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建避暑山庄的真实目的(1 / 1)

避暑山庄是清代皇帝的夏宫,为康熙皇帝授意所建。这座宫殿位于距北京市200公里的承德市武烈河西岸一带的狭长谷地上。避暑山庄前后建造了87年,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占地面积达564万平方米,规模之庞大为现存古典皇家园林之最。避暑山庄最大的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分为宫殿区、苑景区两大部分。其中苑景区分为湖区、平原区和山区,有殿、堂、楼、馆、亭、榭、阁等100多处建筑,并有两朝皇帝钦定景致72处。

清代宫廷建筑以金碧辉煌、恢宏大气为主,避暑山庄可说是其中的异类。它舍弃了带有故宫、颐和园等传统皇家建筑标志性的红墙黄瓦,一律以灰瓦罩顶。避暑山庄的设计建造者敢于在建筑过程中做如此大的改革,与下令建造这座园林的康熙皇帝是分不开的。

即使放在整个中国帝王史上衡量,康熙皇帝也是一位难得的明君。他学识丰富、文武双全,胸中有远见卓识。康熙帝16岁即剪除鳌拜党羽亲政,在其长达61年的漫长执政生涯里,宣布永远停止圈地、平定三藩、派兵攻入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打击沙俄入侵势力……康熙皇帝持国有道,深知节俭的重要,他总是以“勤俭可以兴邦,奢侈可以亡国”的道理自勉。所以在修造避暑山庄时,他才会提出用灰瓦罩顶,想要彰显的就是“勤俭”这一理念。避暑山庄动工时,康熙曾专门指示营造司就地取材,说“陶甓于冶,取材于山,工用无输挽之劳,金钱无逾侈之费”。

最能体现康熙皇帝“勤俭”理念的是避暑山庄里的楠木殿。这座宫殿为纯楠木构成,天花板及门窗也使用楠木雕刻,顶部铺盖着灰瓦。楠木殿只是俗称,其实它所指的是避暑山庄正殿“淡泊敬诚殿”。诸葛亮《诫子书》中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句子,深得康熙帝心意。于是康熙帝就以“淡泊敬诚”为宫殿命名。所谓“淡泊”指寡欲清心,没有过多的奢求;“敬诚”指唯有在宁静的心态下才能修身养德,追求远大的目标。

除了受康熙帝的个人偏好影响,避暑山庄选择用灰色的屋顶,在美学角度上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这片宫殿地处山野,如果选择红墙黄瓦的设计,与天然野趣格格不入,选择灰色屋顶则要协调美观得多。

一些曾经参观过避暑山庄的游客感到疑惑不解,一座皇家行宫修建得如此朴素,为什么与行宫同时修建的、位于行宫东面、北面的外八庙却如此金碧辉煌?

这些宫殿拥有汉、蒙、藏不同风格,一个个恢宏壮丽,高大巍峨,装修规格甚至超过了皇宫。康熙帝舍不得给自己的行宫花钱,为什么舍得给这些寺庙涂上金漆、彩画,铺上琉璃瓦甚至金瓦?这要从清朝政府“尊崇黄教、绥服远藩”的政策说起。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各民族关系,认为“修好一座庙,胜养十万兵”。他们希望宗教能成为维系各族关系的纽带,减少战乱,所以在当时有“修庙不修长城”之说。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金碧辉煌的寺庙矗立在朴素的避暑山庄旁,与之形成了如此鲜明的对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