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过度反倒会失风度(1 / 1)

大明帝国的官场,虽然已经腐败,虽然讨好逢迎领导有时也会成为风气,但是总还保留着一股正气,即使是再强势的领导,即使是高压手段到了恐怖的程度,在感到领导的所作所为实在过分的情形下,总会有人拍案而起,公开抗议,把领导置于被告席上,痛快淋漓地控诉、抨击一番。

风风光光一路春风得意的张居正,一回到北京,就遇到了这样的烦心事了!

话说张居正回乡葬父后回到北京,当天晚上,在报纸上读到了一条让他很是恼火的消息。

中央户部的副司长——员外郎王用汲,弹劾都察院的陈“议长”。

王用汲是怎么样一个人呢?此人是福建晋江人,比张居正小3岁,可是张居正已经入阁拜相,他才中进士,而且被分配到地方工作,后来调中央户部当副司长。

这个人从小就爱“多管闲事”,还是学生的时候,倭寇侵袭晋江不止,有巡按御史巡视到此,王用汲就谒见献策,被采纳,惹得知府很不高兴,说:“这事和你一个学生有什么关系,你如此积极表现自己!”王用汲反驳说:“我知道的先进人物,当学生时就以天下为己任,何况倭寇侵袭家乡,怎么和我无关?!”

王用汲非常钦佩海瑞,后来海瑞去世,王用汲是第一个去吊唁的高级干部,还牵头为他筹办后事。这虽然是后话,不过从中可以看出,这个人身上,有些海瑞的影子。

正史评价他“为人刚正不阿,遇事敢为”,所以,他公开站出来,挑战最高权威,就不难理解了。

要说,王用汲是户部的一名副司长,都察院的一把手陈“议长”以赵应元违反院纪为名纠弹他,导致赵应元受到开除公职的处分这件事,和王用汲没有任何关系;这种做法是错是对,他也没有义务和责任非要管不可。倘若他是“议员”,看到自己认为不合情理的事出面弹劾领导,倒是应该的。不过张居正当国,对“议员”清洗打压非常厉害,敢弹劾张居正的“议员”几乎没有了。但是,按照大明缔造者伟大皇帝朱元璋“小大相维”的原则,弹劾领导干部并不是“议员”的专利,任何一定级别的干部,都可以上疏纠弹别的干部。高官可以纠弹小官,小官也可以纠弹大官。反正相互参劾的事情,很常见的。

王用汲此次点名弹劾的,是都察院一把手陈“议长”。因为导致赵应元被开除的是陈“议长”的纠弹,所以王用汲指名参劾他。

张居正回到北京,当天晚上在报纸上看到的,是王用汲弹劾都察院陈“议长”的弹章摘要。

张居正此时还不完全清楚具体是怎么回事,但是他隐隐感到,此事似乎是对着他来的,所以,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视。本来,皇帝是请张先生先在家休息几天的,可是,张居正急于了解情况,第二天就召集内阁的副手们碰头,询问王用汲弹劾陈“议长”的来龙去脉。

这一问不当紧,问出了大问题啦!

原来,王用汲哪里是弹劾陈“议长”,分明是以弹劾陈“议长”为掩护,集中火力、专门攻击他张居正的!

这还了得!张居正大惊失色,可能还有点儿不太理解,那些挑战领导权威者的惨叫声都不够惨?血腥味还不够浓?为什么还有人不怕呢?

太气人了!太胆大包天了!张居正一定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同时,也暗暗叫苦。王用汲这家伙,弹章写得有水平,可以说直捣张居正的痛处,击到了他的软肋!

不妨看看王用汲是怎么说的。

他说,老板啊,湖广的巡按御史赵应元被革职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他没有参加政府那个头号人物的父亲的葬礼啊!这不是个案啊,老板!就说前段时间吧,因为政府那个头号人物要不要丁忧,引起了一场风波,恰好彗星出现了,老板您下诏罪己,并要各级干部都要反省。可是,政府那个头号人物却利用这个机会,以干部考核的名义,把所有他认为不忠诚于他的干部,清洗殆尽啊!哪有这么干的啊?!像什么张三李四王五,为什么给革职了呢?因为某某事让政府那个头号人物不高兴了!可是,那个赵六孙七,德才兼缺、贪污受贿,干部群众意见很大,为什么反倒提拔了呢?因为某某事让政府那个头号人物开心了啊!

老板您可能不知道吧,现在官场的风气很不正啊,人人都要讨好巴结政府那个头号人物才行,不然就要穿小鞋!

亚圣孟子曾经教导我们说,明知君主有过还去逢迎的人,罪恶极大!可是,我认为,逢迎政府那个头号人物的人,罪恶更大!现在,各级干部都不得不逢迎政府那个头号人物,他说黑的,大家只能说黑,谁也不敢说别的!那个给他充当打手的陈“议长”,只是一个典型罢了。

王用汲举的这些例子,都是指名道姓的,涉及不少干部,包括部长。

但是,这不是最厉害的。

王用汲后面的话才具有杀伤力呢!他明是批评皇帝,实则是建议皇帝收回大权,不能再让张居正专擅了!

他忧心忡忡地说,您才是真正的老板啊,年纪也不小了,赏罚应该出自老板您啊!大权应该掌握在您手里啊!像现在这样,都委托给别人,不是大权旁落,就是太阿倒持,很不正常,也很不应该的啊!一切问题的根源,实际上都在这里!作为一个小干部,我为什么要上疏弹劾陈“议长”啊,不仅仅是因为替那个因不去参加政府头号人物的父亲的丧礼就被开除的陈“议员”鸣不平,实在是为老板您的大权旁落而忧心如焚啊!

听听,够水平吧?

张居正听了内阁副手们的汇报,又赶紧阅读了弹章全文,不禁怒火万丈!

内阁的副手们还想汇报点儿别的工作,张居正哪里还有心思听啊!

张居正气坏了,也急坏了!只见他脸色阴沉、怒气冲冲质问道:“姓王的是专门对着我来的,像他这样奸诈阴险、心怀叵测的小人,你们为什么仅仅拟了个开除公职的意见呢?”

王用汲最终因为弹劾陈“议长”,被开除公职了。此事是张四维定的,皇帝就按照这个意见发布了命令。

要说,仅仅因为弹劾领导就受到开除公职的处分,是极为罕见的。当时张居正还没有回京,吕调阳请病假不上班,张四维主持内阁工作,他一定是考虑到了王用汲这个弹章对张居正刺激很大,不狠狠处理他,没有办法向张居正交代,而且在太监冯保那里可能也过不去,所以下了狠手,想不到还是没有达到领导的要求。

“这个姓王的小人,罪大恶极,死有余辜!”说罢,连个招呼也不打,拂袖而去!

张居正实在受不了啦!他恨王用汲,这个不用说了;对张四维也很生气!不和他打招呼,就草草处理了姓王的,太便宜他了!可是,既然是以皇帝诏书的名义已经处理了的,也登报了,再重新处理也不好办了,让张居正怎么不生气呢!这件事情,让张居正对张四维耿耿于怀,不仅过了好长时间都不给他脸色看,而且从此不再信任他。

窝火,太窝火了!万丈怒火无从发泄啊!

当然不仅仅是怒火中烧,他还隐隐有些担心,惴惴不安甚矣!

姓王的那个小子实在是厉害啊!不仅刺中了张居正专擅大权、生杀予夺任性而为的痛处,而且还毫不隐讳地指出大权依法依理应该属于谁,大权已经旁落但是绝对不应该旁落的核心问题。

问题是,王用汲这小子说的,都是事实!他把窗户纸无情地捅破了!他说的那些话,皇帝极可能听了很入耳,颇动心呢!退一步说,至少也会在皇帝和他张居正之间起到挑拨离间的作用!

张居正能不担心吗?

专制体制、人治官场,领导人的“威信”至关重要,下级干部、人民群众,都要奉承讨好领导,整天充斥着歌功颂德的语言、画面,领导听惯了奉承,一句刺耳的话也受不了,不要说随意公开攻击丑化,就是按照组织渠道开展的正常批评,甚至是善意提醒、建言,都有可能引起雷霆之怒!

不过,一般来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领导不高兴了,自然有属下出面处理。而领导本人,倒是显得很大度的样子,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甚至见到惹他生气的人,还谈笑风生呢!按照张居正一贯的处事风格,应该是这样的。

但是,现在的张居正和从前的张居正,已经判若两人了。看到王用汲的这份材料,他神经高度紧张,如临大敌!

刚回首都,万机待理,张居正都没有心思了。他吩咐手下,闭门谢客!有三四天的工夫,张居正都没有出门,埋头写了一篇洋洋洒洒达三千字的报告,对王用汲进行了全面声讨,为自己做了详尽的辩白。

这就有点儿反应过度了。

第一,王用汲弹劾的不是张居正,他出面回应、辩白,师出无名。按照当时的制度或者说惯例,受到弹劾的人要呈请辞职,而在辞职报告中,一般会对弹劾事项做出解释。双方的说法到底哪个更有道理,领导裁决时可参考。但是这次,王用汲弹劾的是都察院的陈“议长”,张居正出面反驳,不合常规。

第二,以堂堂国家掌舵人之尊,反驳一个副司长,写了洋洋三千字的文稿,有失身份!王用汲的文稿也就是千把字的样子,张居正一下子就写了三千字,分量很重,大可不必。

老实说,仅仅从张居正的反应本身说,堂堂的国家领导人,急急忙忙写了三千多字的文章驳斥一个已经被开除了的副司长,实在是失态了!何况是已经处理过的事情了,不理会就是了。你越是看得很重,那王用汲挑拨离间的话不是越会发酵吗?

即使怕皇帝被那些挑拨离间的话打动,有机会当面和皇帝谈谈不就得了?何必如临大敌、大动干戈呢?往最轻里说,也是有失身份吧?

第三,张居正反驳王用汲的话说多了,也说过了。

不妨看看这位国家最高实权人物说了些什么。

张居正先说,弹劾陈“议长”的那个姓王的,用心险恶,罪大恶极。叫我说,像陈“议长”这样坚持原则的干部,堪称表率!

听听,上来就是这种态度,这样非要和人家抬杠性质、意气用事的话,容易让广大干部反感的呀!

其实,大家都明白开除赵应元是因为什么,没有人不觉得过分的;大家对陈“议长”为什么要小题大做开除自己的部属心里也有数,对这位陈兄很鄙视。开除赵应元时候,偏说不是因为他缺席张居正父亲的葬礼,而是违反纪律,已经让干部群众为之齿冷了;出面替赵应元鸣不平的王用汲也被开除了,大家就痛心疾首了;现在实际上的当事人张居正又亲自上阵,说出这样意气用事的话,大家就撇嘴了:你这不是把小人说成君子、把卑鄙说成高尚、把人渣说成楷模吗?就仿佛一个拍马屁的小人,那个下作劲儿,让人看了都觉得脸红,有人站出来说他是马屁精,结果那个被他拍的人就大声说,他拍得对,就应该这样拍!这就是坚持原则,忠诚事业,堪称楷模!这样坚持原则堂堂正正的干部,就是要提拔,就是要重用!

诸位想想,听到这样的话,你心里怎么想?

不过,这不是张居正要说的重点。这件事情一笔带过之后,张居正着重对王用汲提出的皇帝应该亲自掌握大权问题,进行了集中驳斥。他很不谦虚地把自己这些年掌握大权的政绩不厌其烦地摆了出来,并说,现在连村妇、小贩都在共同歌颂我的政绩呢!

说完了这些,张居正竟以要挟的语气说,皇帝你不能亲自掌握大权,那权力总要有人来行使吧?不是我,就是别人。如果认为我不行,那就请另选贤能!

有了前面的政绩单子列在那里,谁还敢说张居正不行呢?那好了,张居正说,如果认为我还行,你就应该让我继续掌握大权,不能误听谗言,稍有怀疑。

这话,很有问题了。

皇帝的年龄,不是小孩子了;他的祖父嘉靖皇帝,在这个年龄已经亲自掌握权力好几年了,而且发动的“议大礼”运动,简直可以说与整个政府、整个干部队伍作对,却取得了胜利。难道万历皇帝对这些一无所知?绝对不可能的!怎么能公然说现任皇帝不能亲自掌握权力呢?至少,作为名义上的臣子,你不能公开说皇帝不具备直接掌握权力的资格和能力吧?再进一步说,他真的没有资格和能力,你也不能公开说出来啊!

何况,不是现任皇帝不想、不能,而是张居正和冯保,再加上李太后,三角夹击,不让他掌权!没准儿,万历皇帝暗地里正为这个耿耿于怀呢,张居正不是故意在他伤口上撒盐吗?

张居正认为自己有能耐,国家离不开他,伟大的复兴大业还要靠他领导,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能忘记了,江山不是你祖宗打下的,你只能充当辅佐的角色!是工具、奴才!人家老子打江山,窝囊废也好捣蛋鬼也罢,他就具备了掌握大权的历史合法性,既然你没有勇气、没有可能改变这个局面,作为臣子,就得小心翼翼,为什么非要用咄咄逼人的话告诉他,你就是不能掌权呢!叫我说,要这样的话,张居正还是赶快交出权力为好。

这样敏感的事情,能做,不能说;说了就多了,因为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会和“宪法”、体制冲突,反而说不清楚了!

所以我认为,张居正不应该说,他说多了。

岂止如此啊,多的还在后面呢!

张居正引经据典,又说了如果皇帝亲自掌握权力,就会出现什么后果这样的一大段话。

言外之意是什么呢?倘若皇帝你不让我张居正继续掌握大权,而是你误信了姓王的那个小人的谗言,亲自掌握的话,那你就是步了秦始皇、隋炀帝的后尘,势必成为另一个昏君庸主。

当然,张居正不是直截了当这样说的,但是他的意思如此。这是韦庆远先生概括的。

要说,张居正的话,或许是对的。以后的历史证明,万历皇帝虽然不是秦始皇、隋炀帝式的人物,但说他是庸主昏君,也不冤枉他。

问题是,你张居正作为一个臣子,对已经成人的皇帝,哪能这么说话呢?实际上,当是时,张居正也好,其他的干部也好,大家并不知道当今皇帝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还没有给他机会呢!

也可以设想一下,倘若张居正采纳王用汲的建议,顺势把大权交还给万历皇帝,又会怎样?万历皇帝还是不是后来的样子?张居正的结局会不会好些?

就是说,在既定的体制难以改变的前提下,张居正采纳王用汲的建议,其实对谁都没有坏处,很可能是多赢的局面。

可是,张居正失去了冷静,心态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越发刚愎自用、骄横专断,听到刺耳的话,第一反应就是打压!然后非要逆着刺耳话而行,提意见的人说应该向东,他偏向西,也不管到底是不是真的应该向东!提意见的人说领导应该宽容,他偏偏就要越发收紧空间,不管三七二十一,惹我不高兴的人,就要干掉!

张居正就因为王用汲的那些话,不依不饶,用如此强硬的语气和表述方式说话,纵然是皇帝不敢反驳,可是他心里会怎么想?那些维护“宪法”和体制、忠君爱国的人士又会怎么想?

可以说,张居正这样做,有百害而无一利。所以,张居正实在是说多了,说过了!太不注意方式了。

的确,王用汲被处理以后,特别是张居正洋洋洒洒的三千字长篇驳斥文章发表以后,广大干部群众私下里都议论纷纷,对张居正很不以为然,都在窃笑,太失身份啦!越描越黑啊!这样做,骄盈之气毕露!就是说,张居正的过度反应,不仅失了风度,也失去了干部队伍对他的尊重(当然表面上另当别论);而王用汲被张居正这样一反驳,地位马上提高到张居正的政敌的高度,一下子就成为人人敬仰的正直君子,声名鹊起,好评如潮!

奇怪的是,一般人都能够看出来,张居正根本不应该这样,他为什么就这样做了呢?

只能说,这个权力崇拜者为权力所迷惑,一向沉稳老练、城府深不可测、聪明绝顶的高级人物张居正难免犯下低级错误。

这样说,不是指责张居正,是为他惋惜,因为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他要为此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