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读完《白鹿原》于我终究还是破例的事情,十余年来我一直强迫自己不涉足大篇幅的文学作品,怕消磨时间,怕影响生活和工作,其实更重要的原因可能还是觉得没有一部重量级的作品值得如此,与其这样,还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阅读四大名著或者其它古籍中去。《白鹿原》的素材来自于关中平原,作为秦人我读它还是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陈忠实的叙述就如同隔壁老大爷在讲故事,是很熟悉的生活场景。
相信秦地以外的读者读它还是稍微费劲的,小说的语言风格是地道的关中方言,其间夹杂很多的乡俗俚语,要理解起来就有些吃力,因而常常就有作者不经意的语言释意。但这种方言式的表述,更能体现一种生活的原生态,增加作品的质朴感,生命力;加之关中方言特有的霸气和豪气,以及小说沉厚深邃的素材,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和凝聚力就无限地增强了。
农耕生活终究要和时代相背远去,《白鹿原》所记录的生活场景作为农耕生活的一个剪影,很经典地留下了自己的影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一代一代地发展变化,《白鹿原》要承受的时间和读者的接受力的考验也许会进一步增强。素材于一部作品终究还是相当重要。《红楼梦》所写的生活,是社会的一个群体在物质达到极大满足,精神生活又极大丰富的生存写照,要达到那样一种生活标准和生活质量,虽然时代已过去一二百年,但仍然是相当吃力的,吃力的难点似乎不在物质的层面,而在文化的修养层面。《红楼梦》可以不朽,相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似乎在为一代一代的读者介绍种种的高层次的生活体验,那种人类的精致的生活。任何时代的读者都容易接受这种素材之下的生活。
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在有些事件的安排上,没有必要的铺陈,先期没有必要的伏笔,在一个章节中很集中很紧凑地叙述完毕,让人开始有来之突兀的感觉,最后有去之乏味的遗憾,略显美中不足。
读完《白鹿原》,和原来预想的效果是有冲突的,有很多的评论界非评论界人士,或者读者,提到这书的口气,是十分神秘而凝重的,有这样的因素,但这绝不是读完之后感受的全部。尽管如此,相信它仍然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大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