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反十九路军(1 / 1)

虽然是突然造访,黄强似乎并不感到意外。他知道周昭琼在南京从事秘密工作,尽管与戴笠素不相识,对戴笠的身份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在周昭琼引见后,戴笠自报名讳:

“在下戴雨农,久仰黄司令大名,今日不揣冒昧,贸然登门,还请黄司令海涵。”

“哪里哪里,戴先生不必客气。”黄强也是爽快人,开门见山地说,“戴先生此番前来,想必是为了福建另立政府一事吧?”

“不错。”戴笠坦诚地点点头,巧妙地问,“以黄司令看,中央军打过来,十九路军的胜算有多大?”

“这个答案,戴先生心中自然有数。”

其实这正是黄强所担心的。他何曾不记得,1929年各反蒋势力轮番与中央军开战,还不是先后败下阵来;1930年的中原大战,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强强联手,实力何等强大,声势何其壮观,结果怎样?“四九小朝廷”诞生之日,就是阎、冯灭亡的开始。如今一个区区十九路军的兵力,就敢另立政府与南京抗衡,结果不言而喻。

尤其在十九路军内部,许多高级将领不同意摘掉孙中山遗像,不同意更换青天白日国旗,不同意组建“生产党”,甚至连蒋光鼐、蔡廷锴对此也持有异议。

戴笠抓住要害直言相劝,句句都砸在黄强的软肋上,又有周昭琼在一旁敲边鼓,把原本疑虑重重的黄强说得心慌意乱。经过一番策动,黄强答应对中央军绝不抵抗,并在适当时候相机举旗归顺“中央”,但不能公开背叛陈铭枢。

第一个目的达到,戴笠进一步要求,会见第61师参谋长赵锦雯,这让黄强十分为难。因为不知赵锦雯持何态度,贸然让他与南京方面的人相见,黄强担心闯出大祸。

戴笠见状,十分肯定地说:

“黄司令尽管放心,我若没有十足把握,怎敢让您涉险?再说,万一发生问题,我自会承担一切后果。”

黄强定定地看着戴笠,那张面相肖马的脸不彰自刚,带着一种不容抗拒的威严与凛然之气,双眉微皱,却遮挡不住和煦目光中透出的那股犀利与稳健的光泽。这张脸透露出的信息让他觉得,这个人有担当。

黄强接受了戴笠的要求。

第二天,赵锦雯从泉州驻地如约来到漳州。他只知有朋友要见他,并不知是哪位朋友。当黄强向他介绍戴笠的时候,一听说“戴先生”三字,他恍然大悟,立刻上前握住戴笠的双手,一迭连声地说:

“不知戴先生大驾光临,失敬失敬。去年到南京时就想随卫华兄拜访您,因来去仓促未能成行,不想今日有缘识荆。”

赵锦雯所说的“卫华兄”,即特务处执行科科长邱开基。赵锦雯与邱开基同为云南老乡,两人既有乡党之谊,又有手足之情。发生在邱开基身上的一件事,使他对戴笠充满敬佩。

那是特务处成立不久,有次邱开基出差回到南京,收到来自云南景东老家的一封信,信中内容让他既震惊又万分悲痛:他母亲已于两个月前去世!两个月了,为什么他刚刚知道?只见信中又写道:

“多亏你寄回的2000块钱,解了家中燃眉之急,母亲的后事办得很体面……”

邱开基更是如坠五里云雾。两年前他不过二十七八岁,2000块钱相当于他一年的收入,就是倾家**产他也拿不出这么多钱,那么这笔钱是谁冒名邮寄的呢?

他带着信来到戴笠的办公室,寻求答案。戴笠扫了一眼信笺,并没有细读,而是说:

“你当时外出,任务艰巨,不得脱身。云南山高水远,交通不畅,来回起码两三个月,我怎能给你准假?既然不能回家,告诉你实情只能影响你的工作情绪,于事无补。我知道你家中并不富裕,此时正是用钱之际,就以你的名义汇去两千块钱,并替你发了电报,这样处理,你不会有意见吧?”

邱开基听后感激涕零,哪还会有什么意见呢?

也正因为如此,当他的好友赵锦雯知道这件事后,认为戴笠一个铁血男儿,竟有如此侠骨柔肠,顿生识荆之意。

而戴笠此番前来,不仅带来了邱开基写给赵锦雯的亲笔信,更掌握一个重要信息——赵锦雯是军政部长、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的人。由于他与第61师师长毛维寿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同窗,何应钦特地将他安插在毛维寿身边,以便随时掌握十九路军及第61师的动态。

由于这个信息,戴笠敢肯定,赵锦雯必定会站在他的一边,因为他是代表南京政府而来,代表蒋委员长而来,而何应钦是深受蒋介石器重的嫡系将领。

果然不出所料,赵锦雯很痛快地答应了策反毛维寿,并在返回驻地几天后便大功告成,紧接着由毛维寿出面,相继说服第60师师长沈光汉、第78师师长区寿年、第49师师长张炎等人。

1934年元月初,蒋介石调集部队,兵分三路攻入福建。他本人亦乘机飞往浦城,指挥各部队沿闽江急进。

在强大军事攻势下,中央军很快占领延平、水口、厦门、古田,于16日攻占福州。

与此同时,福建“人民政府”和十九路军总部撤往闽南,准备据守泉州,再作反攻。而陈铭枢、蒋光鼐等政府主要领导人已秘密潜往香港,只留下蔡廷锴独撑危局。

蔡廷锴虽知败局已定,但十九路军并无大的损伤,“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拼个鱼死网破。但他很快发现,属下四位师长已不听从调遣,无奈之下,只好黯然出走,乘夜色悄然离泉州而去。

1月21日,十九路军主要将领毛维寿、沈光汉、区寿年、张炎联名通电,“脱离人民政府,拥护中央”。

至此,成立仅两个月的“中华共和国人民政府”宣告失败。在这场战争中,戴笠与他的属下特工折冲樽俎,为南京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