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在必得,谋事先谋势(1 / 1)

“势”者,形势、趋势、态势也,就是事关全局的发展趋势;所谓的“谋”,是对形势、趋势、态势的分析和研究,对时代特征、主要矛盾、发展规律等战略问题的认识、把握与谋划。

龙无云则成虫,虎无风则类犬。识时为俊杰,乘势是英雄。飞蓬遇飘风而致千里,正是乘势而为。势在必得,势不可挡,势如破竹,这些成语所传递给我们的都是乘势的神奇力量。

曾经观看过高手对弈,跳马出车飞象之间,全无杀气。数十个回合后,但见一方神情愈来愈凝重。再走几步,竟大汗淋漓,坚持片刻便拱手认输。而一旁的我细观棋局,怎么也看不出输者究竟输在何处。年少气盛的我替输者不服,问输的一方:输在何处?输者回答:大势已去!我自告奋勇替输者下完残棋,几步之后,果然局势明朗,我方损兵折将,身陷泥潭。输棋之后,我仍不服,请求赢方允许我悔棋重下。得到允许后,把棋局复原到我接盘的状态继续对弈,结果又输。如是者三,我方明白什么叫“大势已去”。

外行人眼里平平常常的几颗棋子,在内行人貌似随意的布局下,居然形成了一个天罗地网般严密的阵势,令对手无处可逃。故古人云: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下棋如此,经营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看有些人不显山不露水,数年之后竟好运连连、功成名就;而更多的人忙忙碌碌、东奔西跑,却一直没有出头的日子。这其中的差别无非在于:前者重“谋势”,而后者谋的只是“事”。谋势者,善于辨势、预势、造势、乘势、借势、蓄势,力之所至,势如破竹;谋事者拘于琐事,难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得到的往往只是眼前的微利,却可能损失了将来的厚报。

在《荀子·王霸篇》中,荀子认为:“(农夫)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而和荀子处于同一个时代的孟子,对于天时、地利与人和也极为注重,他曾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之说。荀子所议之事是农事,其“天时”是指农时,“地利”是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认为农夫能依照农时安排耕作、在肥沃的土地上种植,加以科学的农业分工,便能使农事顺畅,丰衣足食。孟子所议之事是战争,其“天时”指的是作战的时机、气候,“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具体到人生的谋划,“天时”我们可以理解为社会的时势、潮流以及社会变迁的趋向,“地利”可以理解为身处有利的环境,“人和”则可以理解为人际和谐、人心所向。

“天时”并非是指看不到摸不着的神秘东西,时势、潮流是可以辨别的,而社会变迁的趋向是可以预测的。因此,谋势要建立在辨势与预势的基础之上。只有看清了当下的形势,才能顺应形势;也只有预测了将来的形势,才能做到未雨绸缪。

有一句老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利”——树挪死,人挪活。人如何挪?从广州到北京是挪,从甲单位到乙公司是挪,从A职业到B工种也是挪。人为什么一挪就“活”了?那是因为他挪到了一个更加适合自己发挥与发展的环境。当然,不是人人都会一挪就活,只有挪到了适合自己的地方才能“活”。

人心齐,泰山移。在中国传统的世界观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孔子曰:“和为贵。”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何以人和最重要呢?古人是从人力的角度,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荀子·王制》说:“水炎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延续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分义也。”就是说,个人的力量比不过禽兽,可禽兽却被人所利用,原因就在于人和(即众人的合力)。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个人的力量(体力和智力)是有限的,只有将有限的个人力量联合起来,力量才是无限的。

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古往今来都是人们所关注的。争论谁最重要似乎很难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折中的看法是三者并重,谋求最佳的综合优势为上上选。而在这三项上谋求到了最佳的综合优势者可以称为强者。

1.慧眼如炬明势

“明势”的意思是知晓目前静态的局势与预估将来动态的走势,也就是辨势与预势。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三十三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要明势,先要知道自己的“实力”与“势力”如何。怎样评估自己的实力与势力呢?

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目标。要实现目标需要具备哪些个人的实力,需要哪些外界的协助。你拥有了这些因素中的哪些,还有哪些需要提高、补充与完善?不妨将这些因素一一列举出来,这些是你的实力与势力。

知晓了自己的“势”,还要看清楚外界的形势。人所做的事情,都不能脱离于这个社会。你的目标与时代的洪流是否合拍?什么时候是最佳的冲刺时机?

实际上,辨势与预势是一对孪生兄弟,难以分割。辨势立足于当下,预势则着眼于将来。而将来的局势又和当下联系紧密。只知辨势而不知预势的人,不是强者——即使貌似强势也容易在后来的日子里栽跟头。

世上常发生这样的事,我们也常在一些影视报刊中看到这样的事:有的人正在干着很辉煌的事业,仿佛一切顺风顺水,如日中天,不料一场变故突如其来,事业之舟顷刻轰然坍塌,一切化为乌有。个人也从万众瞩目沦为一文不名,甚至成为乞丐或阶下囚。这在我们的社会中几乎是司空见惯的。

楚国才子宋玉曾经在《风赋》中云:“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后人遂有“风起于青萍之末”之语,意为见微知著、一叶落而知秋。一切事情或好或坏的结果,都有其预兆,只不过被大家忽略了。比如说地震,我们知道在它发生前就会出现地光、地声等,一些动物也会表现异常,如鸡在半夜时分突然鸣叫,狗无缘由地突然狂吠不止……虽说人生无常,但许多的结局,我们还是可以从平日的所作所为,或其所交往的人员,或所处的环境中,看出一些蛛丝马迹,解读出能预示吉凶祸福的密码来。

明洪武初年,嘉定县有个叫万二的大富翁,因为世袭了元朝时祖上的庞大家业,日子过得逍遥快活。某天,有人从京城回嘉定,万二问起该人京城见闻,那人告之一件八卦新闻:“皇帝最近作了一首诗:在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万二听罢,良久叹道:“大事不好。”这之后,他偷偷变卖了部分家产,把剩余的家产交给几个能干的伙伴掌管,带上金银细软携家人离开了嘉定,外出四处游历。

万二出游不到两年,江南有名望的家族相继衰败,唯有万二在外不显山不露水,得以躲过一劫。待风波过后,万二带着保全的家产重返家乡,再次做得风生水起。

万二避祸的故事也许太陈旧了。让我们把目光拉回,看看至今仍活跃在生意场上的房产地大亨潘石屹是如何靠明势得以消灾避祸的。

1992年,被划为特区的海南成了很多地产商炒作的热点,大批的资金流进这块未开发的土地。但此时潘石屹却说服他的合作伙伴及时撤退。“我到海口市规划局查了一下报建的建筑面积,再除以海南常住人口数和暂住人口数,发现每个人竟有55平方米的商品房。以海南的消费力,怎么可能承受得了?北京目前人均住房才7平方米。这是一个小学生都会算的算术题。出现以上非常荒唐的结果的同时,必然有巨大的危险。”潘石屹基于一组统计数字看清了当下的局势,并从当下这个不正常的局势推测出以后有巨大的危险。果然,在潘石屹及其伙伴撤资一年后,海南房地产热一落千丈,大量的房产变成了一文不值的泥石木柱,而潘石屹则凭借在海南赚到的第一桶金,在北京房地产市场站稳了脚跟。

2.快如闪电乘势

明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乘势,乘上势头,要抓住最佳的时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所以有大智者不与天争,不与势抗。因为他们明白,真理有如舟船,时运有如江河。没有可达彼岸的浩瀚之水,真理只不过是一个寸步难移的客观规律。

时势造英雄,哪一个强者不是顺应时势的弄潮儿?前些年的房地产热,催生了多少大大小小的富翁?大的直接投资做开发商,随便赚个上千万;小的做些买房卖房的小投资,轻易赚个百十万。可以这样说,前些年做房地产生意的人,想不赚钱都难。

其实,我们前面所说的辨势和预势,一切都是为了乘势。一个人要真正能够把握机会,让机会变成实实在在的回报。

胡雪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商人身份代表朝廷向外国引进资本的商人。而在他之前,清政府不仅没有向洋人借款的先例,并且还明确规定不能由任何人代表朝廷向洋人贷款。例如曾是首辅军机大臣的恭亲王就曾向洋人借银一千万两用于买船,所获谕批却是:“其请借银一千万两之说,中国亦断无此办法。”胡雪岩最初向洋人借款的提议,甚至让一向果敢有决断的左宗棠对能否获朝廷批准也心存犹豫,还是胡雪岩一番关于当下时势以及办大事要懂得乘势而行的剖析才使左宗棠得以坚定。

胡雪岩分析道:同样是向洋人借款,那时要办断不会获准,而这时要办却极可能获准。这是时势使然,一则那时向洋人借债买船,受到洋人多方刁难,朝廷中大多数人不以为然,恭亲王亦开始打退堂鼓,自然决不会再去借洋债。而此时洋人已经看出朝廷决心镇压太平天国,收复东南财富之区,自愿借款以助朝廷军务,朝廷自然不大可能断然拒绝。二是当时军务并不十分紧急,向洋人借款买船,尚容暂缓,此时军务重于一切,而重中之重又是镇压太平天国,为军务而向朝廷提出向洋人借款的要求,朝廷也一定会听从。三则此时领衔上奏的左宗棠本人手握重兵,且因平定太平天国有功而深得慈禧太后信任,由他向朝廷提出借款之事,其分量自然就不一般了。借助这三个条件形成的大势,向洋人借款不办则罢,一办则准成。

事情的发展也果真如胡雪岩所料,几乎一点不差。胡雪岩事后感叹地说:“做事情要知中国一句成语说的‘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都顺顺当当地办成了,就是因为懂得乘势的缘故。”

胡雪岩所说的“势”,就是指那些促成某件事成功的各种上部条件同时具备,即是恰逢其时、恰在其地、恰遇其人,好的机会汇集而成的某种大趋势。具体说来,这种“势”,也就是由时、事、人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可以助你“毕其功于一役”的合力。这里的“时”即时机。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同样一件事,此时去办,也许无论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办成,而彼时去办,可能“得来全不费工夫”。这里的“事”是指具体将办之事。一定的时机办一定的事情,同样的事情此时该办亦可办,彼时却也许不该办亦不可办。可办即一办即成,不可办则绝无力成之望。这里的人即具体办事的人。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办会办出不同的效果,即使能力不相上下的两个人,这个人办得成的某件事,另一个人却不一定能办成。所谓乘势而行,也就是要在恰当的时机由恰当的人选去办理该办的事情。

形势赐予我们的机遇往往是决定性的成功因素。一个人纵然有通天本领,如果处于一个万马齐喑的时代,他也不可能有大的作为。好的形势则犹如东风,此时乘势而行就犹如顺风扬帆,可以事半功倍。所以,要想做一个顶天立地、呼风唤雨的强者,必须懂得顺应形势、趋利避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