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追求权力之外,最能够影响个体性格形成的就是社会感。它跟追求权力一样,都是起源于儿童的第一次心理**,特别是对交际和关爱的渴求。在前面部分的章节里,我们已经详细讲述了社会感产生的条件,在此,我们再简要回顾一下。群体精神,或者社会感,既受到个体自卑感影响,又受到个体对权力的补偿行为影响。人类非常容易受到各种自卑情结的影响,个体自卑感几乎同时是与心理活动以及不能获得补偿和安全的焦虑感同时发生。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他们的自卑感。儿童培养的总原则是:不要让他们觉得生活过于艰苦,抑或让他们过早地看到生活的阴暗面,而应该为他们创造体验生活乐趣的机会。但考虑到不同家庭经济水平存在差异性,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家庭都遵循这个原则。不幸的是,我们看到很多家庭的孩子都是在贫穷和充满贪欲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此外,身体的残疾也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因为身体残疾阻碍了他们过上正常生活,并时刻提醒他们,你们应该要求一些特权。出身贫困或患有肢体残疾的儿童总会不可避免地产生生活不公的念头,而这又会反过来对他们的社会感形成造成更大的不利影响。
除非将群体精神当作评价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标准,否则我们将难以得到客观的评价。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种观点,因为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必须服从统一性。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对同伴的责任,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群体,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群居生活的逻辑要求自己,这种逻辑决定了我们必须找到某种已经存在的用于评价人类的标准。个体所具备的社会感大小是唯一用于评价人类价值水平高低的通用标准,我们不应该否认我们对社会感的心理依赖。实际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完全忽略存在于自己身上的社会感。
我们所具有的社会感使我们确信自己必须履行对人类同伴的义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感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层面上。不过,我们确实需要一定的勇气才能拒绝承认并忽视自己的社会感。此外,社会感存在于普遍人群中,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以正当的社会感为前提。我们之所以会为自身行为和思想辩解,皆因为我们在潜意识层面上有着社会统一感,最起码,它解释了为何我们会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比较有趣的是,由于社会感的基本性和重要性,所以,即使没有具备常人那样充分为他人考虑的能力,我们也仍然会做出很大努力,让我们看起来就像是具备了那样的能力。这也就意味着,“伪装出来”的社会感有时候被我们用来隐瞒自身的反社会思想和行为,而它们正是我们性格的真实外在表现。我们的困难在于如何鉴别真的和假的社会感,这种困难驱使着我们对人类的理解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关于误用社会感的几个例子。
有一名年轻人曾经向我们讲述他和其他几个人在一座海上孤岛的经历。当时他们当中的一个人在悬崖边上探出身子俯视的时候失去平衡掉了下去。我们的主人公目睹了同伴坠落悬崖的整个过程但没有施救。此后,他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不妥。幸运的是,那名坠落海中的年轻人最后被人救了起来。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断定,故事的主人公的社会感是非常缺乏的。即使有人对我说,他平时没有伤害过任何人,或者他有时候待人挺好,我仍然不会改变这种判断。
随后发生的事情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判断。这名年轻人常常会做白日梦,梦见自己远离人类,住在深山老林的小茅屋里,而这种深居简出的景象经常也是他喜爱的绘画主题。任何具备解释梦境能力的人在了解他的过去后都会很轻易地感受到他身上所缺少的群体精神——正是他的梦境让我们对此坚信不疑。客观地讲,他的精神发展是不全面的,他只是缺少社会感。
接下来的这一则趣闻则有可能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如何辨别社会感的真伪。有这样一位老太太,她在赶公共汽车的时候滑倒在雪地上。很多路人从身旁匆匆走过,就像没有看到她跌倒了一样,直到有一位男士上前将她扶了起来。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男人突然出现,向那位男士毕恭毕敬地敬了个礼,说道:“感谢上帝!我终于找到一个正直的人了。我已经在这里等了五分钟了,看看会不会有人肯帮助这位跌倒的老太太。你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这件事情让我们看到群体精神是如何被误用的——那个隐藏在角落里的男人俨然已经将自己化身为评价他人行为的法官了。他确实具有明辨善恶的能力,却居然不会伸手拉那位老太太一把。
在很多复杂的情况下,我们也很难衡量一个人社会感的强弱。我们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做一个彻底的调查,一旦完成这样一个调查,我们就不会继续在评价人性的黑暗中踽踽独行。
为了正确地评价这些模棱两可的例子,我们需要采取一种更为务实的方法。在个体心理学里,这样的方法就是从社会有用性和是否有利于全人类(即“大众福利”)的角度出发进行评价。我们一旦采取了这样的一种方法,就能轻易地对所有情况下的人类行为做出正确的评价。
每一个个体活动都会体现出或大或小的社会感,这些活动明显包括他们的外在习惯,他们看待其他人的角度,他们握手的方式,抑或他们的讲话习惯。不管怎样,我们总会本能地强烈地感受到他们的整个性格特征。偶尔,在潜意识层面上,我们也会从他们的行为中寻找到具有深刻影响意义的结论,进而改变我们的观点。在以上讨论中,为了避免犯下某些严重错误,我们只是将这样的人类本能带到意识层面上进行思考。而正是因为它是存在于潜意识层面的,所以我们就有方法检验和评估它,并减少评价偏见(这种偏见早在我们的潜意识具有评价能力时,就已经产生,而这种潜意识是超越我们的控制能力的,是我们没办法修改的)。
再次强调一下,将个体独立抽出生活背景进行评价是无意义的。一旦我们将某种独立的现象扯出个体的生活,进而做出单一评价(我们在只关注个体身体状况、环境和成长历程时往往容易犯下这种错误),必定会踏上歧途。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极大地减轻了人类肩上的负担。我们的自知之明越多,行为就越理智,就越能跳出生活看待世界。我们的方法让深入分析成为可能,并对他人产生正面的影响,特别是儿童,还让他们从命运的仆人变为主人翁。从这个角度上看,没有人会单纯因为拥有不幸的家庭或者暗淡的个人经历而陷入终身痛苦之中。光是人人都拥有这种简单的觉悟,我们的文化就会朝前迈出一大步,我们的下一代就会成长为无所畏惧、有意识的人——他们终归会成为自我命运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