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没有什么比想象产物更能体现个体精神的独特性了!通过想象活动,我们可以超越物体,进而赋予感知新的内涵。换言之,想象力重新塑造了精神创造力的另外一种产物,即感知。想象产物不仅是对以往感知的重复再现(这种再现本身就是精神创造力的一种产物),更是一种高于感知的全新而独特的产物,就像原始感知是在身体感受的基础上产生一样。
所谓幻想就是一种注意力集中程度远超常规的想象活动。它产生的画面看起来是如此的生动和真实,以至于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幻想而表现为个体行为活动的变化,仿佛他们受到客观刺激一样。当幻想达到了这种真实性,我们就称之为幻觉。
产生幻觉的条件与产生白日梦的条件相同。每一次幻觉都是精神的一次艺术性创作,它的设计和风格均符合创作个体的目标和动机。让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来理解这一点。
一名聪明的年轻女性在违背父母意愿的前提下结婚了,她的父母因此怒不可遏,断绝了与女儿的来往。一开始,女儿坚信这是父母的错。由于双方的骄傲和固执态度,他们一直没有达成和解。结婚后,原本生活在富裕贵族家庭的女儿不得不过着穷困的生活,但她始终没有抱怨自己婚姻的不幸。要不是出现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所有人都会认为她已经非常好地适应了贫困的婚后生活。
女儿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娇惯,但过去亲密的父女关系只能愈发凸显现在关系的紧张,她的婚姻使得父亲对她的态度日益冷淡,父女间的隔阂日渐加深,甚至在她的孩子出生后她的父母也没有来探望一下女儿,看看他们的小外孙。女儿更加憎恨她的父母,因为她当时只是意气用事,不该遭受如此后果,她愈发感到悲伤,父母的态度转变如此之快——她本该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啊!在此,我们必须注意到,这名年轻女性的行为完全受到个人动机的主导,正是这种性格特征使我们得以深入了解为何她与父母的决裂对她产生了如此深刻的影响。
首先她的母亲虽然有着不少优点,却是一个严厉而又自以为是的女人。她对女儿的要求非常严格,虽然她对自己的丈夫唯命是从——至少从表面上看,但是她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反,她在顺从中表现出了一些骄傲,并引以为荣。其次,他们家里还有一个被视作“掌中珠,心头肉”的儿子,他是家族香火延续的希望,父母对儿子的关心远远多于对女儿的关心,这位女儿非常渴望扭转这种状态。婚后的生活艰难更让这名成长于相对安全环境的年轻女性对父母日益愤恨——父母从小就对我不公平!
一天夜里,将要入睡的时候,她迷迷糊糊中看到大门打开,圣母玛利亚走进来对着她的耳朵说:“亲爱的,因为我是那么的爱你,所以我必须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你将在今年12月16日死去,我希望你有所准备。”
这名年轻女性并没有被奇异的梦境吓着,她摇醒她的丈夫,把梦境的来龙去脉向他说得一清二楚。第二天,这名女性去就诊,并抱怨自己出现了幻觉。她坚持认为她真真切切地看到和听到了圣母玛利亚的出现和嘱咐。乍看之下,现实中似乎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但如果我们运用精神方面的知识,这将会变得非常简单。纵观整个病史,我们总结为,一名天性好强的年轻女性表现出征服所有人的想法,她跟父母断绝了关系,过着穷困的生活。我们不难理解,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为了控制人间的所有事情,他最终必定会找到上帝并反抗他对人的约束。但如果这种与圣母玛利亚的交流发生在一名祈祷者身上,没有人会觉得事情会变得如此特别——这名女性的讨论还没完。
在从以上角度进行分析后,我们会觉得这些精神小把戏一点儿都没有神秘的地方。难道不是所有人都会做这样的梦吗?但这名女性的梦确实还是有点儿差别——她是在醒着的时候做的梦。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她的焦虑感加重了她的压力。在幻觉中,她虽然被自己的母亲拒绝了,但却被另一位母亲接纳。事实上,在传统观念里,“另一位母亲”指的就是最伟大的母亲——圣母玛利亚。这两位母亲的性格差别肯定很大。这位年轻女性之所以看到了圣母玛利亚,就是因为她的母亲没能出现。幻影的出现是对母亲未能关照自己的孩子的一种控告。
这名年轻女性正试图通过某些方法证实她母亲的错误。“12月16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在许多文化里,这是一年中人们联络感情、相互拜访、礼尚往来的时候,也只是在这个时候,她们母女和解的可能性才最大。因此,我们可以理解,这个特殊的时候对于这名迷失自我的女性意义非凡。
这名女性幻觉中令人感到奇怪的事情是,为何圣母玛利亚的友好出现带来的却是死亡的噩耗?事实上,从她对丈夫的描述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她的话很快就会传遍她那狭小的生活圈,而这正是一个确定父母是否会探望自己的最好时机。
几天后,圣母玛利亚再次出现并说了同样的话。这名女性问,她怎样才能让父母回心转意。圣母玛利亚说,她的父母不会原谅她犯下的错误。至此,一个意料之中的意外出现了——她征服母亲的欲望并不能给她带来快乐。
这时,我们试着联系她的父母,希望有机会了解一下他们的女儿的真实生活。结果,父(母)女和好如初,一切非常顺利,当时场面感人。但事后,女儿仍然感到不太满意,因为她觉得自己从父亲眼里看到了虚伪的眼光。她说,父亲让自己等了太长时间!虽然这名女性最后还是赢了,但她还是不能摆脱那种“证明别人是错的”的欲望,还是希望自己轻松得胜,而后得意洋洋。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幻觉出现在精神压力最大的时候,出现在他(她)担心自己不能实现目标的时候。毫无疑问,在科技发展落后的时候,幻觉对人们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
现在,人们已经从旅行家和探索家的文字描述中获知幻觉的概念。显而易见,当生活处于危险中的时候,人们会产生压力,这种压力刺激受害者引发各种想象,使他们得以从沉闷的生活中得到短暂的解脱。此外,幻觉还会促使人们吸毒,因为吸毒能够抚平他们的恐惧。
幻觉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已经在观察记忆和想象的发生过程中注意到类似的现象。如果我们继续对梦境进行解释,我们也将看到相同的结果。通过集中想象力和解除人体关键功能,我们很容易产生幻觉。在紧迫或危险的时候,在我们能力不足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想尽各种办法摆脱软弱感,并通过幻觉机制逃避它们。我们承受的压力越大,需要解除的关键功能就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在听到“赶紧逃命吧!”的呼喊时,任何人都会用尽最后一点儿力气,拼命地跳上幻觉的诺亚方舟上。
错觉是一个跟幻觉密切相关的概念。唯一的不同是前者还保持了一定的外界交往能力,但是这种交往是歪曲的,而患者对情形的判断和感受到的压力大小是一样的。接下来我们将看到一个随着欲望的不同创造性思维既产生错觉又产生幻觉的例子。
一名出生于优秀家庭的男性由于接受了糟糕的教育而一事无成,如今,他在一家不起眼的邮局当小差。他曾经错过了一切让他变得优秀的机会,这让他悔恨不已。加之受到朋友的责骂,他感到压力日益增加。他开始喝酒,借以消愁,逃避失败。一段时间后,他因为被发现谵妄抽搐而送到医院。谵妄是造成幻觉的重要原因,在酒精中毒谵妄的状态下,患者通常会看到各种小动物,比如老鼠、昆虫和蛇。此外,患者的职业也可能促进幻觉产生。
随后,他接受了那些坚决反对嗜酒的医生的诊治。他们严格执行治疗方案,不久,患者似乎完全戒除了酒瘾。出院后,他在三年内滴酒未沾。一段时间后,这名患者又到医院看病,这次他出现了新的问题。他说,他时常看到一个男人露着牙齿对他狞笑,窥视他的工作。他现在的工作是给别人打散工。有一次,他感到非常愤怒,因为这名男人居然在嘲笑他!他抓起一把土镐朝那个人扔去,想看看他是真的存在还是只是一个假象。那个人敏捷地闪开了土镐,并很快地发起反攻,把他打得鼻青脸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应该单纯按照假象的思维来解释,因为幻觉也会引起严重的肉体损伤。但我们不难对这种情况作出解释,这名患者经常产生幻觉,但这次他拿起土镐向着一个“真人”扔了过去。
虽然这名患者抑制了自己饮酒的冲动,但事实上,出院后他的病情日益加重。他丢了工作,被赶出家门,现在不得不以打散工为生——这种职业曾经被他和他的朋友所鄙视。这名患者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并没有减少!戒酒后,这名患者实际上丧失了一种重要的慰藉心灵的方式。在过去,他虽然被家里人认为一事无成,但终归能够在酒精的帮助下正常工作。对他来讲,被骂作酒鬼总比干一份卑贱的工作要光鲜。这名患者接受治疗后再次回到现实中,但他的生活并没有比以前改善多少。要是他现在拒绝我们的治疗,他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安慰心灵,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寄托自己的失败感。酒精不再有效!
这种紧张的情况会重新诱发患者的错觉。他认为情况跟以往一样,自己依然是一名酒鬼。他通过这种行为向世界宣示:“我已经在酒精中毁了自己,现在谁也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他烂醉如泥,渴望从别人的轻蔑中解脱出来,从痛苦的散工职业中解放出来,从生存或逃避的抉择中跳出来!在下一次被送到医院之前,这种幻觉会一直存在。最后,他会安慰自己说,要不是饮酒毁了一生,他肯定会事业有成。这些语言让他产生了自我价值感。相比丢失工作而言,不丧失自尊更为难得。接着,他的所有努力都朝着“要不是饮酒,我也会事业有成”的信念发展。正是这种状态让他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横亘在人生道路前方的只是难以克服的重重障碍。为了找到一个安慰自己的理由,他拼命挣扎求索,最终造成幻觉,看见一个男人在朝着自己狞笑,但谁又能保证这个“幽灵”不是他自尊心的救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