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己无我,与世无争(1 / 1)

虚——天地之大,以无为心;圣人虽大,以虚为主。有道是虚己待人就能接受人,虚己接物就能容纳万物,虚己用世就能圆融于世。只有先虚己,才能承受百实,化解百怨。虚己是处世求存的良策之一,人能虚己无我,就能与人无争、与物无争,而不争反能亲近于人抚育万物。如水润万物,不争而全得,不争之争,方为上策。

虚而不实、不争,才不致受外物迷惑引诱,才能坚守内心的真我,保持本色的风格。虚己能随时培养自己的机息,处处保留回旋的余地,任凭纷争无限,皆可全身而存。

“虚”能不骄不娇,接受万事万物的挑战,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以滋养自身,充盈自我。虚怀若谷,就是不自负,不自满,不粘不滞,不武断,学习他人之长,反省自己之短,如此他人才会乐意助你,也就是说成功已不远矣。

老子说:“道是看不见的虚体,宽虚无物,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不可估量。它是那样深沉,好像是万物的主宰。它磨掉了自己的锐气,不露锋芒,解脱了纷乱烦扰,隐蔽了自身的光芒,把自己混同于尘俗。它是那样深沉而无形无象,好像存在,又好像不存在。”老子又说:“圣人治理天下,是使人们头脑简单、纯朴,填满他们的肚腹,削弱他们的意志,增强他们的健康体魄。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使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从而考察它们往复的道理。”这些都说明了静虚的大作用。从道家的观念看来,他们处世,贵在“以虚无为根本,以柔弱为实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因顺万物的变化”。

虚,就能容纳万事万物,无就能生长,就能变化;柔就不刚而能圆融,弱就不争胜而可持守。随同时间的推移,能不断地变化而自省,顺应万物,和谐相宜。虚己待人就能接受他人,虚己接物就能容纳万物,虚己用世就能转圜于世,虚己用天下就能包容天下。

虚己的能量,大的方面足以容纳世界,小的方面也能保全自身。虚戒极、戒盈,极而能虚就不会倾斜,盈而能虚就不会外溢。

身处高位而倚仗权势,足以引来杀身之祸。胡惟庸、石亨就是这样。有士才而不谦虚,足以引来杀身之祸,卢柟、徐渭就是这样。积财而不散,足以招杀身之祸,沈季、徐百万就是这样。恃才妄为,足以招杀身之祸,林章、陆成秀就是这样。异端横议,足以招杀身之祸,李贽、达观就是这样。反之,就能免除祸殃。这些人的后果都是不能虚己造成的。

鲲鹏歇息六个月后,振翅高飞,能扶摇直上九万里。所以说知足不会受辱,知止没有危险。贵极征贱,贱极征贵,凡事都是如此。到了最极端而不可再增加,势必反轻。居在局内的人,应经常保留回旋的余地。伸缩进退自如,就是处世的好方法。

能够虚己的人,自然能处处保留回旋的余地,不仅能全身,而且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度量。

虚己处世,求功不可占尽,求名不可享尽,求利不可得尽,求事不可做尽。如果自己感觉到处处不如人,便要处处谦下揖让;自己感觉到处处不自足,便要处处恬退无争。

历史记载:东汉时期建初元年(公元76年),肃宗即位,尊立马后为太后,准备对几位舅舅封爵位,太后不答应。第二年夏季大旱灾,很多人都说是不封外戚的原因。太后下诏谕说:“凡是说及这件事的人,都是想献媚于我,以便得到福禄。从前王氏五侯,同时受封,黄雾四起,也没有听说有及时雨来回应。先帝慎防舅氏,不准在重要的位置,怎么能以我马氏来对比阴氏呢?”太后始终坚决不同意。

肃宗反复看诏书,很是悲叹,便再请求太后。太后回道:“我曾经观察过富贵的人家,禄位重叠,好比结实的树木,它的根必然受到伤害。而且人之所以希望封侯,是想上求祭祀,下求温饱。现在祭祀则受四方的珍品,饮食就受到皇府中的赏赐,这还不满足吗?还想得到封侯吗?”

这不仅是马后能居高思倾,居安思危,处己以虚,持而不盈,而且还能使各位舅氏处于“虚而不满”之中,以避免后来的嫉妒与倾败的远见。在这段话中,还能看到她公正无私、识大体的胸怀。

才在于内,用在于外;贤在于内,做在于外;有在于内,无在于外。这就是以虚为大实,以无为大有,以不用为大用的道理。人们取实,我独取虚;人们取有,我独取无;人们都争上,我独争下;人们都争有用,我独争无用。这是道家处世的妙理。争取的是小得、小有、小用,不争的才是大得、大有、大用。

所以庄子说:“山上的树木长大了,自然用来做燃料;肉桂能食,所以遭到砍伐;胶漆有益,所以受到割取;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作用,而不知道无用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要以精神去寻求利益,不要以才能去寻求事业,不要以私去害公,不要以自己去连累他人,不要以学问去穷究知识,不要以死劳累生。

河蚌因珍珠珍贵稀少而受伤害,狐狸因皮毛珍贵而被猎取。有弘泄之心的人,应该隐藏起意愿而不刻意彰显,把有形隐藏到无形之中,把自有隐藏到虚无之中,做到如古人所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境界,才能体会到虚己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