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句古语,叫“技多不压身”。这虽然是一句古语,但是它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过时,直至今天仍然有着现实意义。

应当说,在这个“觅食艰难”的时代,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已算不上什么奇事。但无论就知识面还是学历层次而言,大学生在职场上都应比技校生胜出一筹。然而,如今的事实是,大学生找工作还得先“回炉”读技校。曾经,社会将大学生就业难归罪于“眼高手低”。然而,如今大学生当保姆、当搓澡工已不再新鲜,甚至连“零工资就业”“负工资就业”都有了,为何大学生就业依然尴尬?仔细思之,大学生的“短板”还是动手能力差。一些技校的学生之所以比大学生“吃香”,也正是得益于有动手能力之长。

所以,在“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的同时,一个人应该着重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以利于在将来能更好独立。

1946年秋,西南联大毕业的汪曾祺只身来到上海。他想得很好,也想得很美,因为以他26岁的年龄,在上海谋一份差事还不至于太费劲。所以,他寻找工作的间隙,还忘不了读几页书,一来为了维持自己平静的心,二来为了在文字的甘霖里沐浴。然而,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工作还是没有着落,眼看兜里的银两日渐羞涩。

汪曾祺从灰心丧气到恼羞成怒,一气之下撕毁了自己的手稿,认为老天爷要在大上海给他一条绝路。后来,他给远在北京的沈从文先生写了一封绝笔信。信投进邮筒,他便拎起酒瓶走上大街,准备在街头自杀。没想到他烂醉于街头并没死成,只是很长时间昏昏沉沉地醉着。

远在北京的沈从文先生接到汪曾祺的绝笔信以后十分生气,回信不但速度快,而且说话也不客气,简直是当头棒喝: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里有一支笔,怕什么?

汪曾祺阅罢信如梦初醒,继而汗颜不已。他开始咀嚼信中的每字每句,审视自己的一言一行。他想:是啊,沈从文先生说得没错。怕什么,自己手里不是还有一支笔吗?如果是为生存担心,简直是幼稚可笑,连战乱时期的李白都能自我安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己遇到这么点儿挫折就想一命呜呼,难道凭借自己一手的好文章会困死在大上海?真是荒谬至极。

汪曾祺就在那一次彻底醒悟了,不久就在上海的一所民办学校谋到了一份工作。这样,我们如今看到的《受戒》《大淖记事》等享誉文坛的作品,就是他那时候的杰作。

与其说是“一支笔”救了汪曾祺,不如说是他自身拥有的一技之长救了他。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社会尚如此,现如今的社会就更不用提了,一个人可以没有高贵的背景,也可以没有高的学历,但不能没有一技之长。因为人生的竞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成人与成才同样重要,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事实上,许多人都能应付工作中的一般问题而不感到困难,却很少在工作上做到精益求精,这样,也就很难在事业上取得多大的成就。所以说,无论如何,至少要掌握一项专长,这也是社会对我们每个人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