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砺 志 (2)(1 / 1)

布申一开始师从他家乡的画匠学习绘画,全部掌握了他的绘画技术后,老师再没有东西可教他,这时布申仍感到不满足,于是他去了巴黎,得以尽情欣赏美术杰作;这次他还是觉得不满足,便立志要去罗马,但因为经济上的贫困,第一次只到了佛罗伦萨便不得不返回,第二次只到达了里昂,直到第三次出行,才到达罗马,在这里他得以遍观古人的名作,学习解剖学,以古代的雕像为摹本进行绘画,向朋友借阅绘画书籍认真研读,绘画技术因此突飞猛进。到了晚年,法国国王召见布申,并让他任职于巴黎美院。在布申生命的最后两年,他辞职再一次去了罗马。在他衰老得病的时候,他说:“我虽然老了,但我精进的志愿更加振奋强烈了,我一定要让我的绘画技巧达到一个最高的境界。”如果巴律西满足于三次试验结果而固步自封,布丰满足于自己的初稿而止步不前,布申满足于在家乡和巴黎所学到的绘画知识再不思进取,那么他们作品的价值,又怎么能这样显赫呢?这就是有恒心而又不保守的先例。没有恒心的人,左顾右盼不专注,没有一定的原则。保守的人,徘徊于方寸之间,而且还常常固步自封原地踏步。有恒心的人,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奋进。这就是上面所说的三个人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

选自《华工学校讲义·德育篇》蔡元培

热心与野心

孟子曾经说过:“听到鸡叫起床后全心全意做好事的,是像舜一样的人。听到鸡叫起床后全心全意为自己谋利益的,是像盗跖一样的人。”这两种人,共同之处都是全心全意、勤勤恳恳,但是前者是以义务为目的,叫做“热心”;后者则是以利益为目的,叫做“野心”。每当大禹想到天下还有溺水的人,就如同自己溺在水中一样;每当后稷想到天下还有忍饥挨饿的人,就仿佛自己也在忍饥挨饿,这就是热心。所以大禹治理水患,后稷教人种庄稼,都有功于百姓。项羽见到秦始皇出行的车驾时说“我可以取代你”;刘邦见到秦始皇出行的车驾时说“唉!大丈夫就应当是这样啊!”这就是野心。所以残暴的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都争着当皇帝,于是又让战争持续了五年。项羽曾经说:“天下混乱不安这好几年,只是因为我们这两个人呀。”野心家们贻害天下,基本上都是这样。

为了争取美利坚合众国的独立,华盛顿在军事战争上鞠躬尽瘁长达七年时间。建国之后,又改革君主世袭制度,变为总统选举制。他则被选举为总统,处理国家政务公正无私。他连任两届后主动辞职,然后一心扑在自己的农庄里,从此不再参与政治争斗。等到华盛顿快要去世的时候,他将自己财产的一部分,捐给了公共教育及其他慈善事业。他真正称得上是一个有热心而没有野心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其实还存在那么一类既没有野心,也泯灭了热心的人。比如长沮、桀溺(先秦时期的人物,见于《论语》)说:“天下到处都如同洪水泛滥一样纷乱,你们又同谁一起去改变它呢?”马少游说:“人这一辈子,只要能丰衣足食,有下等的车子可以乘坐,有普通马供骑射,守好父母的坟墓,在乡亲、邻里之间有一个好人缘,这样也就可以了。”这些都是既无野心也丢失了热心的人。那些隐居避世的人,大部分都存在这样的认知缺陷;他们不知道人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赖以生存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这个社会所赐予的。反而对于社会的需求,他们怎么能冷漠对待,而不尽自己的全力去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范仲淹说:“士大夫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李燔说:“人们不要等着当了官有了权力之后才去成就自己的功业,只要平时尽心做好该做的事,就是成就功业了。”这些话说得是多么实在呀!

而且热心的人,并不一定要直接去从事社会性的工作。科学家们待在实验室中专注于科学研究,好像与社会完全没有联系,然而一旦他们有了发明创造,那么这些科学成果将会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高尚的文学,精湛的艺术,乍一看来似乎对实际生活没有什么帮助,但是在陶冶情操的作用方面,却没有什么能与它相比。所以勤勤恳恳的学者,也不愧是热心的人。在他们之中,或者也有恃才傲物,在智者面前炫耀做作,在普通人面前故弄玄虚的人,那就又变成学术界的野心家了。这也是我们不能不戒除的。

选自《华工学校讲义·德育篇》蔡元培

英锐与浮躁

黄帝曾经说过:“中午太阳当头时,一定要把将东西拿出去曝晒;手上拿起刀,就一定要切割物品。”《吕氏春秋》上说:“用力贵在出其不意,智慧贵在临机决断。千里马之所以珍贵,在于它能日行千里;如果十多天才能到达目的地,那么它与劣等马也就一样了。利箭之所以快,是因为它能应声而至;如果一整天才到,就等于没有射中一样。”这些话都说明了英明进取的重要性。周朝有句谚语说:“缩头缩尾,那么中间的身子还能有多少?”诸葛亮评价刘繇、王郎说:“他们的肚子里充满了诸多疑惑,胸中填满了各种难题。”这是说明优柔寡断的危害。

战国时候的楚丘先生已经年过七十,孟尝君对他说:“先生您老了。”楚丘先生却回答说:“如果让我去追逐野兽麋鹿,搏杀虎豹,那么我确实老了;但如果是让我去慷慨陈词应对诸侯、决断疑难与犹豫的事情,那么我还年轻得很。”这是年纪虽大但仍英明进取的人。东汉的范滂担任清诏使,他登上马车,手握辔头,神情激昂的样子,显示出他澄清天下的志向,这是年纪虽小却英明进取的人。

年轻人英明进取的气质,一般都远胜过老年人。但是,如果这种英明进取的气质过了度,那就会演变成浮躁。苏轼评论贾谊、晁错说:“贾谊是天下难得的人才,他所说的都是当时治国安邦的良策。但是,他请求皇帝封他为属国①,要俘获匈奴单于,这便是读书人口出狂言、少年人意气用事了。军事,是吉凶难料的事情,还这么轻率地下结论,这正如战国时的赵括轻视秦国、李俱小看楚国一样。如果汉文帝真的采纳了贾谊的建议,那么天下恐怕将不得安宁了。如果贾谊经历体会了艰难,他一定会后悔当时自己所说的话。

至于晁错,就更加刻薄了,他做御史大夫的时候,当时贤德的丞相申屠嘉,就被他活活气死了;他更改国家的法令,导致天下动荡不安。直到七国之乱爆发,晁错的能耐也就用完了。”韩愈评论柳宗元说:“子厚(子厚是柳宗元的字)以前年轻的时候,为人英勇敢为,但自己不持重谨慎,反而以为功名事业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所以后来获罪被贬职,他的才能不被当世人所用,政治思想无法得到实践。如果子厚在朝廷的时候,能够自我持重言行谨慎,像后来担任司马、刺史时那样,就不会被贬逐了。”这些论述都是惋惜那些人英锐的气质过度,而演变成了浮躁。以贾谊、晁错、柳宗元三人出众的才华,一旦行为浮躁,便一蹶不振,从此不能伸展抱负、发挥才能了。更何况那些才能远不及这三者的人,又怎能不踏踏实实,戒骄戒躁呢?

选自《华工学校讲义·德育篇》蔡元培

果敢与卤莽

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经常也会遭遇艰难的处境。而这些艰难的处境,又不是可以因为惧怕而逃避的,因此人们推崇果断勇敢。但是,我们所说的果断勇敢,并不是指盲目冒进。盲目冒进则是鲁莽。果断勇敢,是有计划、有顺序、带着明确的见解主张进行,并且不屈不挠、坚持不懈,而不是指贸然行事。

大禹治水的时候,正是洪水滔天,而自己的父亲因为没有治理好水患而被处决,可想而知,大禹的处境有多艰难。但他毅然接受这个重任,毫不推辞。自此禹带领众人凿开龙门,开辟伊阙,疏通九江,掘通长江、淮河,用了九年时间才平息了水灾。他父亲当年筑堤防水而违背水性以致失败,禹借鉴了这一经验教训,所以他把顺应水的特性作为治水的原则。他疏通、开凿、泄洪的工程,都因地制宜,施行不同的治理方案,因此才取得成功。

墨子为了救宋国,长途跋涉不辞辛苦赶到楚国,他用“患了偷窃之病的人”的故事来劝说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计划。楚王被说得无言以对,于是以公输般已经造了云梯为借口,一定要攻打宋国不可。墨子于是解下衣带当做城池,用木片作为兵器,请公输般来模拟进攻自己。公输般使用多种攻城器械攻打“城池”,都被墨子拒之城外。公输般的器械已经用完,然而墨子还有多余的防御对策。公输般屈服了,但却说道:“我知道对付你的方法,我只是不说而已。”墨子也回答说:“我知道你抵御我的办法,但我也不说。”楚王询问原因。墨子回答说:“公输般的意思,不过是想杀掉我。

他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能固守城池了,楚国便能够顺利进攻。但是,我的弟子禽滑釐等三百人,早已带着我设计的守城器械等候在宋国城墙上了。即使你们今天杀了我,也无法杜绝我的守御策略在宋国发挥作用。”楚王说:“好吧!我不攻打宋国了。”楚国的国土面积方圆有五千里,想要攻打方圆只有五百里的宋国,并且是在楚国配备了新制的攻城器械、军队士气正盛的时候,想仅仅凭借自己一介知识分子的辩论言辞就阻止它,可想他的果断勇敢到了什么样的程度?虽然是这样,假使墨子没有守城的器械,又或者有器械但没有替他守城的弟子,那么墨子也只是白白去送死而已,又怎能救得了宋国呢?

当年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只带几个侍从,携带价值连城的珍宝,进入生死难料的秦国,这种形势除了蔺相如之外,再没有人敢去。蔺相如到达秦国之后,看到秦王并没有诚意用城池来换取和氏璧,于是蔺相如用严厉的言辞谴责秦王,并且以抱着和氏璧撞柱、头璧俱碎的激烈行为来威胁秦王。即使是贪婪蛮横、背信弃义的秦王,也不能不被蔺相如的气势折服。若不是洞察明晰了敌人的心理,而早先计划好了应对防御的策略,又怎么能如此从容镇定呢?

果断勇敢的人,是期望自己对事情有所帮助,并不是沾沾自喜、以此来夸耀显示自己。我们看前面举例的三人的功绩,就足以明白果断勇敢和鲁莽行事的区别,而且只有不鲁莽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果断勇敢之人。

选自《华工学校讲义·德育篇》蔡元培

坚忍与顽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