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三天之后,李世民一切准备妥当,决定大举进攻洛阳。这日春光明媚,春意盎然。唐军将士,个个士气高昂,摩拳擦掌。李世民亲自指挥,令殷开山、侯君集、尉迟敬德、屈突通分成四路,各率精兵一万,昼夜不息,从四面攻城。王世充见了,并不惊慌,指挥守军,用大炮飞石,八弓弩箭,迎击唐军。
这洛阳守城用的大炮飞石,为王世充精心研制,每炮飞石重有五十余斤,可以掷出二百余步,威力十分强大。那八弓弩箭,更是了不起,箭如车辐,镞如巨斧,可以射五百步之外。四路唐军,前锋士卒扛了云梯,勇敢地往高高的洛阳城冲来,可没等他们靠近城墙,在五百步时便被弩箭杀伤大半,余下的没能前进三百步,又为飞石所伤。洛阳城外,犹如屠场,进攻的唐军,死伤惨重。一连十多日,皆是如此,唐军的士气,严重挫伤。就在这时候,与尉迟敬德一同归降秦王的降将寻相,竟认为唐军必败,乘此勾结刘武周的旧部,试图逃跑叛唐。事情败露,被李世民处斩。
虽斩寻相等叛将,但洛阳还是久攻不下,士气还在日益低落。李世民一时无计可施,心中闷闷不乐。手下许多将领,因叛将之故,又对尉迟敬德怀疑起来。认为寻相与刘武周的一些旧将已经叛变,尉迟敬德也必定叛变无疑。纷纷要求,把尉迟敬德关押起来。就连曾经非常赏识尉迟敬德的屈突通与殷开山,也来向李世民进言说:
“尉迟敬德刚刚投降我大唐,其心对我大唐并没有真真地信服,更不可能热爱。这个人勇猛非常,又恋旧情。如今,他的好友寻相被杀,他必然有怨在心,定会寻机反叛。现在我们处在与王世充对峙的关键时期,把这样的人留在军营中,实在害多利少,不如杀了他,免生祸患。”
李世民听了,摇摇头说:“本王的看法,与你们不同。尉迟敬德若有心背叛我,怎么会落在寻相之后?就此看来,尉迟敬德对我大唐是忠心耿耿的,你们千万要与他好好相处,待之如兄弟,不要再有半点猜疑。”
屈突通与殷开山听了,点头称是。李世民就让屈突通去请尉迟敬德前来,当着殷开山与屈突通的面说:
“现在因为寻相等欲叛逃,有人怀疑将军也会背叛大唐。本王认为绝对不会,又担心这是因你救了本王的性命,蒙住了本王的眼睛。现在,本王特请殷开山与屈突通来,问明他们的看法。结果,他俩人想的都与本王一致,皆言尉迟敬德将军忠勇义气,绝不可能叛唐。从今往后,本王对你再无猜疑。”
言罢,李世民静静地望着尉迟敬德。只见他堂堂八尺须眉,血战中从不胆怯的勇将,此刻竟激动得眼含泪水,冲着屈突通与殷开山,深深地一揖,然后双膝跪下,声音发颤地对李世民说:
“感谢秦王的信任,我尉迟敬德必当拼命相报。”
李世民上前,扶起尉迟敬德,令侍从搬来一箱黄金,对尉迟敬德说:
“将军救过本王的性命,本来早就当赏赐,只因战务繁忙,拖到今天。区区小礼,权当是本王的一点心意,请将军一定收下。”
尉迟敬德接过黄金,感激地望着李世民。
“这一次,有人怀疑将军,让将军受了委屈。”李世民拉着尉迟敬德的手说:“大丈夫凭志趣相投,而聚在一起。请将军不要为这些小事情介意。本王永远都不会去听那些谗言,来伤害忠良之士,望将军为了我大唐,大胆地为本王建一番功业。”
听了李世民这番话,尉迟恭更加激动,豆大的泪珠,竟然夺眶而出。从此,尉迟敬德终生对李世民忠心耿耿,成为王朝中君臣关系的楷模。这是后话。
81、
处理好尉迟敬德的事,李世民心里宽松许多,只是想到洛阳久攻不破,不免又紧皱眉头。这日,风和日丽,春山如笑。李世民走出帐外,抬头久久地仰望着蓝天白云。忽然,他心生一计,匆忙回营,对杜如晦说:
“与其我们这般攻他,不如引他来攻我们。”当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完之后,杜如晦禁不住连连称妙,说:
“这样一来,王世充的大炮飞石、八弓弩箭,都发挥不了作用了。”
言罢,君臣俩人,相视点头,哈哈大笑,赶忙着手安排布置。李世民唤来侯君集,令他悄悄地将精兵布置在北邙山,然后大张旗鼓地移军到毫无屏障、易攻难守的青城宫。王世充见了,果然高兴万分。只见他双眼大睁,捋着胡须得意地说:“果然是乳臭未干的小儿,走出如下低劣的一步棋,看本王怎么收拾你!”言罢命令全军,倾巢而出。
阳光还是这样的灿烂,山风已在远处悄悄刮起。王世充骑着银象马,率领洛阳的三万守军,蜂涌般冲出城来,直逼青城宫。他欲与李世民决一死战,以泄长久被围之恨。
此刻,李世民与屈突通、尉迟敬德等将军,早已登上魏宣陵,将王世充的行动,看得清清楚楚。李世民对屈突通说:“你率步兵五千,速渡水进攻,一旦与王世充遭遇开战,即放出狼烟。”
屈突通领命,率了支轻骑,迅速渡过谷水。马蹄刚踏上岸,就见有王世充先锋兵马赶来。屈突通见了,即刻令人放出狼烟。自己一声大喊:“冲啊!”人随声进,与王世充的先锋大战起来。李世民看到狼烟,亲率精锐铁骑南下,与屈突通夹击王世充先锋兵马。但见钢刀闪烁,血溅肉飞,没多久,王世充的这支足足三千人,最精锐的先锋兵马,就遭斩杀殆尽。
王世充带着大部队赶来,看着遍地郑军的尸体,不欲得怒火冲天,咬牙切齿。“我叫你血债血还!”王世充大声喊着,一马当先,率领主力部队,恶浪般向唐军扑来。
一时力量大大悬殊,李世民的军队,还不到王世充的一半。李世民却无半点惧色,镇定自若地指挥部队,迎战王世充。奈何王世充人多势众,很快将紧随在李世民身边的大将分割包围。李世民一人,被王世充和他的几员大将围在中心,轮番砍杀。大将们求胜心切,恨不得立马杀了李世民,立下这卓然的战功。一个个挥刀舞剑,玩命地向李世民攻击。李世民挥舞长剑,长啸一声,连斩两员大将。正欲挥剑向王世冲砍去,不巧战马遭流矢而毙,李世民跃下马来。王世充一见,心中大喜,高举砍刀,回马来杀李世民。转眼已到李世民跟前,钢刀正要砍下,却被冲进来的尉迟敬德的钢鞭拦住。一阵狂龙劲鞭,王世充被尉迟敬德打得倒退几步。尉迟敬德不去恋战,回头翻身下马,将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自持钢鞭,在后拼死保护。
李世民与尉迟敬德冲出重围,殷开山等也率军赶到。这回的情况,又是一变,双方的力量,正好相差无几,唐军与郑军,各自正好都是三万。李世民掉转马头,指挥唐军,冲向郑军阵营。双方在谷水边,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这一战,从清晨到中午,直杀得山水变色,谷河尽血,郑军终于不支,王世充虽恨得双眼冒火,也只能下令退军洛阳。
这一战,唐军虽然死伤不少,郑军却死伤过半。尽管如此,王世充凭了洛阳城高地险,唐军还是攻不进去。转眼,又过去了月余。李世民正在苦思破城之计,忽然接到特使送来高祖李渊的密旨:
速速退兵!
李世民看着这四个字,陷入了沉思。对于父亲,由于母亲的原因,从小就非常的敬重和思念。因为那时与父亲聚少离多,情感上不及与母亲深厚。父亲的身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并不是十分清晰。直到母亲去世后,李世民才到了父亲身边,这时他已经长大成人,成了父亲图谋天下最得力的帮手。在建立唐王朝的一系列战争中,他尊从父亲的命令,从太原一直打到长安。立下了赫赫的战功。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亲超出常人的睿智,领略了父亲的深谋远虑,也看到父亲偶尔过于的谨小慎微。李世民的天资与个性,使他年纪轻轻就不能盲从他人,包括自己敬重的父亲。遇事,他会有自己的判断和决定。
在战略上,父亲的老谋深算,确实无人能及,我向他学习了很多,心里很是感激。可是,父亲有时也会太过顾虑。对此,倒是我的坚持,帮助父亲打消了顾虑。李世民沉思着,陷入了深深的回忆:比如,是我敦促了父亲适时起军,是我哭劝父亲坚持拿下霍邑……这些,事后都证明了我是正确的。这些,如果我当初不坚持……想到这里,李世民的心里顿时增加了更多的自信与勇气。
是的,在近年的统一的征战中,父亲总是能够从全局出发,深谋远虑。可是,父亲,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母亲从小就教导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父亲对统一战争都显示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智慧。李世民从心里佩服父亲,感激父亲,他们父子一直配合得很默契。只是这一次,他与父亲有了分歧。通过反复地考虑,他对特使说:
“本王举大计而来攻洛阳,就应当一劳永逸。如今东方诸州已经承服大唐,就剩洛阳这座孤城。虽久攻不下,只要坚持下去,一定可以拿下它来。你回去禀告父皇,我不能功败垂成,弃洛阳而回兵。”
待李渊特使离去,房玄龄对李世民说:“皇上的密令,秦王这么回绝,皇上一定会不高兴,此事还请秦王三思。”言罢,见李世民沉思不语,房玄龄又求援地看着杜如晦。
“微臣也认为,秦王最好不要就这样违抗皇上的命令,可以暂时按兵不动,速去京城言明原因,再请御旨。”
李世民听罢,抬起头来,望着房玄龄,那目光分明是在问:“你认为如何?”
房玄龄迎着李世民的目光,坦然地说:“皇上已非昔日唐公,圣旨既下,岂可随意更改。秦王到了京城,还是只能回兵。不如就此回兵,以免伤了父子和气。”
“父亲虽做皇帝,父皇还是父皇,所言未必句句就是真理。何况长安洛阳,千里之隔,父皇一时难知实情,误下旨令,怎么就不能更改?”李世民自言自语,象是在问房玄龄、杜如晦,又象是在问自己。
“如是我,尽管做了皇帝,说出的意见倘若有违实情,也一定会收回。”
李世民言欲未尽,脱口又出此言,自己不免也吃一惊。去看房玄龄与杜如晦,见他二人微微含笑,欣喜地望着李世民。李世民不由也自嘲地一笑说:
“大哥是太子,我此生又怎能当得了皇帝!尽管如此,为唐朝统一天下计,我还是不能撤兵,要坚持继续围攻洛阳,直到完全取得东征的胜利。”
房玄龄与杜如晦听了,再无言语,心里却在考虑,此举得罪了皇上,今后靠什么来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