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是社会中的一员(1 / 1)

在第二章,我已经解释了为何只能通过个体的生活环境评价他们的性格,以及如何评价特定行为对世界的影响。在这里,“特定行为”包括个体对世界的计划和对环境、生活问题的看法——包括工作、友情和日常人际交往的问题。我们已经知道,婴儿早期留下的林林总总的印象将对个体造成终生的影响。我们甚至还能根据出生几个月婴儿的行为预测儿童的成长。我们不可能混淆已经出生数月婴儿的行为,因为他们的行为模式已经确立,而且这种模式随着岁数增长变得更为清晰。此后,他们的行为模式将不会发生大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心智日益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证实“儿童社会感是天生的”这一观点的最早证据体现在儿童对爱抚的渴望上,这种渴望使儿童主动亲近成人。儿童的爱通常都指向他人,而不像弗洛伊德说的那样指向自己。这种情感需求在不同儿童的身上表现不同,而且它的强度容易发生变化,可以随行为波动。对两岁以上的儿童来讲,这种不同可能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只有在儿童精神发生最严重的病态退化时,他们才会丧失已经根深蒂固的社会感。在人的一生中,这种社会感不断发生变化、被歪曲,逐渐变得清楚,被放大或扩充,直至它遇到传统意义上的家庭,以及广泛意义上的“家庭”——国家和全人类。它还可能突破这些藩篱,寄托在动物、植物、无生命物体和全宇宙上。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必须将个体看作社会的一员。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掌握了理解人类行为的强大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