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鲁木齐南郊乌拉泊水库旁的一座古墓里,曾出土了一件彩色单耳小陶罐。
这个陶罐高14.8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5.5厘米,敞口短颈,鼓腹圆底,在颈腹间还有一宽带状的单耳。陶罐为手制,外涂一层土红色的陶衣,陶衣上通体涂绘暗红色的花纹。陶罐颈部是上下两排三角形花纹,腹部为上下两个三角形花纹演变而成的勾连的涡卷纹,耳柄上绘有斜纹方格网状纹,口沿内壁还绘一圈带纹。整个陶罐制作精巧,色泽艳丽,纹饰醒目,是一件美丽的原始艺术品。
令人惊异的是,在哈密哈拉墩地区和乌鲁木齐南山阿拉沟地区的古墓中,也发现了同样的陶罐。于是人们不禁要问,这是古代哪个民族创造的艺术品?陶器上彩绘三角纹、涡卷纹的花纹表现了什么?这些问题至今还不得其解。但在专家学者长期的研究中人们发现,这些彩色的陶罐应该与中原文化有着一定关系。
其实,新疆地区在很早以前就跟中原王朝有联系了。
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中有记载,说周穆王曾西巡昆仑,会见西王母。这个故事应该是中原王朝与当时的新疆地区有接触的最早记录。新疆境内考古发掘出土的大量陶器,其中不少彩陶的图案纹饰与中原内地同期出土的陶器图案纹饰相同或相近似。距今3000年前,新疆出土的彩陶三角形纹、涡纹、弦纹的绘制和诸如陶豆一类器形,说明甘肃和内地彩陶艺术已影响到新疆彩陶文化的发展。
两汉时,汉武帝统一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于是东西方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促使西域文化空前繁荣发展。在尼雅遗址出土的锦被上写有“王侯合昏,千秋万岁宜子孙”的小篆汉字和纹样,出土的锦袋上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篆书文字。这些文物都揭示了汉、晋时期尼雅与中原王朝密切的政治和经济关系。
唐代时,岑参、骆宾王、洪亮吉等诗人都曾写过脍炙人口、久传不衰的“边塞诗”,说明当时的文学之士也已经开始与西域有所联系。
到清代,清王朝对新疆进行统一,大批内地汉族军民进入新疆北路屯戍落户,在乌鲁木齐巴里坤、奇台一带,汉族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体。纪晓岚、林则徐、戴澜、刘锷等都曾被谪来疆,在新疆还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由此看来,塞外彩色陶罐很有可能是在中原文化、内地彩陶艺术的影响下制作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