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案例中的病史来看,多数人对自己思想的工作方式缺乏理解,很少有有心人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所想即所做。意识研究领域里尚且包含了某些不为人所知的精神过程,虽然通过努力,我们可以在意识层面上集中注意力,但这种努力的刺激来源于我们的兴趣,而不是潜意识。它仍然内在地隐藏在潜意识的外表下。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这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在个体的潜意识中探寻并发现他们的行为模式,但在他们的意识生活中,我们只能够发现一个映像,就像相片的底片一样。一位爱慕虚荣的女性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所举的大多数例子都跟展示自身虚荣有关,她想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塑造一个充满魅力的谦虚形象。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因为一个人行为虚荣就断定她本性就是虚荣的。事实上,让这样的一位女性知道自己是虚荣的只会产生反作用——她会立刻改正,收敛虚荣。通过将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一些外部或不相干事物的过程,我们可以很好地觉察自身的虚荣。这一切发生得如此隐蔽!如果你准备向一名虚荣的男性提及他的虚荣行为,你们的谈话将会很难继续下去。他可能会表现出尽力回避这个问题的倾向,屡次闪烁其词。这再次证实了我们的观点:他只是想沉迷于自己的小把戏中,一旦有人试图揭开他那虚伪的面纱,他就会立即显得防卫过当。
我们可以将人类分成两种:具有较高潜意识水平的人和较低潜意识水平的人。在许多案例中,我们将会发现,第二种人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小范围活动内,而第一种人表现出了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并对人、物、事和想法抱有更为广泛的兴趣。那些感觉自己备受排挤的人自然会通过限制活动空间来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就像是生活在一片陌生土地上的外来客。跟那些遵守生活规则的人相比,他们对生活的困难缺乏洞见。他们是糟糕的队友!他们不太可能会找到更好的生活支点,又由于生活兴趣的缺失,只能够感受到某些毫无价值的生活苦处,因为他们担心看得越广,个人权力丢失得也就越多。
个体通常难以总结自己的生活技巧,因为我们会贬低自己的存在价值。我们也可以发现,有许多人对自己的缺点认识不足。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是很好的人,但是实际上,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自己。相反地,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很自私,但进一步分析揭示,其实他们是很好的人。你怎么看待自己并不重要,而且他人怎么看待你也不重要,关键在于你对社会的整体态度,因为这确定了每个人的愿望、兴趣和活动。
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将人分成两类:第一类人是过着自知生活的人,他们采取客观而果断的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第二类人是带着偏见生活的人,他们看问题的方式很片面,而且这类人的言行举止通常带有潜意识的色彩。如果这两种人共同生活,他们可能会遭遇极大的苦难,因为任何一方总是会造成阻碍。这并不是一种罕见的现象,而且更常见于头脑木讷的两个人之间,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体会到他(她)所造成的阻碍。某方总是坚定地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争辩道:“我只想要一种安静的生活。”但事实证明他的争辩是无力的,他的每一个字都带着讽刺挖苦,指向另外一方——它不一定都表达得非常明显。通过进一步的观察我们发现,他们终生都是好战的。
不管是否觉察得到,人类早已被赋予了某种长期行之有效的权力。它们暗含在潜意识里面,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除非它们被挑出来并加以处理,否则会产生可怕的后果。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白痴》里,对此做了非常准确地描写,以至于以后的哲学家不得不拍手赞叹。在一次社交聚会中,一名贵妇提醒小说的男主人公“不要碰旁边身价高昂的花瓶,你赔不起”。但几分钟之后,花瓶倾倒,碎落一地。这时,没有人认为花瓶是偶然掉落的,所有人都指责是男主人公故意为之,并怀疑他的品行不端。我们的男主人公觉得自己被贵妇刻薄的语言所嘲弄。
在判定他人的时候,我们不能只看见他在意识层面的行为和表现,还应当注意他们思考和行动的细微之处。这些地方虽然并不为当事人所意识到,但却可以为我们理解人性的深层含义提供方便。
例如,有的人表现出一些令人颇为不快的习惯,包括咬指甲或抠鼻孔。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动作暴露了他们的固执本性,而他们也不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自己染上了这些坏毛病。我们可以设想,这些人儿童时期肯定因为这些坏毛病而受到责骂。如果他们对这些责骂表现出无动于衷,那么他们肯定有固执倾向。更加专业的观察将有助于我们得出关于人性的更深入的结论。这些意义深远的细微动作反映出他们总体的生存状况。
以下两个例子向我们展示了潜意识是如何形成并影响我们的健康的。人类的精神可以操纵意识,即它既可以让我们觉察到某种事情,又可以让我们忽略某些事情,甚至可以刻意地回避某些事情,从而达到内心的舒适和平静。
第一个例子是关于一名年轻男性的。他是家里的长子,有一个妹妹。十岁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去世了,此后他们一直跟随着父亲生活。他的父亲充满智慧,心地善良,为人正直。父亲将他的大多数精力都放在培养孩子们的伟大志向和激励他们不断前进上。男孩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为班上的尖子生,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特别是在理科方面。他性格直爽,是一名天生的领导者。所有的这些表现让他的父亲引以为豪,因为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而对于妹妹来说,她从一出生就注定成为哥哥的竞争对手。她的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却常常做出一些对哥哥有害的事情,借此吸引父亲的注意。她对各种家务驾轻就熟,做起来毫不费力;而哥哥却感到做这些事情十分费力。他发现自己很难在家务方面获得父亲的认可——在其他方面他可不是这个样子!父亲很快发现儿子在社会生活方面表现异常,而且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表现得愈发明显。实际上,儿子的社会生活几乎完全空白。他将结交新朋友看作一件非常小心翼翼的事情,而且,一旦新朋友是女性,他就会立刻跑开。起初,父亲认为这并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但后来发现儿子在社交方面的缺陷逐渐加重,甚至不敢走出家门一步。除非是在夜里,否则他不敢独自外出散步。虽然他的学习态度和对待父亲的态度尚可,但是他逐渐寡言少语,以至于后来发展到拒绝向熟人打招呼。
当事情发展到这种严重的地步时,正常人已经不能再做什么来挽救了,所以这位父亲带着儿子求医问诊。寥寥数语足以让医生发现造成他儿子社交障碍的原因:他觉得自己的耳朵太小,所以大家都会觉得他长得丑。实际情况是,他的耳朵完全正常。当他被告知耳朵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而只是他作为逃避社会交往的借口时,他又说,自己的牙齿和头发也不好看。实际上,他的牙齿和头发也完全正常。
从另一个角度看,他显然胸怀大志。在父亲的不断鼓励下,他很早就设定了人生目标,立志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因为他一直都在逃避所有人性和同伴义务,怎么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科学家呢?为什么这个男孩儿会说出一些充满孩子气的话来?如果他曾经对自己的外表做出正确的评价,就不会对生活充满谨慎和不安,因为毫无疑问,我们的文化不同情外表丑陋的人。
进一步的交流让我们发现,这名男孩儿的雄心壮志是指向某个特定目标的。由于之前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够一直保持下去。达到这个目标的方式有很多,包括专注、勤奋,等等。但这对他来说还不够,他还想将那些貌似分散注意力的事物统统都抛开。他可能会说:“我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并为科学事业奉献我的一生。所以,所有的社会活动都必须被抛开。”
从意识层面上,他没有想过或说出这个问题,但他把自己所谓的“长得不好看”当作实现个人目标的借口。对这个无关紧要事实的过分夸大使他有理由干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现在,他抛弃了一切,只希望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要是他曾经说过,自己希望过着隐士般的生活,以免让任何事情阻碍自己达到目标,那么,他的雄心就非常凸显了。在意识层面上,他尚未觉察到自己的真正目的,但潜意识分析已经表明了一切。
实际上,他从来没有想过要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牺牲什么东西。要是他曾经决定为了当一名伟大的科学家而放手一搏,那么,他或许不会像现在那样拘谨,但他采取的方式正是大声宣称自己外表丑陋,所以不敢混入社会。此外,那些公开表明自己愿意为了做第一名而牺牲所有社会交往的人,只不过是一个荒唐的笑话。因为他们的想法既极端又不切实际。对于有些东西,我们还是不能过分公开地表态,无论是为了一己私利,还是为了他人的利益。从这个角度看,这名男孩的生活目标只能停留在潜意识层面上。
如果我们按照上述分析直接暴露他的动机和精神秘密,他自然会觉得自己的整个精神系统失去了平衡。要知道他不惜一切代价想要隐藏的事情就要被公诸于众了!他的潜意识思考机制即将为大家所知,包括那些未经深入思考过的想法、站不住脚的主意,以及那些一旦上升至意识层面上就会影响我们整个行为系统的倾向。趋利避害是普遍的心理现象。人类只敢做那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承认一切对自身有利的事件;而那些不适合我们的思想会被沉淀在潜意识里。
第二个案例跟另外一名年纪非常小的男孩有关。他的父亲是一名教师,也一直鼓励孩子成为班上的尖子生。在这个案例中,这名小男孩的童年早期也是伴随着一路的成功,使得他逐渐认为自己总应该成功。他是同学中最吸引人的孩子之一,有几个非常要好的朋友。
但18岁时发生的一件事情使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对生活失去了所有的乐趣,深陷在抑郁和困扰中,并极力想逃脱这个世界。他今天结交的新朋友,明天就会绝交。没有人理解他为什么会变得如此颓废。但是,他的父亲却希望这种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可以让他更加专心地学习。
在治疗过程中,这名男孩一直在不断地抱怨,认为是父亲抢走了自己所有的生活乐趣,导致他不能继续建立生活的信心或勇气,他现在完全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除了终日在孤独的痛苦中度过余生。他的学业成绩逐渐退步,未能考上大学。他解释说,生活之所以发生改变,是由于一次社交聚会。在聚会上,对现代文学的无知使得他成为众人嘲笑奚落的对象。这次和此后数次类似经历使他开始变得孤独,并最终逃避社会。他总是责备父亲,认为所有的不幸都是他一手造成的。因而,他们的关系日渐冷淡和恶化。
以上两个案例具有非常多的相似点。在第一个案例中,患者被妹妹的竞争所误导,而在第二个案例中,患者对父亲的好斗态度是一切问题的根源。这两个患者都被我们称之为“崇高理想”的观念所束缚。他们对此执迷不悟,彻底地与外界生活失去联系。他们终日垂头丧气,除了渴望从奋斗中全身而退,别无他求。第二个案例中的男孩或许曾经自言自语道:“既然做不成英雄,那就让我在孤独中度过余生吧!”
毫无疑问,他父亲的做法是错误的,而且抚养方式也是欠妥的。非常明显的是,现在这名男孩只会双眼盯着父亲的错误,终日抱怨。他一口咬定是抚养方式出了问题,除了逃避社会,别无他法——这样,他的逃避就是正当的了!在自我封闭的环境中,他再也不会遭遇任何失败。他把一切不幸都发泄到父亲身上。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他才能挽回部分自尊,并实现部分自身价值。他的过去很辉煌,但他的未来光辉却被父亲一手挥去。由于父亲的错误教育,阻碍了儿子获得更辉煌的成就。
我们可以说,诸如此类的一连串想法在他的潜意识层面上徘徊不去:“成年后,我就必须学会逐渐面对残酷的现实。或许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轻松地获得第一名。既然如此,我为何不中途退出竞争,避免失败呢?”这种想法显然不切实际。没有人会真正通过这种方式表态,但他们的行动却可以表明他们正在故意采取这种做法。另外一个事实也为我们提供了上述观点的论据。通过完全沉浸在对父亲错误的抱怨里,他试图退出社会,逃避所有生活的决定。要是这一系列想法上升到了意识层面,就会暴露他的行为背后的所有秘密。也就是说,潜意识层面的思考才能够产生巨大的影响。有着光辉过去的人们,谁想承认自己早已江郎才尽了呢?当然人们不会因为这个儿子未能取得新的成就而责怪他,所以父亲的过失不应当被视而不见。在案例中,儿子充当了法官、原告和被告人的角色。他现在是否应该放弃这三重身份呢?显然,只要他不原谅父亲,这三重身份就不会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