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欧美影视剧中看到近代的欧洲人,尤其是贵族,都喜欢戴着白色的满头卷卷的假发。这在我们看来,就像他们看清朝人的大辫子一样奇怪。他们为什么喜欢戴这样的假发,这个风气又是怎样兴起的呢?
这还要从法国波旁王朝的路易十三说起。波旁王朝时期的法国,尤其是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是欧洲第一流的强国,对当时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影响非常深刻。
路易十三算得上是有为之主,在红衣主教黎塞留的辅佐下,让法国逐渐成为欧洲最举足轻重的强国。但有为之君也有自己的苦恼,他是个秃顶。为了掩盖这一缺陷,他便戴上了假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路易十三这一无心的举动,让贵族们纷纷效仿。他的儿子“太阳王”路易十四也因为头发稀疏,也喜欢佩戴假发,他的贵族们因此将其变成法国上流社会一种时髦的装扮。因为法国当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戴假发遂风靡欧洲。据说当时的假发款式有数十种,连头发浓密的人都喜欢戴。按说女人们留着长发,无需再戴假发,但她们是天生的时尚追逐者,所以上层社会的女人们都戴着各式的假发出席社交场合。
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因为国内资产阶级革命,父亲查理一世被处死,他在法国流亡过一段时间。受此风气的影响,他也开始戴起假发。1660年,他回国复辟,又把这种风气带回到英国。英国17世纪著名的作家和政治家塞缪尔·佩皮斯在他著名的日记中曾多次出现与假发相关的记载。1663年11月2日,当佩皮斯听到了国王和大贵族们都要戴假发的传闻,他在第二天就把自己的头发剃个精光,定做了假发。他在日记中写道:“告别自己的头发还是有些许伤感。但一切都结束了,我就要戴假发了。”在1665年9月3日的日记中写道:“起床后穿上我的丝质西装,很好,还有买了好一阵子但不敢戴的新假发,因为我是在爆发着瘟疫的西敏买的它,我在想瘟疫之后,人们怕假发是从死于疫症的人头上取来的头发制造的,怕被传染就没人敢买假发,假发的时尚会怎样呢?”在1667年3月27日的日记中,他写道:“我要去斯旺找我认识很久的假发师傅杰瓦斯,他给了我一顶假发,却满布虱卵,要送回去让他弄干净!”
因为戴假发是从社会上层逐渐流行起来的,所以,戴假发逐渐成为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由此可见,假发的流行,上层社会的带动是一个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假发的流行,也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息息相关。因为17世纪时,欧洲普遍缺乏供暖系统,人们洗澡洗头都极不方便。像威名赫赫的“太阳王”路易十四,一生才洗了7次澡。长期不洗澡洗头,就容易滋生寄生虫,尤其是头发,毛发浓密,经常流汗,就容易长虱子。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头发剪短或剃光,然而头发剪短或剃光,又不能体现贵族的身份,不如戴假发,两全其美。
假发之所以能够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除了贵族把它作为一种时尚外,还有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假发价格昂贵,一般人戴不起。就像现在的奔驰、宝马轿车,如果乞丐都开得起,有钱人开这些车就不会引以为傲了。17世纪时,假发的制造非常精细。当时还没有机器生产,全靠人工,一位熟练工匠制造一个假发需要几天的劳动。一个法官的假发就要1800英镑,而一个普通的假发也得300英镑。这些钱在今天都是一笔不菲的开支,更不要说工业革命前的西欧了。因此,戴假发不是普通人能够负担得起的。而且当时的假发相当笨重,带起来也不舒服,经常劳动的人自然是不会戴的。
除了价格昂贵、佩戴不方便之外,假发的修饰和维护也是相当烦琐的。18世纪的假发经常会加上一些花粉,还会加上一些颜料。加粉的假发容易掉粉,而且难以打理。所以,它自然就不受普通人的青睐了。到了18世纪晚期,年轻的男性索性把粉加在自己的头发上。当时妇女佩戴的假发大而精巧,引人注目,但这种假发很重,还包含发蜡、发粉以及其他装饰品,成为奢华的标志。
然而,随着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开始,人们的思想逐渐开化。没有假发束缚的自然头发慢慢地被更多人接受。在歌德的代表作《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中,维特的天然头发在当时引发一股自然的时尚潮流。法国大革命爆发后,革命党人力图建立平等的社会,扫除阶级的差异,代表身份地位的假发自然也在移风易俗的对象之列了。加之1795年,英国政府开始对发粉征税,这让假发和发粉的时尚遭受打击,并于19世纪开始逐渐衰落。到了19世纪,假发变得较小和庄重。在法国,假发已不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但是在英国,假发作为身份的象征仍然维持了一段时间。法国在大革命后,假发虽然不再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却与职业威望相联系。一些行业和领域把假发作为他们专业服饰的一部分,如法官和律师。这种习惯一直维持到今天。英联邦的法官和律师出庭或者参加重大典礼活动都佩带假发,这在以往的英国殖民地,至今仍然有这样的传统,这反让假发成为曾经殖民统治的一种印记。
一代风尚的流行,必有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曾经在西欧中上层社会流行的假发,在现在看来虽有些奇怪,却折射出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还能看到现在某些社会现象的传承,这不能不说是回望历史时的一种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