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追我赶卖“隐私”(1 / 1)

市场竞争,狼烟四起,血刃相见,一句话,钱越来越难挣。卖烧饼油条的满街都是,且一天赚不了几文铜钱,倒卖白粉是能够一夜暴发的,但抓到后大抵都是要杀头的,危险性太大。

那么,究竟还有什么行当既不会杀头又能换来大把的票子呢?

于是有人想到了卖“隐私”换钱花。“隐私”是自己的,自己卖自己的东西是合情合理的,不会被杀头,还能满足好逸恶劳的心理惰性。最值得自我膨胀的是,出卖自己隐私的人还会被光荣地命名为观念进步、思想解放、坦**诚实、直面人生。由此看来,卖隐私不只是能赚钱,卖隐私还可以让自己声名显赫,可谓是名利双收,一箭双雕。

最近,许多高校的校园里贴出了收购女大学生隐私的招贴广告,社会上不少媒体也登出了高价征购个人隐私的广告。在《绝对隐私》以骇人听闻的炒作而捞足了腰包后,买卖隐私大有你追我赶愈演愈烈的趋势,书刊市场先后出现了《个人隐私》、《非常隐私》、《绝对黑暗》等书,刊物中关于隐私的自我陈述连篇累牍。满天飞扬的隐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固然满足了许多人好奇和窥秘的心理,但当隐私泛滥成灾并且毫不掩饰其贪婪的商业目的时,我们就有理由对铺天盖地的隐私保持足够的警惕并提出根本性的怀疑。

一位在文坛始终没有产生轰动效应的女作家,因为写了一本《私人生活》的长篇小说,而名扬天下,书中很细腻地写及了一位少女与老师的畸形恋情,这部小说是目前隐私纪实泛滥成灾的文化背景和逻辑起点。然而读《私人生活》时,就已经感觉到小说中的兴奋点在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中早就涉猎,书中写一个中年男人与十二岁小女孩洛丽塔的**恋情,曾轰动欧美。这些被称为隐私小说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性变态、虐待狂、歇斯底里、精神分裂症患者。

小说毕竟是虚构和夸张的艺术,而真人记述的隐私则当然比小说更加刺激,因而也更加容易赚钱。正因为隐私卖价很好,因此形形色色的隐私相继出笼,并配以照片,赌咒发誓说绝对隐私。然而它的漏洞也出在这里,这就像小偷王二说他绝对没偷三百两银子一样,越是表白绝对,它的真实性就越是经不起推敲。因为隐私是个人的,很显然是不好调查取证的,而且又隐去了真实姓名,这样就更加神秘了。最近在一家刊物上读到了一个据称是将写进中国妇女历史的个人隐私自述,一个卖**女通过自己的奋斗拿到了大学文凭并当上一家省报的记者,自述其跟三个男人和几个嫖客的感情纠葛,才开始觉得新奇,越往下看,越觉得像小说,但又有作者照片,怎么能不是隐私呢?后来一想,既然钞票都能造假,造假隐私简直是太容易了,假钞通过验钞机能够识破,而假隐私查无对证,无法也不可能核实。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是也不是,不是也是”的似是而非的隐私流入书刊市场。以我之阅读经验,现在市场上卖的隐私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是假冒伪劣隐私,这些伪劣隐私的制造者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即没有意识到隐私自述得越流畅,其真实性越不可靠。小说是流畅的,隐私是欲言又止,难言之隐。

造假烟假酒假酱油容易被查出来,造假隐私是查不出来的,这也是隐私买卖市场行情混乱价格混乱的根源所在。其实,假隐私很快就会被人识破,但做这种买卖的一般都是赚一把就走,等到你识破了,“隐私”买卖的铺子已经改换门庭了。

即使现在书刊市场上卖给读者的隐私都是真的,那么它究竟带给读者什么呢?隐私是难言之隐,是人的心理和行为中不能公开的不能言说的内容,就其性质而言,是公共道德、社会秩序、民众理想所不能容忍不能接受的反价值的行为和心理,是属于见不得人的。之所以不能公开,不是因为人的虚伪或诚实的品质在左右,而是隐私的反价值化内容实际上是败坏民风有伤风化,直接体现了社会道德伦理秩序的颠覆和失败。因此,大部分所谓的隐私都与**、性变态、精神疾病和伤风败俗有关,都是为社会公众道德所拒绝的阴暗龌龊的东西。

公开隐私,将反价值的行为价值化,这与人诚实的品质无关,与思想解放更是毫不相干。卖“隐私”,除了换钱,基本上是无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