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币法来立规矩,孩子不再动手打人(1 / 1)

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90%以上的幼儿有行为攻击的倾向,多数父母认为这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没有足够重视。而专家认为,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关键期是婴幼儿阶段,一般男孩儿的攻击性比女孩儿突出,男孩儿受到攻击后,会急切地报复对方,如任其发展到成年,这种行为就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

有位黄女士在谈起自己的儿子时这么说:儿子长得人高马大,坐在教室里的最后一排,平时调皮捣蛋,总喜欢惹别人。每次去学校领他总是让我头大,因为常常会有小朋友睁着一双无邪的眼睛来告状说儿子欺负他们,对于他这个好“攻击他人”的恶习我一度无计可施,只会回家狠狠地批评,有时实在气不过就会打他。但这个办法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效果,他后来变得越来越老油条,一副很无所谓的样子,真让我气不打一处来。

后来有一次听到儿子对奶奶说:“妈妈不讲理,自己常欺负我却要我别欺负小朋友。我只是想和他们好,又不是要欺负他们。”听到这句“无忌童言”后,我开始反省自己一贯的教育方法,觉得应该和他多沟通沟通。

很多时候都是他想和小朋友表示友好,但没有掌握分寸,这样我就会劝他做事“温柔”一点儿,想和小朋友友好用嘴巴说就可以了,不要用手去抓或推;有时他真的会欺负小女孩儿,这样我就会让他知道这不是男子汉应该做的事情。儿子虽然才上一年级,但非常崇拜男子汉的品格,用“男子汉不会哭”“男子汉不欺负人”这样的话激励他挺有用。

还有一个例子:

李先生的孩子性格争强好胜,无论游戏或者比赛,他都要赢过别人。有天下棋,连下一个下午却一路输到底,被小朋友嘲笑了几句,他就急了,不仅扔了别人的棋盘,还动起手来。回到家里,他也很懊丧,因为那是他最好的棋友,有点儿棋逢对手的意思。李先生说,你动手打他就能证明棋下得比他好吗?儿子摇头。儿子说他动手只是受不了别人嘲笑。

李先生也顺水推舟地告诉他,在别人落败的时候嘲笑别人肯定是不对的,对于朋友要宽容。最后李先生鼓励他接受自己的失败,继续努力,下次再和那个小朋友下棋。儿子和那个小朋友第二天就和好了,现在仍然一块儿下棋,有输有赢。孩子是通过这样一件件小事长大的,家长还是要找找他们打闹的原因,才能合理对待。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本能内驱力的结果。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攻击行为是对于挫折的一种反应。还有人认为,攻击行为是一种社会学习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攻击行为,从学习中获得的。有人指出,挫折或愤怒的警戒,可诱发攻击行为。

根据有关调查,具有攻击行为的孩子,从性别来看,男多于女;从独生与非独生来看,独生子女多于非独生子女;从年龄来看,4—5岁的孩子居多,这时的攻击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或者是自我意识差,或者想逗人玩,或者好奇心强等。有的也属于有意攻击,例如,霸道、动武、恶作剧、吓唬人、嫉妒等。到了6—7岁时,有攻击行为的人数会再次增加。

帮助孩子纠正喜欢打人的坏习惯,家长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强化法

孩子对别人友好,家长可以表示赞赏,让他体验到愉快;孩子攻击别人,家长可以通过适度批评、令其独自面壁思过一段时间的方式使他感到不愉快;孩子认识错误以后再通过告诉孩子你依然爱他,赞赏孩子知错认错等方法消除不愉快体验。这里的要点是使孩子能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方法也叫“情感矫正”,这样逐渐帮助他建立行为规范。

二、行为塑造法

就是以分步达到的要求来使孩子克服不好的攻击性行为,做出家长所希望的行为。例如孩子在输掉游戏以后耍赖、打人,家长先引导他做到不耍赖,然后让他做到积极配合、友善对待同伴,每做到一步给他一步的奖励,最后让他做到遵守游戏规则,不对别人无理攻击。

三、代币法

代币法是行为疗法中运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也称表征性奖励制。代币法就是运用代币并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来对符合要求的目标行为表现进行肯定和奖励。简言之,就是用奖励强化所期望的行为。

代币起着表征的作用,只是一个符号,在小学里尤其是以小红花、五角星等等为代表,也可以是记分卡、点数等等。这种方法对幼儿也很有吸引力。简单的例子是,父母可以跟孩子说好,不骂人的话发给一个三角形,不打人的话发给一个圆形,几个三角形或几个圆形可以换一个五角星,累积多少个五角星就能换一个小奖品……运用代币法,孩子会慢慢改掉坏习惯。

四、杜绝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控制孩子的攻击行为,必须避免严惩重罚。因为即使孩子表面顺从,内心的不满总要发泄,只要不去伤害他人和自己,就允许他发泄。如有的孩子怕写不好作业,做功课往往心不在焉,心情紧张。此时,父母应陪孩子打打沙袋,掰掰手腕,使他放松之后再继续学习。也许有人以为,如果附加体罚,可使攻击行为减少,但实际上,这往往会使攻击行为增加,而不是使攻击行为减少,原因是用体罚去控制儿童的攻击行为,其本身就起了攻击行为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