。贝特罗起先很勤勉地工作,使矿山的生产十分景气。然而当钱财滚滚而来时,他竟异想天开,建筑了堂皇的宫殿,购进了巴黎的家具。从此,贝特罗沉溺于放浪形骸的豪华生活,对生产的情况不闻不问,任其废弃。后来,他身边留下的除了那座宫殿,别无他物。最终,他就在那宫殿里的两间尘埃弥漫的屋子里了结了余生。
有位心理学家说:“好运气时常是不幸的前奏。”受到良机青睐的人,往往沉溺其中,而抛却了努力。眼光只注视脚尖的人,稍有富余,就自我满足,不思进取。他们变得怠惰、游**,消费多于生产。他们手里有些金钱,就以为有资格享受。倘若突然再遇拮据,他们才会发觉,自己是那么软弱无能,连先前会做的事都做不来了。
曾有心理学家向知识阶层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突然得到了100万元,你会怎么利用呢?”大部分的被访者的回答大体一致:要把一部分当养老金,以旅行或玩乐度其余生;要把这笔意外的财富用来完成人生某个大目标,一分钱也不剩。可见,富足的物质生活常使受益者脱离生产者的行列,变成仅仅为消费而生活的人,他们安于现状,从此失去斗志。
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过一个有名的实验,经过精心策划安排,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用尽全力跃出了那势必使它葬身的滚滚油锅,跳到地面安然逃生。
半小时后,他们使用一个同样大小的铁锅,这一回在锅里放满冷水,然后把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在锅里。这只青蛙在水里不时地来回游动。接着,实验人员偷偷在锅底下用炭火慢慢加热。
青蛙不知究竟,仍然在微温的水中享受“温暖”,等它开始意识到锅中的水温已经使它熬受不住,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一切为时太晚。它欲试乏力,全身瘫痪,呆呆地躺在水里,终致葬身在铁锅里面。这就是著名的“温水煮青蛙”理论的由来。
这个实验,揭示了一个残酷无情的事实——一个人太过安逸,就会不思上进,从而失去抗挫折的本能,当面临危险威胁的时候,毫无办法,只有乖乖屈服。
美国富翁比尔·盖茨从微软退休之时,一项计划正在轰轰烈烈地实施,那就是捐掉他全部580亿美元的个人财产。在接受英国BBC电视节目Newsnight采访时,比尔·盖茨表示,这是他和妻子共同的决定,“我们希望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
所谓“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就是向社会捐献他的全部财产,一分都不留给孩子。而此前,比尔·盖茨也曾公开过他的遗嘱:其个人财产的98%将捐献给他和妻子名下的基金会。事实上,比尔·盖茨在慈善方面已经做得够多了,他之前的捐款就有数百亿美元之巨,即使只捐很少的钱也无损其个人形象,他怎么就能不给自己的子女留一分钱呢?他难道忍心让孩子们白手起家,根本不考虑以防万一?其实,比尔·盖茨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虽然没有留给孩子金钱,但是他留给了孩子如何做人的道理,留给了孩子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劳动来创造自己的生活的能力。试想,如果他的孩子获得了那么多的金钱,是否会止足不前、安于现状呢?
显然,比尔·盖茨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只有那些不满足现状、渴望不断地改进自己、时刻希望攀登上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并愿意为此挖掘自身全部能力的充满**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巅峰。
所以,让我们都来做一个既不满足现状,又能为远大目标而奋斗的人吧。
只有那些不满足现状、渴望不断地改进自己、时刻希望攀登上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并愿意为此挖掘自身全部能力的充满**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