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中央政权(1 / 1)

汉武帝 胡元斌 2413 字 3个月前

削弱诸侯王势力

汉武帝继位后,大臣们推行抑制前朝、打击诸侯王的政策。经常向汉武帝汇报和揭发诸侯王的过失和劣迹,有时还叫来诸侯王的部下,迫使他们检举诸侯王的罪过。诸侯王们惶惶不可终日。

建元二年(前138 年)冬十月,代王刘登、长沙王刘发、中山王刘胜、洛川王刘明来京朝见汉武帝。汉武帝设宴加以款待。宴会上刘胜突然大声痛哭,向汉武帝哭诉了官吏侵夺欺凌诸侯王的种种事情。

刚刚继承皇位的汉武帝,既要限制诸侯王势力的膨胀,防止对帝位造成威胁,又要利用血缘关系维护统治。为了笼络宗室,汉武帝下诏增加优待诸侯王的礼遇,废除有关官吏检举诸侯王不法行为的文书,以示天子对宗室的亲属之情。

受着汉武帝这个恩惠政策的怂恿和鼓励,有些诸候王的不法活动又嚣张起来,他们交结公卿,觊觎皇位,在封国不奉汉法,**佚**,残杀无辜,构成了社会不安、摇动皇权的因素。汉武帝因此极为不满,想要逐步进行改革,目的是削弱相权,强化皇权,最终加强中央集权。

为继续削弱这些封国的权力,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于元朔二年(前127 年)颁布“推恩令”,清除分封制。

主父偃是西汉时期齐国临淄人。他早年学“长短纵横术”辩士之说,晚年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思想与学术构成比较驳杂。在故乡齐国,他广泛结交了各个学派、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人物,遗憾的是,他没有得到他们的赏识,甚至受到了当地儒生的排挤,根本就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

而当时,主父偃所处的家庭条件十分贫寒,又没有人可以依靠,为了生活就到燕、赵、中山等诸侯国游走,可结果同样遭到了那些人的冷眼相对。事实上,这些都是因为他还没能弄清楚形势:时代不同了,此时的燕、赵、中山不是当年周天子的邦国了,而是汉帝国中央集权体制下的郡国;与之相承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与春秋战国时代的王国相去甚远。

汉朝封国的诸候王都是皇帝的亲戚,他们从来都不知道忧愁,没有品尝过惧怕,他们自从来到自己的封国后就不允许自由走动,不允许调动军队,就连本属于自己的行政权力也一点点被剥夺。

他们再也不用为了富国强兵而改革变法,再也不用为了国计民生而殚精竭虑,再也不用为了攻城略地而你征我伐。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事业,当然不再需要主父偃这样的人为他们出谋划策。

主父偃终于认识到在诸侯国很难找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京师或许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直到此时,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目标。他挺起胸膛朝着帝国的首都长安进发。

在强烈的出人头地思想的驱使下,元光元年(前134 年),主父偃来到长安投奔到了大将军卫青门下。这次他总算是找对了门路,卫青很欣赏他的才干,因此,多次向汉武帝举荐他。

但是汉武帝似乎根本就看不上这位学习纵横之术的人才,这可让主父偃伤透了脑筋。眼看着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口袋越来越空,周围那些宾客给他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不过,这并没有使他灰心丧气,内心的功名欲再次点燃,主父偃决定孤注一掷。

元朔二年(前127 年)正月的一天,经过深思熟虑,他鼓起勇气将自己平生所识以及对时政的看法都挥洒在一片片竹简上,直接送进了中宫。有史书记载,他“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庆幸的是,汉武帝亲自阅览了他的奏疏,其中的某些观点打动了汉武帝。汉武帝下令:“朝奏,暮召入见。”

同时被召见的还有另外两个上书的人,这两个人也是反对对匈奴作战的,汉武帝见到这三个人以后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这句话说明汉武帝对这几个人非常器重,当然,同时被召见的三个人中最受器重的还要属主父偃。

主父偃跪叩后,汉武帝说:“你的‘推恩令’朕看了,说得很好,现在你对众臣说说。”

“遵旨。”主父偃施礼后说道,“启禀圣上,微臣以为,现在,不少诸侯王拥有地方千里,连城数十。他们骄奢**逸,违抗命令,一个个像独立王国一样,对朝廷实际已形成对峙,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只恐怕难以收拾。然而如要限制他们,又势必招致反叛……”

说着,主父偃抬头看了看汉武帝,汉武帝抬了抬手,示意他继续说下去。于是,他又说道:“古时候,诸侯土地不过百里,天子容易控制,而现在,他们的势力已愈来愈大,如果皇上要削藩,他们就会联合反叛,吴楚七国之乱就是教训。所以……所以,要制服他们就必须有万全之计,不过……不过……”主父偃犹豫了一下。

宰相公孙弘说道:“主父偃,你怎么吞吞吐吐的,莫非怕遭到同晁错一样的命运?其实当今天子英明圣贤,你大可不必有什么顾虑。”

这时,汉武帝明白了主父偃的意思,于是说:“要是有什么不便那就到御书房谈吧!”

于是,主父偃跟汉武帝来到了御书房详谈“推恩令”。这时,主父偃便奏道:“启禀陛下,微臣以为要削减诸侯王的势力,就必须下令把诸候王的土地分封给他们的支庶子弟,组成侯国。诸侯王的王妃很多,庶子不少,这样一个王国便可分为若干侯国,再把侯国隶属于郡,地位只相当于一个县。如此,王国便可缩小,而朝廷所辖的土地却可扩大,天子的势力也就增强了。”

“说得好,继续说下去。”汉武帝两眼发着光。

“这样,众多的小侯国主们就会万分感激陛下,而诸侯王们也没有反对您的理由。”

汉武帝听着主父偃的话,情不自禁地拍手称赞:“你说得太好了。

如此一石三鸟,朕何乐而不为呢?”然后又问同时被召见的徐乐、严助,说:“徐乐、严助,你们对于主父偃的‘推恩令’有什么看法呢?”

徐乐禀道:“圣上,主父偃的推恩令确实是强干弱枝的绝招,微臣也以为可行。”

严助也在一旁应声说道:“这和贾谊提出的‘众逮诸侯而少其力’是一样的,确实可行。”

主父偃又说:“圣上,微臣还建议修建京都附近的茂陵,把各地豪强迁来,如此,便可内实京师,外灭奸猾。”

“这真是个妙计啊!把天下豪强都集中到一起,这样好对他们加以限制,免得他们在当地横行。这个办法好,朕也采纳。”汉武帝说道。

汉武帝兴奋地看着眼前这几个年轻的才子,激动地说:“你们的主张真是太完美了,朕与你们相识恨晚啊!”

主父偃从此尝到了上奏章的甜头,每隔几天就会向汉武帝上奏,而且每次奏章一上来就切中汉武帝的心思,一年之中竟然被汉武帝破例提拔了四次。所以,主父偃迅速地飞黄腾达了,成为汉武帝身边的重要谋臣。

元朔二年(前127 年)正月,梁王刘襄、城阳王刘延共同上书,上奏请愿将部分属邑分与其弟。汉武帝马上批准,并下诏说:“诸侯王中有人想推广自己所享受的恩惠,分封领地给众子弟者,可一一奏报,朕将亲自给他们确定封邑的名号。”

于是,各诸侯王纷纷报呈,请求推恩。按照推恩制度,他们的子弟必须由皇帝用“推恩”的名义受封,封土是从诸侯王的领地中分割出去的,而并非朝廷直接掌握的县邑。如此推恩,推到后来,封地自然越分越小,诸侯的势力自然日益削弱,再也不足以与朝廷抗衡,而只有心甘情愿地接受朝廷的控制和支配,才能生存下去。

从元朔二年(前127 年)至征和二年(前91 年),汉武帝共“推恩”

分封王侯178 人。有的诸侯王国最多分封为33 个侯国,一般的分封为十多个侯国。

“推恩令”是汉武帝29 岁时采取的政治措施。这项措施对加强中央集权起了重大作用,可是汉武帝并没有掉以轻心,因为从“推恩令”开始推行,到诸侯王最后自行消失,要经过几代人时间。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的汉武帝,是等不及的,他要在自己这一代就看到成绩。因此,他念念不忘早点解决诸侯王国的问题。而对于公然反抗“推恩令”、图谋不轨的诸侯王,汉武帝早已准备好了武力重拳,待机而发,一击置之于死地。

淮南王刘安对于“推恩令”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他正在加紧阴谋叛乱。刘安与刘赐是亲兄弟,他们的父亲刘长是汉高祖刘邦的幼子,封淮南王,比汉武帝还长一辈。刘安有两个儿子,长子刘迁,庶长子刘不害。

刘迁是法定的王国继承人,而刘不害与儿子刘建却得不到尺寸之封地,心中十分不满。刘安不推恩自然有保存实力的打算。早在七国之乱时,刘安就想要发兵响应,只是由于操作失误才侥幸没能卷入。汉景帝去世之后,他以汉武帝长辈自居,以好读诗、善鼓琴、礼贤下士来收拢人心,求取名声,广致四方豪杰宾客几千人,并积极著书立说,编成《淮南鸿烈》一书,大谈道家神仙、修身养性之术,这与尊儒的汉武帝大有唱“对台戏”之嫌。

起初,对于这位博学善文的堂叔,汉武帝非常谨慎。朝见宴会,恩礼有加;凡发往淮南的诏令赐书,多由司马相如过目审读后再发,以免出纰漏。刘安一直有夺位之心,加之宾客妄言吹捧,便暗地修治战具,联络四方,并派女儿刘陵入长安,争取汉宫内应,日夜与其谋士加紧策划、布置。

刘安的同胞兄弟衡山王刘赐与刘安串通,企图借支持刘安夺取皇位来为自己谋求江淮一带的分裂割据。他们甚至都刻制了登基用的天子玉玺和文武百官的印绶。但这次叛乱还来不及发动就被人向汉武帝告发了,而告发人正是因刘安拒绝推恩而怀恨在心的孙子刘建。

元狩元年(前122 年),淮南、衡山二王谋反活动彻底暴露,汉武帝问其事于群臣,大臣们一致认为谋反者应该伏法。结果,二王畏罪自杀,二国被除,封土改郡,收归朝廷。当时卷入叛乱阴谋的株连人达数万。

第二年,江都王刘建也被卷入,同样遭到灭顶之灾。经历过这一场空前株连大狱,诸侯有谋逆迹象的全部被肃清了。在审查淮南、衡山二王谋反案之后,汉武帝颁布了“阿党”“左官”“附益”之法,用以限制和打击王国势力。

在“左官”三法的限制下,诸侯王国的经济势力越来越弱了,人才资源趋向枯竭,诸侯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彻底解除了。对于众多侯国在汉朝境内的星罗棋布,汉王朝也没有等闲视之,采取了进一步削弱的措施。

元鼎五年(前112 年),南越发生叛乱。卜式门上书汉武帝,愿父子从军,效死疆场,全国几百列侯却无一人要求从军。汉武帝下诏表扬,号召天下向他学习——这里面已经含着相当的不满之意。同年九月,汉武帝在进行年度祭祀时,又抓住“酎金事件”,把业已无权的诸侯王狠狠整了一下。

按照汉朝制度,皇帝每年八月要到宗庙主持大祭,叫作“饮酎”。

“酎”是一种在正月开始酿造、到八月饮用的醇酒。饮酎时,所有参加祭祀的诸侯王都要奉献助祭的黄金,称为“酎金”。

酎金要有一定的分量和成色,数量以百姓人口数计算,每千口奉金4 两,人口越多,酎金量越大。这对诸侯王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诸候王们想,这笔财产最后总是落到国库中去,分不出是谁献的,因此就来个偷工减料,以少充多,以次充好。这种偷工减料,以前也曾经发生过,只是没有当作大事来抓,所以就混过去了。

元鼎五年(前112 年)的祭祀中,诸侯王又如法炮制。想不到早有准备的汉武帝已在等着他们,立即抓住作为口实。在汉以“孝治天下”

的时代,对祖宗祭祀不诚,是最大的不孝。

汉武帝叫少府官吏测定每个王侯酎金的成色和应奉献的分重,这下原形毕露,王侯们大惊失色。汉武帝抓住真凭实据,很快在九月里宣布:夺去“献黄金酎祭宗庙不如法”的106 位王侯的爵位,收其封国归于汉郡。另外,列候因犯罪或无嗣而除国的也很多。建元二年(前139年),济川王刘明以杀太傅、中傅罪被废除,除其封国。

元朔二年(前127 年),燕王刘定国有罪自杀,除其国。元狩元年(前122 年),淮南王刘安谋反,除其国,以其地为九江郡。同年,衡山王刘赐反,除其国,以其地为衡山郡。元狩二年(前121 年),江都王刘建自杀,除其国,以其地为广陵郡。

元鼎三年(前114 年),常山王刘勃有罪,除其国。元鼎五年,济北王刘宽有罪自杀,除其国,以其地为北安县,属泰山郡。

此外,因无嗣而除国的,有清河王刘乘、山阳王刘定、胶西王刘端等。侯国越来越少,到汉武帝太初(前104―前101 年)年间,刘邦当年封一百余名列侯已寥寥无几。这样一来,延续近一个世纪的诸侯王问题,到汉武帝时期终于得到了彻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