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识别事物的能力就不足。一个无法识别是非善恶和利害得失的人,不管他多么有学识,也不能以善为善,以利为利,所以对这种人来说,纵有学问,也是白白地糟蹋了。
——涩泽荣一
不管是身处何种地位的人,也不管他身处哪一种场合,常识对于他都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那么,什么是常识呢?我是这样解释的:??
所谓常识,就是指接物待人不奇矫、不顽固,是非善恶分明,利害得失心中有数,言谈举止中规中矩。如果从学理上去解释,我认为是“智、情、意”三者保持平衡、平等地发展。如果能做到这些,就基本上具备了常识。换个说法,常识就是通晓一般的人情,了解通俗的事理,能够恰当处理。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灵分成“智、情、意”三者,并认为三者是可调和的。正因为有了智慧、情爱和意志,才有了人类社会的活动,人们才能与事物接触,取得效能。所以,我想对常识的根本原则“智、情、意”三者作一下说明。
智对于人类究竟起着什么作用呢?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智慧,识别事物的能力就不足。一个无法识别是非善恶和利害得失的人,不管他多么有学识,也不能以善为善,以利为利,所以对这种人来说,纵有学问,也是白白地糟蹋了。懂得了这一点,也就懂得了智慧对于人生的重要性。智慧于人生是如此重要,然而,宋代的大儒程颐、朱熹却极其厌恶智慧,认为智慧会使人变得伪诈,容易使人陷入术数之中,而且,如果将智慧用在功利上面,就会远离仁义道德。因此,他们主张疏远智慧。这样,原本可以在各方面活用的学问,变成了无用的死物,但求“修一己之身”,只要“不做坏事”就好,这种人生观真是太荒谬了。试想,如果一个人只要求自己,只要自己不做坏事,别人怎样与我无关,这样的人是怎样的人呢?这样的人生活在社会上会有什么贡献呢?这样的人明白人生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吗?过分约束智,虽然不会有人做坏事了,但人心也渐渐倾向于消极,行善的人也将渐渐减少,这是很让人担忧的。人活在世上,一定要为社会多做贡献,万不可行恶做坏事,这样人生才有意义。朱子有“虚灵不昧”“寂然不动”之说,主张仁义忠孝,认为智会偏向诈术不能不避之,因此,使孔孟之教陷于偏狭之境,也致儒教之大精神为世人所误解。其实,智是人心不可或缺的一大要件,所以,我认为绝对不能轻视智。
如上所述,智是十分重要的,但只要有智就能在社会上活动了吗?不是的,如果没有情的辅助,智是无法充分发挥其能力的。试问,有很高的智,但却很薄情的人通常会怎样做事情呢?他会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对别人的利益毫不在乎。一般有高智慧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从一开始就能掌控其发展,预知其结果,能够把事物看得很透彻。这种人如果缺乏情,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他会运用其所洞悉的事理,毫不顾及他人的利害得失,而只以自身利益为第一,不择手段地去追求私利,甚至采用极端的方法。能调和这种不均衡现象的,只有情。情是缓和剂,不管什么事只要用情来调和,便可保持平衡。情可以圆满解决一切人生之事。假如人世间没有了情,那么人间将会变成一片怎样的天地呢?其结果一定是凡事都走极端,无法收拾。因此,对于人来说,情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机能。但是,情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使人激动,控制不好,恶化下去就会动摇已经确定的决心。人的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多变无常,因此,在人的心底深处,如果没有能够约束情的东西,恐怕就会有感情用事的缺点,于是便产生了意志,所以意志对人也是非常必要的。
抑制容易冲动的情,需要依赖坚强的意志。意志是精神作用的根源。有坚强意志的人,在人生舞台上担当的是强者的角色,但只有坚强意志而没有情与智相辅的人,只会是一个顽固的人,刚愎自用的人,即使自己的主张不对,也不会矫正。像这样以自己本位坚持到底的人,有其可爱之处,但不是值得尊敬的人,他缺乏身处一般社会应有的资格,换言之,他是坐在精神轮椅上的人,不是一个完全的人。有坚强的意志加上高超的智慧,再以情爱来调节,使这三项因素得到最适度的调和,再加以运用,才是完整的常识。现代的人们,只知开口闭口大谈“坚强你的意志”吧,但不知空有坚强的意志是无济于事的,就如俗语所说的蛮勇武夫一样,虽然意志很坚强,但不能说是一个对社会很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