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伟大卓绝的人凭借信念的力量和积极的行动承受了巨大的苦难,跨越了难以克服的障碍。同样也有很多人,他们被自己先入为主的狭隘观念所左右,只局限在自己有限的思维之内。
“先入为主”这个成语出自《汉书·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今,反复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指先听进去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有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简单地说,就是人们认为自己先见到或听到的东西是正确的,而不愿意接受后来的新事物。先入为主的危害是很大的,小到一个人因此做错一件事,大到守旧的力量阻挠历史发展的进程。
有个笑话:一个品行端正的男人拿4把伞去修理。中午,他在一家餐馆用餐,临走时,他心不在焉地把挂在他帽子旁边的一把伞也拿了下来。“那伞是我的,先生。”旁边一个妇人说道。他道过歉就走了。第二天,当他取回4把伞乘车回家时,刚巧碰见昨天在餐馆见过面的妇人,她也在车上。她看了他一眼,又瞧了瞧他的伞,说:“看得出,你今天运气很好。”显然,妇人对这个男人有所误会,又想起他想“偷”她的伞,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看到他居然拿了4把伞,自然认为他是偷来的。
笑话中的妇人所犯的错误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特别是在病人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不管这个病人是聪明还是愚蠢,如果权威人士预测了他的死期,病人很可能会正好在预计的时候死去。如果医生告诉病人“你可能还有六个月”,这很有可能就是死亡判决书。如果病人相信医生的话,他可能正好应验医生的预言。
同样也有很多病人,他们没有因为医生下了“死刑判决书”就放弃自己的努力。恰恰相反,他们凭着自己的顽强信念战胜疾病活了下来。妮罗·马可夫在她的著作《怎样战胜艾滋病》中描述了她怎样改变自己的心态和观念,树立新的生活态度,最终实现了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结果——她的HIV试验结果由阳性转成了阴性。很多研究证明,在生存的期望与身体的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这些“了不起的病人”没有被先入为主的诊断吓倒,进而实现奇迹般的康复,让人对他们赞叹不已。著名的外科医生伯尼·西格尔医生在《关爱·医疗·奇迹》一书中写道:“这些人拒绝听任疾病的摆布,他们成功地‘保持’了一种信仰,坚信自己身上存在一种能使病痛消除的力量,结果他们果然战胜了病魔。”
一旦我们有了某种心态和想法,它就好像在我们身上扎下根一样。除非我们有意识地向它提出挑战,否则这种观念会终身陪伴着我们。
一个妇女从小生活在不良好的家庭环境下,童年的记忆使她对这个世界疑虑重重。在她心里,这个世界是个可怕的地方。这种偏激的心理对她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当过度敏感的神经受到强大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推动时,她会在头脑中夸大来自他人的“威胁”信号,把一句无伤大雅的话误解为愤怒,把一个无关紧要的面部表情当作威胁的表示。于是,她变得好斗而莽撞,结果就真会引发别人的怒火。就这样,她一步一步地在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基础上造成了自己的可悲现状。她坚持认为世界是可怕的,因此常常感到无比恐惧:因为她感到恐惧,所以她相信这个世界是可怕的。
同样,打桥牌时也会经常遇到先入为主的情况。比赛中一旦遇到强劲的对手,有的牌手就会产生肯定打不过对方的先入为主的想法,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实战时就会出现技术变形,或者特别保守,或者猛冲猛打,很容易败下阵来。相当数量的牌手一旦有了初步的判断后,就很难改变,哪怕是外部条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这样说,能否克服先入为主的思想,按照牌情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思路,是衡量一个牌手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先入为主的观念常常以一种习惯的力量来影响我们的生活。面对那些带有局限性、弱化生活质量的先入为主的观念,则应该加以质疑并予以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