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的得失(1 / 1)

论语与算盘 涩泽荣一 997 字 1个月前

昔日的学问和现代的学问相比较,过去比较专注于精神的学问,而现在则偏重知识的教学。

——涩泽荣一

过去的社会与现在的社会有所不同,同样,过去的青年与现在的青年也有差别。在我二十四五岁的时候,也就是明治维新前的青年,和现代青年比较起来,不管在境遇、教育还是其他方面都迥然不同。因此,要说谁优谁劣,实在不是一句话所能表达的。但有一部分人却认为,昔日的青年既有气概,又有抱负,比现代的青年优秀多了,而今日的青年既轻浮又没朝气。

这是以偏概全的讲法。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拿过去少数的优秀青年和现今一般的青年相比较,做出这样的结论,多少是有些不妥的。很显然,今日的青年中也有优秀的,昔日的青年中也有不优秀的。

维新之前,对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极其严格:在武士中,有上士和下士之分。农民或商人等老百姓也分为望族和普通人家,他们之间的风尚和所受的教育自然也就有所不同。由此来看,即使是昔时的青年,也会因其出身的不同,其所受的教育也有所差别。昔日的武士和上层的农民、商人,其青年时代多数都是受汉学教育,开始是修《小学》《孝经》《近思录》等,进而再研修《论语》《大学》《孟子》等。另一方面要锻炼身体,并鼓吹武士精神。而一般的农民、商人虽也受到一些教育,只不过是学一些极浅近的行为教育或一般往来庭训,如《庭训往来》①,此外还学些加减乘除的简易算法。因此,接受过高尚汉学教育的武士,通常理想高又有见识,而一般的农民、商人,所接受的只是通俗的东西,故大半是无学识之人。

现代是士、农、工、商四民平等的时代,不再有贵、贱、贫、富的差别,都能受到教育。也就是说,岩崎、三井等巨富人家的儿子和住在大杂院中的子弟,同样都可以接受教育。因此,在多数青年中有品性劣等的、学问不通的,这是很自然的事。因此,把现在的一般青年和过去少数武士阶级的青年相比,且批评这个、指责那个,这种做法,实在不恰当。

现在,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当中,和昔日青年对比也有毫不逊色的。过去的教育是针对少数人,只要教出几个人才就好。现在则是重视常识教育,以启发多数人的平均水准为目标。过去的青年为选择良师而费尽心血,如有名的熊泽蕃山去中江藤树②的住处求中江收他为弟子,被拒绝了,熊泽就在中江藤树的屋檐下立了三天三夜,藤树有感于他的热诚,最后收他为门人。其他如新井白石拜木下顺庵③为师,林道春拜藤原惺窝为师,都是为了选择良师以修学进德。

但是,现代青年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全乱了,师生之间缺乏美好的情谊,这情形令人寒心至极。现代的青年根本不尊敬自己的老师,学校的学生把老师看成说相声的或讲古师,不然就说他们课讲得不好,解释拙劣等等,这些行为对学生来说是不应有的。这种现象的发生从一方面来看,也许缘于学科制度的古今不同,学生要接触很多老师,以至造成师生关系的大乱。同时,老师对学生也有不爱护的,甚而讨厌的。

要言之,青年必须接近良师以陶冶自己的品性。昔日的学问和现代的学问相比较,过去比较专注于精神的学问,而现在则偏重知识的教学。过去所读的书籍多谈论精神修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照书本去实践,不管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都是教导人伦之大义。

《论语·学而》中记载:“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还记载:“事君,能致其身。”讲述的是忠孝思想,且详述仁义礼智信的教训,以唤起同情心、廉耻心。同时,又教导学生重视礼节,重视勤俭的生活。所以,过去的青年总是能修养其身,自然就能以天下国家大事为念,养成朴实,重视廉耻,以信义为贵的习气。与此相反,现代的教育重智育,自小学时代就开始修习多门学科,至中学、大学,更是只求知识的累积,忽视了精神的修养,所以,今日青年们的品质就成了可忧之事。

总的说来,现代青年的求学目的就有偏差。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话依然适用于今日。

今日的青年只是为学问而去做学问,一开始并没有树立明确的目标,只是漠然地做学问。结果他们进入社会,往往还发出“我为什么而学”这样的疑问。另一方面,由于有这样一种只要好好求学,不管是谁都能成为伟人的观念存在,因而不顾自己的境遇与生活形态,只一味去求与自己不相应的学问,结果常常会导致后悔。所以,青年应该考虑到自己的资力,小学毕业之后,就要进入各种专门的教育中,学习对自己有用的技术。如果想接受高等教育,在中学就要先选定一个明确的目的,明白自己将来究竟干什么。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虚荣心而误解了修学的道理,这样做不仅误了青年自身,还会招来国家全体元气的衰退。

①《庭训往来》:日本江户时期“寺子屋”所用的一本有关书法的学前教育书。

②中江藤树(1608—1648):日本德川时代初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日本阳明学派的创始人。

③木下顺庵(1621—1698):日本江户前儒家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