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忧虑远离你(1 / 1)

有一天,死神在一个城市漫步,遇见了一个人,那人问死神:“你来做什么?”死神回答:“我打算在某月某日前夺取此城里一万个人的性命!”

那人一听,慌忙四处奔走相告。期限到后,那人又遇见死神,生气地问他:“你不是说要夺取一万个人的性命吗?为什么到今天为止已经死了七万人呢?”

死神说:“罪不在我。我真的只要夺取一万个人的性命。另外六万人是死于忧虑和恐惧啊!”

忧虑多么严重,不仅会使人致病,甚至能使人致死。所以我们要克服生活中的各种忧虑。

生活中,各种名利的折磨,难免会让人们的心情变得难以控制。人们总是希望,不管能不能升官,也不管能不能发财,起码能有一个好的心情就可以了,但面对现实,很多人总是逃不脱忧虑的折磨。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生活中不尽的忧虑呢?

美国心理学家罗兰德的一项治疗忧虑的措施很独到。他不是让忧虑者不去忧虑,而是让忧虑者来个“欲擒故纵”,每天拿出一段时间专门进行忧虑,即“用忧虑战胜忧虑”。专家们发现,尽情地忧虑一段时间,更能驱除忧虑。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每天可以专门用30分钟的时间来忧虑,这段忧虑的时间不要坐自己平时常坐的座位,以免以后一坐这个座位就产生忧虑,也不要把专门忧虑的时间安排到晚上睡觉前,以避免影响睡眠。

在专心忧虑的时候不能“偷工减料”,要保证时间,专心致志。这样做的结果是,人往往不能一门心思地去忧虑,逐渐地,忧虑便悄然离去。

其实,生活中,我们要从多方面看待问题,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会引起消极的情绪;如果从另一角度来看,就可能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因为事情常有两面理,是是非非,得得失失,总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何必非把一件事情想得那么糟糕?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凡事只要换个视角,常常会看到另一番情景,何愁不能转忧为喜?

在快节奏的大都市生活中,如果我们真诚地环顾四周,会发现不少人的内心深处似乎都隐藏着莫名地焦灼和忧虑。这种“忧虑感”令人身心疲惫,使笑脸背后的神经绷得紧紧的。虽然不同指向的忧虑并不总是以它的灰暗呈现在生活的表面,但它更像阴冷的画笔,给本该明净的生活画上了无数若有似无的暗影。

忧虑后面潜伏着人类的恐惧。现代医学早就证明,人类心灵的最大杀手不是罪恶,不是悲痛,而是恐惧。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与恐惧较量的持久战,那么忧虑则是敌方的利器。人们为未来的健康和财富担忧,害怕失业,害怕破产,害怕贫穷,害怕各种会影响和破碎生活的事情发生。

有一位了不起的女性说:“不要让忧虑占据我们的生活!”她17岁时嫁给了一位38岁的律师,后来,她因丈夫病逝守了13年寡,六个孩子中有三个在中年时去世。她还经受了惨烈的战地轰炸、逃亡的危险以及疾病的折磨。可以说,她经历了一个妇女所能经历的全部人生苦难,但是她的精神却始终没有被击垮!快乐的天性依然。她喜欢游戏,会发明一些娱乐节目,她还有编故事的才能,所编故事新奇而有趣,常讲给周围的人听,引得他们开怀大笑。她还将这样的天赋遗传给了她的大儿子——约翰·沃尔夫贡·冯·歌德,她就是歌德的母亲。

如果我们再次阅读她的文字,解析她的生活哲学,就会明白她的快乐所在:“我之所以快乐,是因为我心中的信念之灯没有熄灭。我不断求索生命中的喜乐平安:如果门太矮,我会弯下腰;如果石头挡道,我会动手挪开它或者换一条路走……我从每天的生活琐事中都可以找到快乐。”

由此,我们明白了为何她家总是挤满了年轻人,岁月留下的痕迹丝毫未能减损她的魅力——除了有一颗年轻的心,还有她的“快乐处方”——可以随时医治现代人的焦虑和不安。

一位深感忧虑的妇女想通过旅行来摆脱痛苦的阴影。她走了很多地方,但忧伤的情绪却如影随形,挥之不去。有一天,她来到一座城市,由于旅途劳顿,她走进路边的一座小屋内休息。那里空无一人,非常安静。小屋的墙上挂着许多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生前都曾经历过苦难和悲痛,他们的作品描述的是一位受难者,以及他伟大的同情心和牺牲精神。在这个安静的小屋内,一种从前所未有的宽恕和爱的情怀油然而生,她决定帮助那些和她一样在忧伤中度日的人们。在家乡,她建造了一座木屋,称为“安静之所”。里面同样也挂着艺术家的同类作品。没有音乐,没有广告,也没有解说,那些满怀忧虑、身心疲惫的人纷纷来到这个小屋,努力使自己安静了下来,在这里学习放下心灵的重担,学习聆听内心、聆听他人,学习爱和被爱……

如果将生命切割成以一天为单位来计算,而一天又是如此快速地逝去,我们有什么理由怀抱昨天留下的怨愤和对明天的忧虑,把短暂而又奇妙的今天虚度?我们应求得今天需要的精神和肉体的食粮,为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面包、健康、工作、亲情而心存感激。

懂得感恩和付出的人通常离忧虑最远。有一个相关统计,在每周有一天或一天以上的时间参加义工服务的人群里,发生不良情绪的比例最小;一些癌症俱乐部成员的快乐指数要远远超过许多年富力强、衣食无忧的健康人。其实,美国总统林肯早就说过:“大多数人能活得快乐是在于他的选择”——在简单生活中找到快乐;在帮助他人中得到快乐;在忘却仇恨中品尝快乐。

这就是说,大凡做出这样选择的人,是可以克服忧虑而走向快乐和幸福的人。

常怀感恩之心可以减少忧虑

在现代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感受到压力太大。随着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多元化,个人要扮演的角色愈来愈多,在工作场合,你可能是主管、老板、员工、别人的同事,或是某社团的会员、委员、领导者。信息的发达使我们的触角越来越广,时间和精力却也被分割得越发琐碎。然而,社会价值与规范赋予每种角色特有的要求并未减少。因此人们常在无法兼顾,又不得不扮演好各种角色的情况下,承受极大压力。这就是工作中忧虑重重的成因。

要使工作出色,事业成功,我们必须消除工作中的这些忧虑。著名诗人席慕蓉说过,人的成长就是一次次地遭遇创伤或挫折,以及一次次地对创伤或挫折进行修复的过程。其实我们每一次对创伤或挫折进行修复的过程,既是习得战胜困难和消除障碍方法的过程,也是追求高峰体验或自我实现的过程,当然也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我们常说“经风雨见世面”,其实就是经历困难、障碍和挫折,并在困难、障碍和挫折之中学会“执着于所做的事;感觉生命在自己的掌握和控制之中;将困难、障碍和挫折看作是挑战,而不是威胁。”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首先要改变自己思想、观念和态度。阿德勒天生体质虚弱、身形佝偻,但他自强自立,终成自我心理学界的泰斗;富兰克林胆小如鼠,说话口吃,他到落基山脉通过赶牛奔跑以及猎熊来增加自己的胆量,把口吃当作战斗的嘶鸣,终于使他登上了美国总统的宝座。埃莉诺·罗斯福从小没了母亲,父亲是一个花花公子,七岁以前以捡垃圾为生,七岁之后她性情乖戾,撒谎,偷盗,厌恶他人,但后来通过自我转变成为著名的《我的日子》的专栏作家,她在民主、同情和人类福利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们可以从很多很多的事例中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是可爱的,当然也包括我们自己;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幸福、愉悦、快乐和爱,但是我们必须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态度。所以,过去并不能左右我们,关键是现在,放弃过去,一切重新开始,从头做起,当我们迈出新的一步的时候,我们周围的人就会以欣赏的目光看待我们,进而促使我们重新找回自己的尊严和自信。

在这个世界上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把我们放在其中绝对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所以我们应该懂得自得其乐,自己欣赏自己,始终抱定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条,扬长避短,勤奋努力。

具体到实际工作中,忧虑主要来自于工作量多与工作要求高等因素,尤其当得到的报酬与个人的付出不成比例时,更容易觉得不公平,压力感也相对增大。

另外,人际关系不良也是导致忧虑的另一因素。由于许多工作讲求团队合作,所以,若与团队中的其他成员无法愉快相处,便会直接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情绪受影响之后,压力也随之而来。

因此,要消除工作中的忧虑,首先要学会自我肯定。不能自我肯定的人就是自我价值感较低的人,这种人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对于别人的评价很敏感,人家一两句负面的话语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因此常不喜欢自己,常认为自己被伤害,常怨天尤人,怨恨自己不如人。不能自我肯定的人生活得很辛苦,即使完成了十件事,有八件事被别人肯定,只有两件事不被赞许,他也会被后两件事所带来的不良情绪所笼罩,完全忽略另外八件事带来的喜悦。此外,不能自我肯定的人也因害怕得不到肯定而经常患得患失,容易处在忧郁、焦虑不安及自责中,因此压力自然很大,情绪也随之忧虑。

其次,不过于追求完美是消除忧虑的另一个好方法。追求完美的人把每件事的标准都订得很严,原本只需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往往为求尽善尽美,而多花了好几个小时的时间。生命给每个人的时间是固定的,并不会因为谁追求完美而给予更多的时间。因此,为了解决时间不足的问题,有些人只得选择牺牲如睡眠、与家人相处、运动、休闲等时间,从而导致长期失眠,缺乏与家人相处的时间,终年处于紧绷状态。试问,长期睡眠不足的人情绪会好吗?经常处于紧绷状态的人压力能不大吗?不常与家人相处的人会快乐吗?因此,对事情要求太高的人往往不容易得到幸福快乐,反而焦虑重重。

许多人认为做事要尽善尽美,因此常忧虑不能把事情做好,所以每件事都构成很大的压力。例如,第一次演讲,总希望不但能把内容准备充分,而且希望能表达得很精彩。然而,往往越想做好,压力越大,结果往往由于过度紧张,讲得结结巴巴,内容结构也七零八落。事实上,没有人第一次演讲就能讲得很完美,第一次很难讲好,第二次就会好一些,慢慢地,就更能掌握状况。所以,每做一件事情都应抱着先“有经验”,再逐渐变“好”的心态。而且不要为了想有一次完美的出击而驻足不前,应常提醒自己,越早尝试,就能越早开始积累丰富的经验。以这样的态度处事,我们的情绪就不会那么紧张,压力感也就不会那么大。

最后,在工作中要常存感恩之心。感谢上司,感谢同事,也感谢下属,有了这样的心态,自然忧虑就少了,生活也会变得愉快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