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0月,一些行星科学家在NASA的埃姆斯研究中心组织了一场历时三天的“火星之水会议”,他们在NASA新闻中宣布:
冰、雪、河流与大湖也许在形成古代火星地表和气候时起到了主要的作用。火星历史早期,在靠近赤道的峡谷中形成了覆盖着冰层的巨大湖泊。远古的火星温度也许够高,足以支持地表出现河流与湖泊。
詹姆斯·伯莱克认为,早期火星的大气可能厚得多,包含更多可以储存太阳热能的二氧化碳,地质化学循环的过程可能使这种温暖期持续了5亿年,液态水加速了岩石的氧化,促使化学反应的形成,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提取出来与矿物化合。但是,来自行星内部熔岩流的热量会分解碳酸盐岩,将二氧化碳还给大气层(早期火星的地壳相对较薄,熔岩可能会从任何地方喷出)。在特定条件下,伯莱克说,流动的熔岩会盖住碳酸盐岩,把它们带到地表深处,它们在那里依靠行星内部的热量分解。伯莱克的研究认为,熔岩作用会变得足够大,以至于释放出足够的二氧化碳以维持早期的循环。不过,最终,伯莱克说,熔岩的流动率下降,二氧化碳被禁锢在岩石之中。
火星大气层二氧化碳的减少导致热量逸出行星表面,温度降低,水流冻结。
火星早期5亿年之久的“温暖、湿润时期”大大提高了单细胞微生物的出现概率……但是无法保证后来能进化出智慧生物。如果“火星纪念碑”确系人造,它们仍然应该是造访火星者的杰作,而不是进化自单细胞生物的土生土长的火星人!
但是,NASA也承认火星表面仍然存在大量的水,关于“火星编年史”的“狂野”设想再一次蠢蠢欲动:
火星是“近期”才被陆地化的。
陆地化——在“行星工程学”基础上……首先加热整颗行星……融化冻结的二氧化碳和水……引入提供光合作用的微生物,创造一个自由的含氧大气层……从而创造一个全新的行星环境。
如果行星科学家的推测是正确的话,那么只要在一点外部帮助的前提下,火星就有能力再度重现这段历史。如果原材料具备,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多年前,NASA自己曾经召开过一次会议,讨论如何用现代技术改造目前恶劣的火星环境。
NASA的想法与我的一致——与来自其他星系,并选择了火星的殖民者也是一致的。不过,要到我们亲自登陆火星那一天,才能知道它们移民火星之谜。
因为证据就在火星上,也许,“火星人”想要创造一颗类似地球的行星,哪怕是暂时的。
人类“安全”返回火星的唯一方法,不会对我们想要的答案造成破坏的方法,就是不去火星,而是到火星的卫星上去。将卫星当成探索火星这颗货真价实的“行星博物馆”之前的“踏脚石”!
只有彻底回答了主要的生物学问题,我们才能进行最后一步,亲自登陆火星。人类是一种“邋遢”的生物,随身携带大量微生物,就算未来有先进的技术和特别的宇航服设计,也会不可避免地让这些微生物流落到其他星球上。
这样导致的微生物污染会毁掉整个星球环境,而且是在第一次载人探索火星的一周内,就会给延续了50万年甚至更长的传奇故事带去一个悲剧的收尾。
如何安全地探索另一颗行星的表面,以及那个巨大的外星废墟?这种两难境地的解决之道,就出现在近期的报纸标题上:
苏联将要启动的“火卫一”计划
有趣的是,这台史无前例的探测器,特别是对于苏联人来说,正是那种“探路人物”所需要的,可以在无人环境下探索火星的各种细节。
它是一种精密复杂的远程遥控机器人。
遗憾的是,从地球派去机器人探险会有时间延迟。这是因为受到光速的限制,是系统的固有问题,无法通过技术来克服,无论目前的科技水平有多高。这种信号延迟会给所谓的“廉价、无人机器人探索”带来一些明显问题,甚至可能在未来的“火星漫游者”探测器来到火星陨石坑边缘时,导致它掉下去!
由于行星间的时间延迟,“停止”指令在探测器坠毁画面传回地球之后才能传输到探测器的电脑上去。而这时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设备早已变成废铁一堆。
因此,我们怎能建议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最复杂、最具考古意义的首次外星探险使用尚不完善的机器人?!回答是:我们不能。我们所建议的虽然也是由远程遥控机器人参与的“火星探索计划”,不过是完全不同的一种!
因为探索的目标是“火星纪念碑”,使用精密的电视摄像机将实况通过电磁手段传回地球,届时会把多光谱分析仪、麦克风、远程遥控手臂、精准钻头、激光探测器……等所有可以帮助科学家取样分析的设备装到机器人上。而那些太过复杂而无法进行远程控制分析的研究对象——如关键的生物样本——将被小心地打包,装入“样品回运火箭”,从火星表面发射,飞往火卫一上的配有各种专门设备的实验室。
如果我们的科学家与专家团队在火卫一上的控制中心等待样品,就能将电磁波传递与接收图像和数据的延迟限制在几分之一秒内。而在地球上,时间延迟会长达半小时!在以上条件下,便可以通过电子方式直接操作关键物品与样品的分析。这不仅实际可行,而且是唯一的选择。
苏联人在分析火卫一的组成时表现出了明显兴趣,说明他们十分希望解答关于火星的种种问题。因为,证明火卫一含有大量的水对问题的解答是非常关键的……
实际上,如果没有火卫一,以及可以作为高效火箭燃料的化合物,就无法设计上述任务,更不用说完成它了——至少在未来的50年内是这样!没有火星的卫星与可用的推进系统,就根本无法实现探索火星这一野心勃勃的战略。为了把科研小组、探测器、地表着陆火箭、火卫一实验室、科研设备、船员给养(消耗品)、火箭燃料运送过去,以及发送和接收来自火星的样品,要实现这样复杂、远程控制、范围遍布整颗行星的探索行动,必须使用核动力推进技术。
因为火卫一的存在——而且它极有可能含有丰富的水和人类生存必需的其他元素,如氮和碳——我们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和硬件,10年内完成探索任务。
因为与地球轨道、月球以及太阳系中的任何位置相比,从火卫一、火卫二上取得燃料要节省得多。
而想从围绕太阳旋转的大小天体上获得上述资源,特别是地球,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重力障碍。
在火星的卫星上,我们极有可能发现取之不尽的四大关键元素——氢、氧、氮和碳,足以保证人类环游太阳系。有了它们,就可以把地球上的资源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木星及其卫星是我们的下一个目标,而当我们在木卫二和木卫三的发射基地做好准备时,就会探索土星。外部太阳系中,最接近地球的就是土星的卫星“泰坦”(土卫六)。人类会步步为营,在资源探索与开发的基础上逐个阶段推进。探索群星的世界,首先便从研究静默矗立的“火星纪念碑”开始。
当人类移民外太空的序幕——“内部太阳系的复兴”——拉开时,随着人类的脚步扩散到宇宙空间的各个角落,“火星人”的真正起源之谜也将揭晓。
如果我们愿意,“首次火星探索”将在1998年准备就绪,飞船将离开地球,打开“火星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