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当你感觉气愤、疲惫时,就意味着你已经对当下的生活不满了,如果你想要改变现状,就要先从改变自己开始。你的想法来源于你的内心,你的内心决定了你的态度,你的态度决定了你生活的状态。
每一个伟大思想的诞生都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与改进的过程。就像马克思思想一样,它对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作为19世纪的产物,他的传承依靠了马克思主义者的改良与进步。每件事都有它的相对性,不能因为片面的想法就对事物做出全面的定义。比如苍蝇,人在看见它的时候,通常的想法就是“好恶心”,但作为大自然的环卫工人,苍蝇起到的是清洁的作用。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的无知或偏听偏信而对某些事物产生偏见,所以需要我们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如果一味坚持不懂变通,就会令我们停滞不前。
某煤厂在一次采掘时,挖掘机上有一颗螺丝松动掉了下来,当时在场的一位老员工看到了,这种情况对于他来说好像是司空见惯的,于是就没在意,继续作业。没过多久,机器就突然停止了工作,虽然没有造成伤亡,但影响了整个煤矿的采掘进度。对于细节的不在意或者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有时会忽略很多重要的问题,甚至会酿成大错。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要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改变自己的想法,才能够与时俱进。
思想变化也能推动社会的进步,诸如清朝灭亡后兴起的“剃头”、废除“裹足”的陋习、抵制封建迷信等思想改革,虽然伴随着许多民众的不满和抵抗,但最终的结果是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不彻底摒弃愚昧的思想,就不能迎接新思潮,改变思想,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前提,没有正确的思想做基础,一切努力都会变成徒劳。
记得有一篇关于求职的文章:很多人都来一家大型公司参加面试,在面试前有一位“老员工”对他们说了一些诸如“这家公司很差、没前途、工资少、加班多、老板人品差”等对这个公司的负面评价。当时绝大多数面试者都聚在一起讨论开来,讨论一番之后有20多人还没参加面试就陆续离开,最后只有2个人留了下来。在面试时才发现那位“老员工”就是面试官,在他们进入公司的一刻面试就已经开始了。当时每个人在听到公司多么差时,第一想法大概都是抵触,但为什么还会有2个人留下来呢,因为他们做到了适时改变第一想法,不偏听、不盲从。
有一则著名的寓言:有一个国王和一个丞相非常交好,他们经常一起出去狩猎,在一次狩猎中国王被老虎咬掉了鼻子,而在国王非常生气的时候丞相却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国王一怒之下将他打入大牢。之后就变成了国王一个人去狩猎,不料被土著人抓去,要将他献祭于神灵,当他快要被处死的时候却因为少了鼻子不完美而被放了回来。回来后,国王将丞相从牢中放了出来,并问他:“你怎么知道这是最好的安排?”丞相说:“我只是知道事情发生后,只能去接受他,如果不能接受,就改变想法去接受他。”国王又问:“你是否怨恨我将你下入大牢?”丞相说:“还是那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果您没有一怒之下将我下入大牢,那么我就会和您一起被土著人抓住,当您因为少了鼻子不能献祭神灵时,我就会成为那个献祭品。”面对不能改变的现实时,只有适时改变自己的想法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正如伟大的哲学家马尔卡斯曾说的:“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生活。”
美国副总统威尔逊小时候家境贫寒,连面包都吃不到的他只能去做学徒工,但他不甘心屈服于命运,他利用每一分钟来完善提升自己,在做苦工那么辛苦劳累的日子里,仍然读了一千本书,一个人如果对知识有强烈的渴望,就永远不会被困难阻碍。后来,他在马萨诸塞州的议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反对奴隶制度的演说,通过努力又进入了国会,最终当上了副总统。成功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你不能接受糟糕的现状,你就应该尽一切可能改变现状。要知道,改变了思想,思想就会改变你,从而改变你的人生。
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源于他对生活的想法。看过一个笑话说:世间有三种笨鸟,一种是先飞的,一种是嫌累不飞的,第三种是自己不会飞、下个蛋让孩子使劲儿飞的。这个笑话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普遍思想,就是将期望寄托于孩子身上,如果不改变这种思想,那么你的孩子也会抱着跟你一样的思想寄希望于下一代,最终世世代代都飞不起来。一个人可以很穷,但思想上一定要富有。改变思想,改变对生活的态度,生活自会给你优厚的回报。
无论物质上的窘迫还是精神上的贫瘠,只要你能认识到这些不足,积极地从思想上改变,那么你的目光也会变得远大。你的目光有多远,人生的路就会有多远。改变想法,人生就会变个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