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让我惊异于网络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的,是在三年前,我去美国看女儿,女儿坐到她的电脑前,轻轻点了几下鼠标,然后跟我说,好了,我在网上给你订了一份《新民晚报》,明天或者后天,信箱里就会有了。在此之前,我对网络的认识,还只是“E-mail”和“上海热线”——来来往往的信件,不过是私家电报,若干条新闻,又一份“内参”而已。
三年过去了,网络这两个字在我们这块土地上,也似乎终于流行和红火了起来。网络类股票在新年行情里大出风头自不必说:一只本来只是让打工仔们哼哧哼哧送19升饮用水的股票,如今因为建了网络,一下子暴涨,在新世纪里领着众股走出了羊的门,从此晋升为领头羊备受追捧拥戴好像就没了问题。前日饭后读晚报,公元二OOO年一月十五日的,仔细地翻了翻,居然找出十来条赫然带有网络字眼的新闻。标题就很抢眼:“心寄网络,怀揣锦囊,‘八方神圣’将聚申城展望计算机未来”,这是报道网络专家们的活动的;“串门的少了,上网的多了——石家庄人开始追求新的生活方式”,这是描绘平民百姓的网络生涯的;“龙卡上网新业务问世”,关系到金融;“鼠标一点,房源滚滚来”,涉及房产业;还有一则叫“京城网上‘逛’庙会”,说是在2000年的北京龙潭庙会上,诸如拉洋片、面人、绢人、风车、脸谱、花轿等二十多种老北京传统项目,都将在网上出现,花会大赛、民俗游艺、体育表演等,更是会在网上开出专栏,“配以动画”,“图文并茂”,网民们不必走出家门,竟就可以从网上看到京都传统庙会之盛况了!
真是三年大变样了。
我对于网络在现代生活中的巨大功能,虽然认同,但却总还有点疑惑。
就说这即将让我们“网上逛一逛”的庙会罢。不用风尘仆仆地劳动双腿,不必添衣戴帽地顶风冒雪,当然更可免去投入熙熙攘攘人群之中与众生百姓比肩接踵之扰,只须往自家暖烘烘温馨馨静悄悄的斗室之舒适安逸电脑椅上一坐,浑身的骨胳肌肉可放松,一身的睡衣睡裤也无妨,轻颤指尖,略移双眸,庙会就算是逛成了,这,虽说是快哉(快慢的快)快哉(轻快之快),但究竟能不能尽得亲赴庙会之快(快乐愉快之快),恐怕谁都会怀疑。最简单的同比实例是足球赛;你能说坐在电视机前看世界杯比赛和挤进足球场捶胸顿足狂吼乱叫的感觉是一样的吗?
有消息报道国内外的网迷将自己锁定网上,进行着某种远离社会现实和逆反传统的正常生存方式的试验。我以为这一定是要向世人证实网络足以覆盖一切的伟大,预示网络在人类未来社会中的作用。我关注着这方面的新闻。不久我就很欣慰地发现,不出我的意料,那些网上高手无论多精多熟多有毅力,他们的挑战都是有极限的——网络覆盖不了生活的全部,或者说,勉强坚持着的网上生活毕竟还是勉强坚持不了多久。这就是说,至少在今天,我们还是不必担心,将来的人类,真会如同好莱坞的那部科幻电影《二十一世纪杀人网络》所想象的那样,失却了人类自身的存在意义而为网络所左右。
近期有网络小姐的选拔赛。电视上亮相的网络女孩子们,从面相上看就都沉稳而聪明,不像那些比脸蛋比三围比大腿的小姐们一望便知是绣花枕头。可是在那一双双智慧沉静的眼睛里面,我还是看出了一种有如金属和塑料制成的高科技电器的冷漠和数字化程序格式化软件的机械和刻板。我喜欢和敬佩这些最早学会了驾驭网络的女孩子们,但愿她们不要反为网络所网,而远离了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鲜活人生。
文学崇尚新潮。这两年字的众多新潮流中有一流为“网络文学”。
什么叫网络文学?
网络本来只是个载体。载体之上有两类被载物:一是已经用油墨通过印刷术体现在纸张上的作品,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社会承认的文学作品,通过上网可以接触更为广大的接受群体;另一类则是直接在网上创作的、毋须化为实形图书、因而也就毋需溜须拍马得到什么人的认可、毋须过五关斩六将经过三级编审、毋须低头哈腰乞讨赞助自费出版、只要自己有写作的冲动和能力同时又初通上网技能的人就可以在网友中**宣泄自己的创作欲发表欲的作品——我以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前面那个已经成书然后再上网的不算,要算也只能算作“一稿两投”。
网络文学与网络同生同在。有网络,就有网络文学,除非灭了网络,才能没了网络文学。网络文学的出现和永存,是一种命定。
于是有人惊呼道,网络文学最终将取代文学的一切形式。
如同我不以为网上逛庙会能够获得亲临龙潭走一走挤一挤累一累闹一闹的愉悦一样,我想,网络文学也永远不会造就它的一统天下。你写点儿一颦一笑的千字心灵鸡汤可以,你要在网上造就数十万字的长篇宏著摆出百十道满汉全席来,而且还要人家吃得下,难度恐怕就比非网上创作要大得多了吧?你与读者作闪电式的交流会使你很快成为网上明星,但你要想在网上深凿重挖引发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互动,或许就不是那么受人欢迎了。即便日后的软件硬件界面大有突破,操作者的资讯素养飞速提高,宏篇巨制可以快速下载,请问你真打算让你的读者终日里面对了他自家的终端与你进行灵魂的碰撞?当然,你或许还在等待着网络技术的飞跃发展,期待着有一天小小的机器会像手表一样可以随身听读,那么,你是不是肯定地说到了那时候,这世上就此没有了愿意捧着一本书静静地坐在小河边、树丛中,海滩上、书案前、被窝里,细细体味着在另一种载体的文字中穿透而出的思索的力量、情趣的魅力以及想象的空间的读者?
还是那句老话:文学呈现出来的面目,一定永远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网络来了,别把它看成妖怪,也别以为它是主宰一切的神。网络是人制作的,它应该永远为人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