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创立新军(1 / 1)

民国总统档案 杨雪舞 2465 字 1个月前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廷的军队,在海上陆地都败于日本,袁世凯在台湾呆不下去,只好随军撤退天津。

泱泱大清帝国,为何竟然被弹丸之地的小日本打得一败涂地?是我们的军队少吗?不是,我们单是从辽东就开去六万陆军,大清的军队比日本的多出很多,装备上也不比它弱,可为什么还败得这么惨呢?

一场发生在1894年与1895年间跨年的,丢尽了大清朝颜面的战争,在将本已日薄西山的大清王朝击得狼狈不堪的同时,也引发了大清朝官员们的反思。

我们之所以战败,关键的关键,就是我们军队的训练不行!

找到了这样的原因之后,朝廷内外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改革浪潮,要求训练新式军队的呼声,响彻清朝天空。

从朝鲜回国的袁世凯,这年正好36岁,身强体壮,思想成熟,他开始精心设计自己的前途。

中国被日本击败,自然也失去了在朝鲜的所有权力,袁世凯现在虽然不能做朝鲜的监国大臣、坐镇朝鲜,可他三品道员的头衔还在,有一个温处道的实职等着他去上任。他可以去管着浙江的温州、处州两个府十几个县,与现在的一个地区专员差不多。只要到任上去,就可以大把捞银子,绝对比当一个京官要捞得多。

可袁世凯就是不去,因为这时的他主意已定:一定要想方设法,争取让朝庭派去练兵。

为什么放着能捞大把银子的官不做,偏要去找一个练兵的苦差事呢?这,正是袁世凯的高明之处。自古就有苦尽甘来之说,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为得人上人。

练兵,当然苦,可这意味着去掌握兵权,而掌握了兵权,又意味着掌握了政权。李鸿章不是凭着他的淮军才权倾朝野的吗?刚刚36岁的袁世凯,早已把这一点看得死死的。

于是,他就是不去走马上任那个温处道,而是赖在督办军处处打杂。因为没有这里的实职,只能听人吆来喝去,跑跑颠颠地做一些跑腿的事情。每日里不但辛苦劳累、窝囊受气,而且又挣不到什么钱。可是,这里是督办军务处啊!只有在这里,才能接触到上层,才方便争取去练兵。

此时的袁世凯,早已深谙清朝官场积习。他知道,要谋到这么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差事,得占有两方面的先机,一是得有得力人举荐,二是得证明自己有能力胜任。

关于这一点,袁世凯有些为难了。一直以来,李鸿章都是提携他的恩人,是他的靠山,可甲午战败以后,李鸿章成为替罪羊,他签订《马关条约》,舆论一直都在谴责他。这昔日的靠山非但再无法依靠,而且还成了冰山,甚至要融化靠近他的人。眼看李鸿章将要失势,袁世凯当机立断,决定舍弃当年一手把他提拔起来的恩师李鸿章,立即改换门庭。挥金如土地去与翁同龢、李鸿藻联络,甚至提供一些于李鸿章不利的证据。

李鸿藻当时是军机大臣,和翁同龢都是受光绪皇帝依重的大臣。袁世凯的叔祖父袁甲三,过去与曾国藩、李鸿章他们都是一起靠镇压太平军、捻军起家的。袁世凯利用这些老关系、老人脉,再通过四处活动、请客送礼,重金贿赂、拜师请托,就和李鸿藻这边扯上了关系。

袁世凯的这一举动,被许多人指责为过河拆桥、忘恩负义。关于这一点,袁世凯自己心里也很明白。可是,这么波谲云诡的晚清政局,不找棵能依靠的大树,别说谋求什么仕途上的发展,就是生存下去也很难。这是袁世凯的苦衷。为此,他只能委屈一下恩师李鸿章。

第一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要解决第二个问题,证明自己确实是当今大清朝练兵大臣的不二人选。

袁世凯是个推销自己的天才,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他很快让李鸿藻明白,他袁世凯这个将门之子,不但对大清王朝忠心耿耿,而且特有才,军事、外交全懂,绝对是个了不起的人才。

李鸿藻完全相信了袁世凯的宣传,向军机处就推荐他。因为李鸿藻和荣禄的关系很好,而荣禄又是西太后依重的人,由于李鸿藻的推荐,荣禄对袁世凯也很看重。

袁世凯有了当朝两大高官的鼎力推荐,其余如刘坤一、张之洞等朝廷重臣自然也就顺水推舟,大家都来力挺袁世凯。

练兵之事,眼看告成。袁世凯心中虽然窃喜,却丝毫也不敢懈怠,立马抓紧时间拟定了一个练兵的方案,就怎么练兵,怎么请德国的教练来练等等方面,做了个严谨的计划,上书光绪皇帝及清政府的高官。

尔后,一面组织力量将国外的兵制典章、军事著作翻译成了中文,自己潜心研究,加紧学习近代军事知识;一面坚持不断上书,陈述自己改革军事的设想,将自己的军事思想源源不断地呈现给王公大臣,开阔他们的视野,引起他们的共鸣。

袁世凯的努力没有白费,1895年12月8日,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半年之后,袁世凯在督办军务处任职后,从北京来到了天津小站,肩负起当时朝野内外一致呼吁的重要任务——督练新式陆军。

操练新军,是甲午战争后中国最时尚的职业,自此,袁世凯的人生翻开走向辉煌的第二页。致使天津那个很不起眼的小站,也由此名声鹤起。据说近代欧洲列强,包括德国、英国、法国等等这些国家,在他们印刷的中国地图上,都会标注一个叫做小站的镇子。这个唯一被标注的中国小镇,就职是袁世凯督练新式陆军的地方。

这是个方圆仅仅52平方公里的地方,袁世凯却在这里捞到了他可以赚回一个国家的本钱。在袁世凯以后的人生中,他都是依靠这支小站练出来的军队,走向北洋军的统帅,走向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

当时袁世凯在小站所创建的武备学堂,是传授西方重要文化知识的场所,就从这练兵小站,除了他袁世凯这位大总统之外,还走出了四位总统、九位总理、三十位督军,这不能不让人佩服袁世凯在选人和训练人上的高超和独特的能力。

在当时的中国,“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话是很流行的。家境稍微过得去的,都不愿出来当兵。这结果,愿意当兵的便只能是些没饭吃的懒汉、地痞,或者是流民。他们乐意当兵,只想混口饭吃。这样一来,兵的素质很差,练兵当然也就无从说起。大清国的兵,都缺乏严格的军事训练,在军容严整的欧洲军队面前,就不堪一击了。

袁世凯虽然没种过庄稼,却深知好种出好苗这个道理。在兵源这个问题上,他很动了一番脑筋。他选兵,只从贫苦农民子弟中挑,富家子弟、有恶习的、抽大烟的、那些想到军队来混饭挣钱的一律都不要。他要求挑选的兵得有一定身高和体力,能负一定的重量,要体格健壮,能举着石锁能走一定的路程。要求非常严格,待遇当然也很好。袁世凯想方设法,使小站的新兵比八旗、淮军的都要高。

这么一来,不到半个月时间,袁世凯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精挑细选到素质很高的步兵2000人,总兵力达到7000人左右。袁世凯给他的这支部队换了个名,不再叫定军,改名叫新建陆军。

这是中国第一支新式陆军,完全仿效德国的军队建制,是近代化的陆军体制,分为马、步、炮、工兵、辎重这么五科,编制很规范,有镇、协、标、营、队、排、棚,是一个很规范的单位。

为训练新兵成立了督练处,袁世凯亲自担任督练官。事无巨细,身先士卒,将全部心血倾注到练兵当中。

为了实用而又便于作战,袁世凯通过反复琢磨,舍弃一些旧的制度,用标准军礼替代磕头,用口令替代击鼓鸣锣,军装也彻底革新,由原来的袍子马褂,改造成有靴子、绑腿、裤子是肥大、上衣短,裤脚装在靴子里的新军装。

关于练兵的秘诀,袁世凯曾跟张之洞谈过这样的话:练兵的事情,看起来似乎很复杂,其实很简单,主要就是练成绝对服从命令。我们一手拿着官和钱,一手拿着刀,服从就有官有钱,不服从就吃刀。

正是带着左手官,右手刀的这种理念,袁世凯正式接手定武军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人。除了在兵源上找到素质高的士兵,袁世凯更是不惜重金聘请了十几位德国教习,又亲自从天津武备学堂中挑选出百余名学生任各级军官。

有了从士兵、军官到教习这样清一色能干的人,军事技能训练就好办了。袁世凯规定,全军统一使用新式步枪、马枪和快炮,其中大都是德制的标准化枪械。训练基本技能时,对于射击、射击的要领,都有非常严格很规范的要求。不但讲该怎么做,还讲其中的原理,什么三点成一线、什么弹道啊,理论的东西都要讲。特别是炮兵,什么一炮手,二炮手,装填手,使用瞄准的,还有这个发令的,一个一个讲的很细致。

袁世凯小站训练出来的兵,军事技能都要过关,政治觉悟更要过关。袁世凯在官场摸爬滚打了这么些年,在政治上有一套强硬的手腕。

通过小站练兵,袁世凯把军队训练成一支绝对服从他的军队。每日开饭前,便有当值的起来问:“谁给的饭吃?”

“袁宫保(袁世凯)!”士兵们齐声回答后,然后再吃饭。

每月到该给官兵发响的时候,袁世凯便让人抬了银元,自己亲自去点名,点一个他亲自把响银发到一个手上,直到发完为止。

这一方面让人知道银响是他袁世凯给的,另方面也杜绝了旧军阀中当官的层层克扣军响这一恶习。

对于军纪,袁世凯也是非常看重的,因此在这方面特别严格。有违纪的官兵,视情节轻重,新建陆军分别都要给以罚薪、记过、降职、军棍、砍头示众处罚。这样一来,旧军阀中的许多毛病,都给革除了。

在新建陆军中,袁世凯决不允许**妇女、偷盗、强买强卖,等等这些违背营规的事情。

虽然有严格的军令,但仍有人会触犯军规。袁世凯在执行军规中,不但惩罚犯规的士兵,还要惩罚士兵所在标、队的长官,而且比士兵处分的更重。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属下的惩罚,袁世凯是非常有手段的,通常是打一巴掌再给一块糖吃。他对官兵总的来说是很宽容的,主要是通过惩罚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在笼络人心方面,袁世凯做的可谓登峰造极。

譬如袁世凯对他的属下“北洋三杰”之一段祺端。

袁世凯前往天津小站督练新军,全体军官前来迎接,段祺端却因回家结婚没来。袁世凯知道后非但没有责怪,还带着微笑对唐绍仪说:“好,结婚是好事,值得恭喜!告诉芝泉(段祺端),婚姻大事耽误不得,小站的事情延迟几日无妨。”

完了之后,还让唐绍仪替他转送一张银票给段祺端,作为贺礼。

段祺端回家结婚时并不知道袁世凯要来,在赶往小站的路上听说了这事,心时诚慌诚恐,担心袁世凯怪罪他,谁知一到小站,竟看到袁世凯亲率一批将官前来迎接他,接着又收到唐绍仪转给他的银票和袁世凯当时说的话,顿时感动地泪水都流出来了。

为了感谢袁世凯及诸位同僚,段祺端宴请大家。席间,袁世凯不断地对他嘘寒问暖,还大咧咧地吩咐好酒好菜都上来。段祺端虽然受宠若惊,心里还是在叫苦,他怕这一桌酒宴会吃尽自己半年的薪水。宴罢结帐时他惴惴不安地问老板:“多少钱?”

老板却摇摇头说:“你们袁大人都已经付了。”

段祺端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心里对袁世凯充满感激。在以后的日子里,对袁世凯一直忠心耿耿。

再譬如,袁世凯对他的亲信慕僚阮忠枢。

出身淮军将领家庭的阮忠枢,是由李鸿章推荐入新建陆军的。在早些年,袁世凯刚投到吴长庆帐下时,慷慨大方的阮忠枢见他是个人物,曾倾囊相助。可阮忠枢到了新建陆军后,袁世凯因一事却又不得不得罪这位曾经有恩于自己的人。

阮忠枢结识了一位青楼女子,想纳为妾。新建陆军纪律严明,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鉴于以往的友情,阮忠枢便去找袁世凯商量,希望他能网开一面。谁知袁世凯听了之后,竟然摇头拒绝,然后转身离去。

为这事,阮忠枢对身边人牢骚满腹:“当初不是我的相助,他哪里会有今天!”

虽然埋怨完袁世凯忘恩负义,阮忠枢却也不敢擅自纳妾,只在心里感到万分地憋气,每次与那女子苟且一回,都会骂上袁世凯好一阵。

而袁世凯,在当众拒绝了阮忠枢纳妓女为妾的请求之后,一面却派人去购置了一套豪华房舍,把它布置一新,然后花大价替那妓女赎了身,安置进住华屋。

当这一切都办妥了之后,袁世凯这才找来阮忠枢,说是让他与自己一道去办点事情,把他带进这栋豪华住宅。

当有人搀出了蒙着红盖头的新娘出来时,阮忠枢百感交集,不去理会新娘,却朝袁世凯双膝跪下。从此,阮忠枢对袁世凯一直死心塌地,鞍前马后,尽心效命。

善于御将的袁世凯,正是通过这种种手段,使他的部队从士兵到最高长官,都对他忠贞不二,尽心效命。以至于在当时的新军中,上下都只知道有袁世凯,而不知有大清皇帝。

袁世凯新建陆军中的这些人,只要不战死沙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小站练兵是中国新式军队发展的转折点,也是袁世凯一生事业最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