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止庵(1 / 1)

与书为徒 理洵 471 字 1个月前

止庵的文字读起来有些“涩”,不顺溜,明显地有着知堂的味道,但知堂还是“涩”不过他。他编辑过知堂的文集,写下了那么多有关知堂的文字,知堂不“化”他一回,当然是咄咄怪事。但我早前说过,现在有知堂文字味道的写字人,就钟叔河与止庵两人,前者得其神者多,后者得其形者多。知堂文字的“形”与“神”都是很好的,一般人能“得”一点就很不错了,他们竟然“得”了许多。止庵的文字是偏于理性的,正如他所说,他不喜欢抒情,因而几乎看不到他抒情的文字;理性的抒情需要扎实的学问功底,老庄帮了他的大忙,《论语》正补了他儒学的不足,加之他长期浸**于“五四”时期优质的文字之中,又能潜下心来弄他的学问,他不成功都不行了。他的文字的“涩”还在于,句子结构的“折”,看着话要说完了,他还要后缀一回,有些故意的,人为的,甚至是做作的阐释,以显示他富有的才气和驾御文字游刃有余的能力,往往就少了自然的力,早期的文字较为明显,后来的文字就少多了这种现象。读他的文字往往吃力,需要把心放在上面,心思跑了,一定一句话都看不下去,要在他的文字上玩玩一目十行的把戏,定是一无所获。他是有思想的人,只有读者与作者的思想蹦出火花,才能理解出他的不凡。他的文字表象出来的神气,有着传统的民国时文人的气质,没有深厚的国学基础的根底,想和他一样,想也不能想的。他所做的事,编辑与写作,明显地有着传承中华文脉的努力,成就让他变的显赫,有着浮华的冲动的时代,他这样的人终究少有。

前几天在汉唐找他的新版《如面谈》,顺带还购回了他新出版的书信集子《远书》,回来以后,才发现家里购置他的集子太多,却大部分并没有看,于我,这是极其少有的现象。觉着它的好,一直想用心去读,但并没有读过几本,是自己心气浮躁,耽误了时光。《六丑笔记》、《画廊故事》、《插花地册子》、《向隅编》,还有他编辑的《废名文集》、《周作人晚期散文选》等,竟有那么厚厚的一叠,看着看着,就触动自己歉疚的魂灵了。我虽不老,但终究有着“老来增年是减年”的担心,辜负了时光,辜负了机缘,总是人生的大憾事。静静地看着发白的荧光,却觉得累了,把那止庵的一叠,抱起来放在床头,也许今晚并不会动它,或者也不会翻动它其中的一本,或许一本中的一页,但我知道,我今晚一定会安心地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