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任性“熊孩子”也不怕,来试试对比诱导法(1 / 1)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曾指出:“你知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准可以使你的孩子受到折磨?这个方法就是:一贯让他要什么东西就得到什么东西;因为有种种满足他的欲望的便利条件,所以他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结果,使你迟早终有一天不能不因为力量不足而表示拒绝;但是,由于他平素没有受到过你的拒绝,突然碰了这个钉子,将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东西还感到痛苦。”

卢梭还举例说:“他们竟想叫人一下子把房子撞倒,竟要人把钟楼上的风标拿下来给他们,竟要人拦住正在行进中的军队,好让他们多听一会儿行军的鼓声……他们偏偏要那些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从而处处遇到抵触、障碍、困难和痛苦。成天啼哭,成天不服管教,成天发脾气,他们的日子就是在哭泣和牢骚中度过的;像这样的人是很幸福的吗?”

任性的习惯已经成为当代少年儿童主要的不良习惯之一。所谓任性,就是放任自己的性情,做事情的时候往往对自己不加约束,想怎样就怎样,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分是非,固执己见,明明知道自己不对还要继续做下去。任性的孩子常常用一些手段来威胁他人,如不吃饭、大哭大闹、自杀、离家出走等。任性对孩子的成长具有负面影响。任性的孩子容易四处碰壁,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有一个被惯坏的孩子,他说他挺爱这个世界的——家庭条件那么好,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又疼他,学习成绩也不错,人长得还挺“酷”……小时候的一个晚上,妈妈带他去朋友家串门。回到家,他突然发现一直攥在手里的一块糖没了。那糖是妈妈的朋友给的,他家没有这样的糖,但是他要!他打着滚地哭。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实在心疼,便带上手电,倾巢出动,沿着来路进行“拉网式”大搜寻。眼看到了12点了,糖还是没有找到。妈妈看着因绝望而哭得死去活来的孩子,终于硬着头皮敲响了朋友家的门。

他要什么就准能得到什么。后来他长大了,想要一个女朋友。但是他看上的女孩儿根本看不上他,他不再躺地上打滚,而是拿起一把刀子割破了自己的手腕……在医院,他被抢救过来。但是他又开始绝食。父母哭着对他说:“你想把我们急死?不就是一个女孩儿吗,你人生的路还长着呢,好女孩儿多得是。”他狠狠地说他就想要她!

是的,从小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孩子凭什么不可以歇斯底里地疯狂叫嚣“我要”?得到了是天经地义,得不到就自伤自残。从一块无理的糖开始,那个孩子就被无休止的温柔满足着,直至失去了人形。

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大量涌现,许多父母任意地溺爱孩子,过多地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要求。这种以孩子为中心无原则给予的爱,势必会使孩子在生活、学习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在生活中也毫无尊重他人的概念,异常任性和粗暴。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性是儿童意志薄弱、缺乏自控能力的表现。一般来说,孩子任性并非天生的,而是家长不良教育的结果。

面对孩子任性,有些家长抱着侥幸心理,认为现在孩子还小,让他使使性子吧,等孩子大了自然就会好的;另一些家长则以自己的任性来对付孩子的任性,你越不听,我越要你非听不可;还有一些家长互相推卸责任,孩子任性耍泼,爸爸说是妈妈惯的,妈妈说是爸爸宠的。这几种态度对孩子都是不利的,因为孩子的任何不良性格与行为,都是从小慢慢形成的,要从小严格管教,才能及时防范与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

对于怎么爱孩子,著名作家薛涌提出了一个新理论——“孩子要宠不要惯”。所谓宠,就是满足孩子的一切感情要求,让他们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精神世界里。但是另一方面,该严要严,绝不能惯,不能放任他们养成任性妄为的坏习惯。

其实,孩子任性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有的孩子任性是为了满足某种物质要求,有的孩子任性是想得到别人的承认,有的孩子任性是因家长的教育不当。

那么,如何防止和纠正孩子的任性呢?家长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由于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家长可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在孩子任性时,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使他高高兴兴地服从大人的要求。如去商店买东西,孩子不肯走时,可以说:“你看小朋友笑你了,你看把衣服都弄脏了,明天怎么上幼儿园呀?”将其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以摆脱眼前的困境。

又比如孩子去儿童乐园玩滑梯,玩个没够,不肯回家,你可以说:“你看那边有什么好玩的,去看看。”这时孩子会停止玩滑梯跟你走。不过家长不可骗孩子,要真带孩子去你们说的方向看看或买点东西给孩子吃。

二、家长要冷静分析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

有的孩子任性起来很激动,家长一时难以说服。这时候,应让孩子先冷静下来,再给予教育,切忌“武力”解决。

家长要冷静分析一下,孩子的要求是不是合理的,合理的应予承认,尽可能给予满足,一时不能满足的,也要给孩子讲清道理。不合理的要求,家长一定不能迁就,否则,孩子会更加任性。

对于每当要求不能满足就要纠缠不休的孩子,家长一定要耐心,不去理他,使他自觉没趣,即使哭了也会停止。这时再给他讲为什么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使孩子明白哭闹既没有用,也没有道理,下次也就不再闹了。

三、对比诱导法

任性的孩子好胜,自尊心强,可使用对比诱导法,用他所了解的英雄伟人的事迹与其行为对比,使其好胜心和自尊心受到刺激,使他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问题,主动地改变任性的行为。

此外,家长还可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平等相处。

四、家长既有权威又能尊重孩子的民主型教育

这样的家长能培养出情绪稳定、善于控制自己和约束自己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很少任性。

五、家长要注意检查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任性

家长的任性往往会影响孩子,使孩子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也学会了任性。所以说,“孩子是家长的影子”。

此外,家长切忌以任性来对待孩子的任性,这样做,孩子的任性非但不会减轻,反而会加重。因为家长实际上起着“示教”和“榜样”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家庭中,只有先纠正家长的任性,孩子的任性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六、家长要想办法使孩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

孩子知识多了,就会改变自己过去一些错误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