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金钱,如果没有相当的觉悟,就可能会陷于意外的过失之中,导致失败。
——涩泽荣一
陶渊明有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朱子有警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这都是在劝诫世人要珍惜光阴,尤其要珍惜容易沉湎于空想、容易陷入**之中的青年时代,因为,这段时间会像梦幻般倏忽即逝。我们的青年时代过得真快,还在想着还有明日不用着急的时候,明日竟然一下子如矢飞去,如今我已垂垂老矣,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希望青年们能够以此为前车之鉴,勿再蹈我等后悔之辙。青年们励精奋勉的精神,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命运,责任非常重大,历来有一定作为的人,都是在青年时代就痛下决心的。
说到决心,有很多需要注意的方面,特别是在金钱方面更要注意。因为在单纯的过去都有“无恒产难保有恒心”的警句,而现在的社会结构更是一天比一天复杂,对于金钱,如果没有相当的觉悟,就可能会陷于意外的过失之中,导致失败。
金钱是宝贵的东西,但同时又是卑贱之物。从宝贵这个观点来看,金钱是劳动的象征,代表劳动成果,依照约定,既定物的代价可以用金钱算出它的价值。这里所说的金钱并不是单指金银、货币、纸币之类的通货,而是泛指可以用来衡量一切财富的金钱,所以,可以说金钱是财产的代名词。我记得在昭宪皇太后的御歌中有这样一句:“心地好,黄金是财宝;心机坏,黄金带灾害。”这真是一句对金钱再恰当不过的评语,是一首值得我们感佩服膺的名歌。从中国古代典籍来看,他们对金钱的鄙视风气,一度很盛。《左传》有“小人怀璧其罪”①的句子;《孟子》有阳虎“为仁不富,为富不仁”鄙视金钱的论调。阳虎本不是值得敬佩的人物,但此言在当时诚为智言,为世人所公认。除此之外,像“君子财多损其德,小人财多增其过”这种说法在中国古典书中也多可见。总而言之,东洋自古以来的风尚,是颇为鄙视金钱的,认为“君子不可亲非它,小人亦应当以之为戒惧”,以致为矫正世俗贪得无厌的弊病,形成了极端鄙视金钱的风气。以上所说,还请青年们深切留意。
我以自己平生的经验认为《论语》与算盘应该是一致的。孔子在切实地传授道德、教育世人的过程中,对经济问题也是相当关注的,这散见于《论语》的各篇中,特别是《大学》,更陈述了生财的大道。治世为政,需要行政费用自不待言,即使是普通的老百姓,其衣食住行也必然要和金钱发生关系。而治国济民,道德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必须调和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因此,作为一个实业家,为了使经济与道德一致,从而平行发展,我时常采用平易的方式,向大家说明《论语》与算盘相互调和的重要性,希望能引导大家及时留心之。
过去,不仅仅在东方,就是在西方也存在着鄙视金钱的风气,这是因为一谈到经济问题,总是先考虑得失,有时就会伤害到谦让、清廉等美德,而这又是常人最容易犯的过失,所以都格外地加以警惕。为了加强警惕之心,于是有人提出鄙视金钱的观念,慢慢地就成为一般的风气了。
我记得在某一个报刊上曾看到过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所有的商业都是罪恶的。”我认为这种说法非常极端,但仔细思考起来,一切商业行为都伴随着得失,人们容易为了利、欲而迷失方向,背弃仁义之道。为使人们警惕,他才使用了那种过激的言辞。人性的弱点是过于注重物质,人们在忘却精神上的事后容易产生过分重视物质的弊害,尤其是思想幼稚,道德观念薄弱的人,更容易陷入这种弊害之中。也许正是因为以前社会知识水准低,道义心浅薄,陷于罪恶的人比较多,所以人们才提出鄙视金钱的观点吧!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社会,知识有了显著的发展,具有高尚思想的人也多了。换句话说,一般的人格都逐渐提升了,所以对金钱的想法也有相当的进步,用光明正大的方法来获得收入,把金钱用在正道上的人多了,对金钱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可是一如前述,人性有其弱点,有些人在利欲熏心之下,很容易产生富贵第一、道义第二的错误思想。如果这种思想发展严重了,就会有金钱万能的想法,而将十分重要的精神问题弃之不顾,成为物质的奴隶。在这种情况下,才有了上述的责难,因为害怕金钱的祸害,所以鄙视金钱的价值,重提亚里士多德“所有的商业都是罪恶的”说法。
幸亏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金钱的态度也改变了,生财致富同道德相结合的倾向日渐增加。尤其是在欧美,“真正的财富是在正当的活动中取得的”的观念已经一步步稳当而顺利地被付诸实行。我很希望我国的青年也能够深深注意这一点,千万不要再陷入金钱之祸,要好好利用道义与金钱的价值。
①按《左传·襄公十五年》的记载,与此处不同,“其罪”为“不可以越乡”,意思是必为盗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