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恨离世的大作家(1 / 1)

曹雪芹 王金锋 2207 字 3个月前

对处在贫病中的曹雪芹来说,爱子离世等于夺去了他自己的生命。他悲痛万分,竟数日不吃不喝不眠。他变得更加衰弱了,但还是硬撑着,天天都要到爱子的小坟头去低头流泪,绕着坟墓徘徊。

敦诚、敦敏兄弟俩也好,张宜泉也罢,一个个都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中,暂时都没心思再去顾及远在香山脚下的曹雪芹了。

鄂比时常去曹家劝解,可是不见效果。曹雪芹酒喝得更厉害了,那是喝苦酒,喝闷酒。只是在稍稍酒醒的时候,他要纸要墨,含泪赶写他的书稿。

挨到了这一年的年末,终于有一天,曹雪芹也病倒了。鄂比一边劝慰他,一边帮他整理书稿,劝他来日方长,还是养好身体要紧。曹雪芹眼里满含着泪花,嘴角却流露出淡淡的笑,平静地对鄂比说:

该写的写了,该骂的骂了,这个世界,我再也无可留恋的了……

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的除夕,富人家正是爆竹声声,笑语欢腾的时刻,一代文豪曹雪芹,却在贫病交加、极其凄凉悲惨的情境下“泪尽而逝”!这一年他还不到四十九岁。在鄂比这些邻里朋友的帮助下,芳卿强忍悲痛料理丈夫的后事。

出殡那天,按习俗要撒一些纸钱。一位来帮忙的老妇人,见曹雪芹家没有别的纸可用,就从曹家柜底下找出一些写了字的纸,剪了剪,权当做纸钱烧了一些,一路上又撒一些。及至鄂比和芳卿回来后发现,书稿已经所剩无几了。

可怜曹雪芹在最后岁月里辛苦经营续写的《石头记》后三十回文稿,就这么散佚了。也有人说,经鄂比赶紧回头去捡拾,大部分又找了回来。不过,这都是一些传说而已。《红楼梦》后几十回之所以未能传世,恐怕主要还是政治方面的原因。

正月初二,敦诚家的门人来禀报主人,说有一老者求见,是曹先生家里打发来的。敦诚心中甚喜,心想曹雪芹总是礼数周到,还想着大老远地来拜年,遂命快请进来。

进来一位农村打扮的老者,见面先行下礼去,口说叩头,新春大吉大利!敦诚连忙搀起,作揖谢道:“老人家您辛苦了,大远地进城来。”话未说完,只见老者从怀中掏出一个素白的信封。

敦诚吓了一跳,先不接信,忙问:“怎么是白的?”

老者忍不住,泪滴于手:“曹二爷没了。”

敦诚脸瞬时变了颜色,接信的手在颤动着。

“怎么人就不行了?哪天的事?可留下什么话?”一连串急切地问。

“二爷是年三十儿夜里没的。他家里昨天就让我送信来,我说大年初一,谁没个忌讳,就推到今儿才来。”

“临危有什么说的吗?”

“听说是来不及说什么就不行了。只听说他说过,书给毁了,还没弄齐,死也闭不上眼哪!”

“家里呢?”

“家里,什么也没有,真叫可怜!病重时,也没钱买副药调治调治……”

曹雪芹的离世,使敦敏、敦诚兄弟无比悲痛,他们深悔自己对老友病未能在其侧,殁未能临其穴,更没有尽到延医抢救的责任。两人准备了些东西,择日到曹家吊唁,抚慰曹雪芹的遗孀芳卿。

在西山的一个隐僻处有一小片平地,远远望去可以辨出那是一座小坟头,还是崭新的,上面插着一枝白纸的铭旌幡,在寒风中飘动着。

“这就是一代奇才曹雪芹的归宿吗?上次见面还欢活的人哪……”

敦敏、敦诚兄弟赶到此地,一见这景象,忍不住放声痛哭。

敦诚回来所作的两首七律《挽曹雪芹》,留给了后世。凭吊生悲,招魂何处,写出了一个真朋友痛失知交的悲怀,同时作为曹雪芹抱恨而终的见证。其一云:

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回肠故垅孤儿泣,泪迸荒天寡妇声。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

其二云:

开箧犹存冰雪文,故交零落散如云。

三年下第曾怜我,一病无医竟负君。

邺下才人应有恨,山阳残笛不堪闻。

他时瘦马西州路,宿草寒烟对落曛。

曹雪芹生前过从甚密的另一友人张宜泉,在得知曹雪芹死讯后,几天都吃不下饭去。他写有《伤芹溪居士》一首,寄托沉痛的哀思。诗前还写了这样一段小序:其人素性放达,好饮,又善诗画,年未五旬而卒。

曹雪芹突然悬崖撒手,承受最大打击的还是他的爱妻芳卿。曹雪芹有一口气儿活着,二人总还能相依为命,这一去,可让一个结婚未久即沦为寡妇的孤弱女子怎么度日?据说,芳卿痛定思痛,曾用血和泪写下了这样一首《悼亡诗》:不怨糟糠怨杜康,乱诼玄羊重克伤。

睹物思情理陈箧,停君待殓医嫁裳。

织锦意深睥苏女,续书才浅愧班娘。

谁识戏语终成谶,窀穸何处葬刘郎!

曹雪芹,一个旷世奇才,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就这样默默地去了。人们真正认识他是一个时代的巨人,认识他的《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辉煌的杰作,都是在他去世以后的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遗著《红楼梦》伟大的思想和卓绝的文学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所推崇。尽管封建统治阶级及其卫道士百般诋毁、焚禁,人们依然争相阅读《红楼梦》。这部书犹如春风吹绿大地一般,广为传播。

三百多年来,《红楼梦》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争自由、争解放、争婚姻自主的武器库,反封建的教科书。一本小说,能有这么大的思想影响和社会作用,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红楼梦》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更是前无古人,今无来者。

一部小说,写到了几百个有名有姓各具个性的人物,每一个个性那么鲜明,形象那么生动,仿佛要从纸上呼之欲出:宝玉挨打,黛玉葬花,宝钗扑蝶,晴雯补裘,还有那精明、虚伪而又狠毒的王熙凤,贫穷、善良而又有点儿世故的刘姥姥,一个个都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一个个都是光彩照人、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典型。

遭遇篡改的《红楼梦》

敦诚有一位幼叔,名叫额尔赫宜,由他把《石头记》的一部抄本借给了永忠。永忠读了之后,感动得不由自主,写下了三首诗哭吊曹雪芹。

他说:“可恨同时不相识,几回掩卷哭曹侯!”表示了极大的钦慕与憾恨。这已经是曹雪芹殁后五年之事。

富察氏家的明字辈有一个叫明义的,一生在御马圈当差。

他读了《石头记》抄本,写诗二十首,末后两首尤为重要。

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

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也枉然。

馔玉炊金未几春,王孙瘦损骨嶙峋。

青娥红粉归何处,惭愧当年石报伦!

可知明义所见抄本是曹雪芹原著,与现今流传的一百二十回程高本不同。全书的一条主线是大观园中众女儿由聚而散,荣国府之家亡人散,是政治关系的惨局。

到了乾隆四十几年上,新封睿亲王淳颖得读《石头记》,也感叹作诗,说曹雪芹的书是“英雄血泪几难收”。

淳颖本是豫亲王多铎的后裔,顺治时老睿亲王多尔衮得了罪,削了爵,直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 年)才得以恢复了王爵,让淳颖过继承袭爵位。

我们由此可以看到一个极有意味的历史现象:清代的皇家贵胄,对本来是他们的卑贱的奴仆身份的曹雪芹,佩服得五体投地;对着他的书,为他流泪抱恨作诗抒感,思欲一识。并且开始认识到,这不是一位一般的文家才士,而是一位英雄人物!

曹雪芹的意义与价值,并不是清朝帝制被推翻以后,由近代“新人物们的吹捧而抬高的”。上面所叙的那些人是有福气的,他们还能看到曹雪芹的原著真相。自那以后情况就不同了,亿万读者所能看到的是一部真伪杂糅的拼配补续之本。

在此以前,《石头记》只有抄本,价钱很贵,而且犯忌讳,不敢公然流传,有办法得到的人也只能避人偷看。

有一位宗室,与乾隆皇帝是堂兄弟,名叫弘帮,是位著名的画家,也能诗文。他就明白表示:闻《红楼梦》之名久矣,终不欲观,恐其中有碍语。

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此名著的认识非常复杂,是有原因的。

奇怪的是,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 年),忽然出现了一部木活字排印的“全本”,长达一百二十回,号称是曹雪芹原著散失之后,幸而复得其后半四十回残稿的全本。

这个本子不但公开传布,而且卷头公然声称是名公巨卿的鉴赏之书!此本一出,立时风靡天下,从读书的知识分子至学者名流,几乎人人案头有此一书。

这个转变极为惊人。究竟是什么力量能造出这样一个斗转乾坤的局面呢?原来这背后有一段重大的秘密经过。

乾隆皇帝在时最伟大的文化贡献是下令收集全国的书籍,编纂一部规模浩大、包罗万象的《四库全书》。

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皇帝出于政治顾虑,害怕世人还能看到金代到明代的满汉两族之间的历史矛盾,引起分裂情绪,因而将很多有“碍语”之处暗暗地删、改、抽换若干部分,最不容许留存的则全部焚毁,宫内武英殿设有专门焚书的大炉。

这个主意是一个名叫和珅的宠臣提醒和建议的。和珅后来担任了内阁大学士,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编纂。他权势极大,但品行不端,贪赃枉法。但是他生得清秀,又善于揣测圣意,还有一定的学识,非常受皇帝喜欢。他就是那个名公巨卿,是指挥制造全本《红楼梦》的总策划。

据宋翔凤传述,《红楼梦》是经和珅呈上,并且获得皇帝同意刊印的。这是指什么而言呢?是说最后和珅将删改、拼配的真伪杂糅的假全本呈与皇帝,得到了首肯,认为可以过得去了,命用皇家武英殿修书处活字版的办法印制了,公开流传!

这是一个十分阴险的不动声色、偷梁换柱的歹毒手段,用以消灭曹雪芹的真原本。这件事,乾隆时代不少人知道,但不敢明白记载,仅仅隐约其词地暗示于题记之间,以便后世人还可以考察知悉事情的真相。

这个毒计并不是曹雪芹殁后开始的。壬午年(1762 年)九月的索书甚迫,已然与此有关。曹雪芹、脂砚斋已在设法,考虑如何对付这个严重的局面。

曹雪芹病重以至下世,虽然爱子夭亡也是一个伤害健康的原因,但更悲愤的还是坏人要毁坏他一生的心血。

脂砚斋终于没有办法保护全稿,只勉强将友人处分借的书稿凑齐了,可是已有狱神庙五、六稿为借阅者迷失了!零残的细节,更不计其数。她一力苦撑,做了一些力之所及的补缀工作,勉强弄出了一个八十回的本子,以求问世。曹雪芹临终的死不瞑目,正是这位奇才的深仇大恨。

敦诚挽诗的“邺下才人应有恨”“目岂瞑”,也正是指此而言。

曹雪芹殁后十来年,乾隆三十九年(1774 年)的八月,脂砚斋在她自己收藏的一个抄本上的开头处批道: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也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

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也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这就是脂砚斋下世之前最后写的一段沉痛的批语,即可作为绝命词来看了。

她表明曹雪芹泪尽而亡,抱恨的就是书未成。而所谓书未成,并非是说书未作完,而是不敢直言全稿已遭破坏不全,只能说未成。也不敢说希望真本能永存天地之间,不容阴谋破坏,而只能说“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这是多么令人悲愤的深冤至苦啊!

这一对苦命知己,为这部书苦斗了一生,最后留下了这几行痛心无比、抱恨无穷的泪墨。

曹雪芹的一生,并不是一本传记所能表达的。如果要为他镌刻碑文,最好的文词应该就是脂砚斋的泪笔写下的这一段可歌可泣的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