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1 / 1)

所有婴儿都或多或少地依赖群体的帮助,他们面临着一个时而给予,时而索取,时而适应,时而奋斗的世界。人类本能的实现受到各种困难的阻碍,这些困难使我们感到痛苦。人类很早就意识到,有的人可能更容易满足自己的需求,更轻松地应对生活的困苦,人类必须整合自己的童年经历才能过上正常的生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人类的精神总是在不断地评估生活状况,进而在最大程度满足人类本能和遭受最小损害这两方面做出权衡。

这导致儿童夸大开门或搬重物所需的体力,或向他人发号施令并要求服从的权利,他们开始萌生成长的渴望和比他人更强大的想法,他们生活的主要目标变成了“支配周围人”。长辈们虽然认为儿童在社会的资历尚浅,但同时由于儿童是弱势群体而不得不履行抚养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可能表现出以下两种行为:其一,儿童可能模仿成人的行动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其二,儿童表现示弱行为,让成人以为自己应该义不容辞地给予帮助。我们以后将屡屡看到儿童身上表现出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精神倾向。

性格类型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有的儿童选择不断地发展自身能力,通过勇敢和果断的行动获得别人的认可;但有的儿童选择利用自身的软弱作为筹码,借此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我们只需留意儿童的态度、言语和举止就能够区分这两种人。仅当我们将每一种性格类型放到相应的生活环境中时,我们才能理解它们的真正意义。儿童的生活环境通常可以通过观察相应的行为来推测。

尽力弥补自身的软弱是儿童发展的根基,缺陷感促使我们锻炼个人才华和发展自我能力。不同儿童面临的生活困境大不相同。有时候,儿童面临着充满威胁的环境,使他们认为世界到处充满敌意。这种极端的观点归因于儿童的片面思考。如果他们的教育不能纠正这种错误,这些儿童的性格将继续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他们对世界的敌对印象将体现在每一个困难中。这在那些具有先天缺陷的儿童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跟普通人相比,他们对周围事情的态度截然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器官自卑感”,包括行动困难、个体器官缺陷或因抵抗力低下而容易感染疾病。

除了器官缺陷,其他原因也可以阻碍儿童认识世界。不合理的家庭要求(或错误的管教方式)给儿童带来的伤害不亚于肉体缺陷。正当儿童奋力适应环境的时候,他们却发现前方道路充满了重重障碍。对那些生长在垂头丧气、悲观厌世家庭的儿童更是如此,他们将很快地受到家庭错误气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