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笃 行 (3)(1 / 1)

况且,这些崇尚整洁的道理,应该先从自身做起,然后推及他人。前秦(五胡十六国之一)的符朗和朝廷官员们举行宴会,居然让小孩子跪在地上张开嘴巴,等宾客把痰吐到他们嘴里再让他们离开,还把跪地张嘴的小孩子称为“肉痰孟”。这真是泯灭良心的做法啊。南宋谢景仁的住所十分干净漂亮,他每次吐痰的时候,都是直接吐到两旁仆人的衣服上。等一天的事务办完了,他才允许仆人离开去洗浴。虽然谢景仁不像符朗那样残忍,但他的行为也是放纵自己、轻慢他人。汉朝的郭泰每次在旅馆投宿,都要亲自洒水扫地;等他离开之后,新入住的客人进入他住过的房间,都会说:“郭泰昨晚一定在这里住过。”这真是值得别人效仿的楷模呀。

选自《华工学校讲义·德育篇》蔡元培

礼让及威仪

凡事都有公理可循,而社会的行为和习惯,却不能事事都用公理来衡量。如果一切都用公理衡量,而寸步不肯让人,将会被大量的冲突所困扰,人人都会没有幸福可言。而且人常常会被感情所左右,无法做到豁达大度,他人的言行一旦不合己意,动辄便引用似是而非的道理来反驳,发生冲突的原因,很多都是由于这个。于是有礼让的方式来进行调合,彼此之间的感情就不会发生严重的冲突。

人有礼让之心,就好像车轴上的润滑油,能使人在交际时圆滑得体,在温情和气的氛围中达到交际的目的。要维护社会的和谐,增进人们的幸福感,绝不能一日没有礼让。

礼仪,用来根据人的亲疏层次维持社会秩序。重要的在于不伤害彼此的感情,而相互表达相爱相敬的诚意,有人认为这是敷衍的虚礼,这是不对的。

礼仪的发源,就是把人们之间互相敬爱的诚意用言语举止展现出来。人情世故本来相差不多,人的生活状态也大致相同,那么情感表现为外在的拜揖送迎等礼节,也就没有什么不同,沿袭的时间久了,便成为惯例,这也是很自然的。因此一个国家的礼节,源自先民千百年来的习惯,不应随意改变。尊重一个国家的习惯,就是尊重一个国家的秩序。

礼仪,既然源自感情而表现为仪节,则这种仪节,必然是感情的外在表现,而后才能称为礼。否则含义不同,仅仅拘泥于各种形式,是毫无意义的。仪节越是繁琐,心里就越是不屑,如果不是浮华的喜欢阿谀奉承的人,又有谁能乐于接受而不排斥呢?因此礼是以敬爱为本的。

敬爱的感情,人类都是相同的,而其仪节,则随着社会生活中形态的不同而不能不有所差别。近来国际间公私的交往大大多于过去,交际时的仪节,是不能够拘泥于个人见识的,因此中等以上社会地位的人,对于外国的交际礼节,不能不留意学习。

谦让的效用,与礼仪大致相同。如果人们互不相让,那么日常生活的言谈就会产生不同意见,亲朋旧友交往动不动发生矛盾。因此敬爱他人的人,不刻意追求特立独行,不炫耀自己的长处,反而故意成全别人的好事。那些标新立异、自我夸耀对自己又有什么好处呢?知会令人生厌、招惹事端罢了。虚心平气,善于察言观色,吸取他人优点却不故意指出过失,这就是谦让的美德,也是交际的要义。

排斥他人的思想和信仰,也是不懂得谦让的一种表现。精神层面的科学,目前人的智力还不能完全判定。别人和我的看法不同,未必我一定正确而别人一定错误,因此文明国家的宪法有思想自由、信仰自由的法则。假如在讨论学术问题时,是非对错肯定不能共存,又或者在施行某件事情的时候,利害的看法刚好相反,那么实在不能不各持己见,互相反驳辩论直到明确是非才能停止。即便这样,也应该平心静气地探求学理和事理的关系,不能掺杂争强好胜、标新立异的私心。至于日常交际的情况,即便别人的话与自己的想法不同,也要互相包容,如果一味互相攻诘,结果只能是彼此忿恨争执,对双方都毫无益处。温良谦恭,少责备他人,这些是不能不注意的。至于宗教信仰,一方面是生活的标准,另一方面是道德的理想,我们绝不能够表现出轻侮嘲弄的态度和侵犯他人的自由。由此来看,礼让是用来维护人际交往的正常秩序、免除无谓的争执和矛盾。然而,人类并非只有个体之间的交际,对于社会整体,人也不能够没有对应的仪节,这就是所谓的威仪。

威仪,是人对社会的礼让。有的人在亲朋故友间不缺乏礼让,而身处社会难免出现粗野傲慢的过失,这是欠缺思考的缘故。处在同一个社会中,人虽有亲疏的分别,但大体上互相都有关联,假如对亲朋故友之外的人随意放肆,不顾及他人的厌恶,社会上的关爱之力也会随之削减或泯灭。就好比有人披散头发,穿着脏衣服,在道路上呼号,这虽然是他的自由,但凡是看到他的人都觉得不胜厌恶,难道能说他没有冒犯社会吗?社会上的事物都有各自的习惯和标准,即使违反的人没被禁止,犯过的人没有受到惩罚,但是看见的人都感到不快乐,听到的人都感到不舒服,所以说他们的行为损害了人们的幸福。古人曾经说过,满堂的人都在饮酒,有一个人对着墙壁哭泣,那么所有人都高兴不起来,这里讲的就是感情的相互呼应。在酒宴聚会上,有的人目中无人,夜郎自大,甚至骂人摔杯子,欺凌侮辱同辈,这难道不是野蛮人的风格,根本不知道何为礼让?在宴会上,欧美各国的官员不谈政治、不说宗教,因为这些话题容易引起争端,妨碍人们开心欢笑,这也是美国人的风格。

但凡被邀请参加聚会,一定要预先弄清楚聚会的内容和性质,千万不要疏忽相应的仪节。例如参加葬礼的时候谈笑自如,这就是对别人幸灾乐祸,无礼到了极点,凡是这样的情况,都不能不留心在意。

选自《中学修身教科书》蔡元培

尽力于公益

只要是大家共享的利益,我们就有责任来共同爱护它们,这些在《注意公众卫生》及《爱护公共之建筑及器物》等文章中都做了详细的叙述。对于那些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公益事业,我们应该加倍呵护;对于那些还在筹备中的公益事业,我们要竭尽全力使之尽快建立起来。

从古时候开始,中国人对造桥梁、修公路、盖粮仓、建学校这类公益事业都颇为热衷,都不等政府组织兴建,广大人民群众就集资完成了。最近几年,还出现了这样一些人,他们凭借自己的能力建设学校,比如浙江的叶澄衷先生,他是做小贩起家的,到了晚年已经积累了数百万的资产,于是把其中的十分之一拿出来建成了澄衷学堂。还有江苏的杨锦春先生,是做木匠起家的,晚年也积累十多万的资产,他把其中的十分之三拿出来建成了浦东中学。这是其中两个最著名的例子。

尽管如此,想为公益事业尽一份力并非一定要等到自己很富有了之后才能做。山东的武训先生以乞讨来养活母亲,但因贫困失学行乞的经历让他颇为心痛,于是他发下誓愿,一定要攒钱建立一所学校,让孤儿和贫苦的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像武训先生这种没有工作的乞丐,都能尽心尽力于公益事业,更何况我们这些有工作的人呢?

有一个名叫翰回的英国人,他一生从商,生活节俭,却十分热衷于慈善事业,他修建了伦敦大道,之后感到自己国家的育婴院有欠缺,所以自费到法国、荷兰等国考察;回国后又著书立作,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做了详细叙述,此后,英国育婴院也逐渐得到了完善。他去世之后,遗留下的钱财还不足二千英镑,也都分给了那些孤儿和穷人。英国的沙伯是一名纺织工人,后来在一个炮厂担任书记,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解放黑奴。为了给黑奴辩护,他钻研民法直到精通;随后又和有志之士合作成立了一个解放黑奴的公司,使得大批黑奴获得了自由。英国的莱伯是一名普通的铸铁工人,因为同情那些刑满释放后因无业再次走上犯罪道路的人,便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当时他一年的收入还不足一百英镑,他将自己的收入进行了仔细的分配,除去一家衣食住行和子女的教育费用,其余全部用来救助那些刑满释放并且没有工作的人。他每天从早上六点一直工作到晚上六点,下班以及周末时间都用来帮那些人找工作。就这样他坚持了十年,得到救助的共计三百多人。由此来看,只要人们有志于公益事业,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只要勤勤恳恳地用心去做,最后都会实现目标的。

选自《华工学校讲义·德育篇》蔡元培

注意公众卫生

古语里说道:“千里不唾井。”意思就是说,即使离开此地去到千里之外,以后再也不会从这口井里打水喝了,也不敢向井里啐唾沫而污染水源影响别人打水。商朝的律条规定,把灰撒到路上的人将会受到惩罚,因为灰尘被风刮起会迷住过路人的眼睛。孔子曾说过:“君子不丢弃废旧的帐篷,而是用它来掩埋死去的马;也不丢掉破旧的伞盖,而是用来掩埋死去的狗。”这就是说,已经死了的狗和马要尽快埋掉,以免尸体暴露在空气中散发恶臭的气味。由此看来,古人已经非常注重公共卫生了。

和古代比起来,如今的公共卫生设施已经齐全多了。就卫生条件来说,保持干净是第一位的。每个人力所能及做到的就是勤洗澡、勤洗衣服、打扫居室而已。可是如果我们周围的环境污水留滞、废物堆积,枯枝烂叶和和鸟兽尸体随处可见,空气中总弥漫着传染病菌,就算我们的身体、衣服和居室保持得再干净、整洁,也无法达到讲究卫生的目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建立公共卫生设施的原因。例如,在地面设立水沟水渠,厕所里要储存流水,道路的清扫和垃圾的转移要有专人定时去做,设立专科医院治疗传染病,这些都是解决那些个人无力应对的卫生问题的有效方法。

既然享受了公共卫生所带来的好处,我们就不要随便破坏公共卫生设施,否则既害人又害己。不要随地吐痰;不要把污水倒在沟渠外边;不在公共道路上乱扔废弃物。如果不幸得了传染病,要自动隔离,暂时不与别人交往。病情严重的必须住院治疗,不能在公共场合出入以免传染他人。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公共卫生的义务。

选自《华工学校讲义·德育篇》蔡元培

爱护公共之建筑及器物

以前园林亭榭的美丽景观,还有花鸟鱼虫的休闲娱乐,都是少数有钱人自己营造、供自己观赏的。如今,我们有公园供普通民众游玩散心;有植物园、动物园作为人们欣赏及搞科学研究的资源。从前种类繁多的图书、优美的雕像绘画、历史纪念品和远方的奇珍异宝,也是只有有钱人才能得到并珍藏,却从不轻易拿出来给别人看。现在,我们有图书馆供人们阅读浏览;有各种博物馆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并帮助人们增强智慧。此外,我们还在公园中和大路两旁种植了树木供人们纳凉,设置了座椅供人们休息,有的地方还准备清水供人们饮用。这些公共设施,是我们共同享有的利益。

既然我们享受了这种共同利益,就有爱护它们的义务。每个人都应该爱护公共设施,其爱护程度甚至应该超过对自己住宅及个人物品的爱护。一旦公共设施被损坏,那不高兴或者失望的,就不止一个人了。

所以,当我们在道路上行走、在公园中游乐时,不要因为花草树木的可爱就随手折断;不要弄脏了公共座椅,更不要在上面踩踏和刻画;不要手持棍棒骚扰猛兽,也不要乱扔石子惊吓鱼鸟;在图书馆里阅读文章时,如果要做摘抄,应当小心保护好书籍,不要弄脏和损坏;走进博物院,只需用眼欣赏所有陈列的物品,而不能用手去触碰、抚摸。否则,即便你侥幸逃过看守人员的眼睛而未受责备,还是会遭到良心的谴责,这是不可避免的。

选自《华工学校讲义·德育篇》蔡元培

关于职业

人不能没有职业,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职业的人,无法维持生计。即使有先人留下的遗产,假如终日纵情玩乐,不讲究守财的方法,终究难免丧失这份遗产。况且世事变化无常,富家子弟,骤然失去依靠的大有人在,如果没有职业,又怎能避免受冻挨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