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曾经是世界上工业发达的头号资本主义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过去人们在谈论国际事物的时候,总是习惯说“英美如何如何”——把英国排在了美国的前面。如今,“大英帝国”已经衰落,可仍然是发达世界的重要成员,人们在谈论西方的时候不过是把口头语改成了“美英如何如何……”——英国仅次于暴发户大老美。
我爱英国从南到北地兜了一圈儿之后,心里生出的最大疑惑就是:英国的钱是从哪儿来的?
因为,他们的田野里很少有庄稼,满眼是一片接一片的草场。既无太高的山,也没有太平的地,略呈起伏,绿野开阔,色泽油油。只在中南部间或能看到小麦和油菜——大块四四方方的墨绿,镶嵌着一片整整齐齐的金黄,或者一片墨绿连接着一片金黄。英国人像是用植物纺织地毯,打扮田野,本意并不在乎能打多少粮食。不然,他们怎么可能一年到头地就只以菜籽油炒小麦为食呢?
难怪当今世界上流行着一种说法:现代人最大的福气或曰最大的享受,就是吃中国饭,娶日本老婆,坐德国汽车,住在英国乡间……可见英国乡间的漂亮和舒服已是举世公认。在我的印象里,英国的乡间也的确要比英国的城市里更幽美干净。城市的大街上常会见到狗屎、鸟粪和烟蒂之类的脏东西,英国人在大街上吸烟的太多了,尤其是姑娘。而乡间就不同了,由于英国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一年四季雨水充沛,却极少会有洪涝灾害,四周都是海洋,却没有台风。5月初,我的双脚刚一登上英国的土地,就赶上了一场好雨。等我走出伦敦机场,迎面已经搭起了一抹鲜艳的彩虹,像是在欢迎我。
我已经记不得在天津有多少年没有见到过彩虹了。当我乘车从伦敦去剑桥的路上,一会儿一阵雨,一会儿又雨过天晴,彩虹一直陪伴了我一路。
论纬度,伦敦和中国最北边的城市漠河差不多,可英国冬天并不是很冷,至少比北京的冬天要缓和得多。夏天又不是很热,而且很短,没有蚊子,可以不开空调……你说,这不是造物主格外垂青他们这块土地吗?大自然何以竟如此地厚此薄彼?有了这样的自然条件,而土地又不必为人们的肚子饥饱承担责任,只随意长些让人看着好看的花草,怎么能会不漂亮?据说英国政府鼓励农民不种庄稼,谁家若是将土地撂荒长草,政府还要发给补贴。
——这真令我们这些地少人多的国家里的人难以理解,世界上居然会有这样的政府,会有这种奖励懒汉的政策!我们耳熟能详的治国方略似乎是:“手里有粮,心中不慌。”是啊,我们有13亿人口,如果肚子吃不饱,惶惶不可终日,那就会热闹了!土地不种庄稼,那么英国人吃什么呢?他们总不至于是靠喝西北风强大的吧?
我到英国的超市里去看,很少能见到英国本土出产的农产品,大米是泰国的,草莓是西班牙的,香蕉是巴西的……英国人吃百家饭,全世界的土地都是他们的果园和庄稼地。英国毕竟只有不足6000万人,比我们的一个江苏省还少1000多万人。他们有钱,自然什么都可以买着吃!
可他们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呢?土地不打粮食,就只有靠工业了。英国是老牌工业帝国,就是他们靠发明蒸汽机掀起了第一次世界工业革命。可我在英国跑了不少城市,有大的中的小的,有所谓的工业城市、港口城市、文化名城……却只看到了有数的几个企业。越是这样我就越像中了魔一样,每到一地都要反复向当地人打听他们的工业状况,有多少像样的企业?遗憾的是,他们中能说出个一二三的人很少。越问不出结果就越想问,问得急了人家就以为我是专门来访贫问苦的,想考查英国工人下岗的情况。
我只好一再重复自己那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你们的土地不打粮食,城里没有多少工业,而你们又那么富,钱是从哪儿来的?这在世界上也是极其特殊的,如美国、德国、日本等其他经济大国,都有强大的工业,包括许多全球知名的企业和品牌……
爱丁堡大学的一位经济学教授给了我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英国的工业的确曾长期居世界首位,进入20世纪开始衰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造船、煤炭、棉纺等工业急剧萎缩。近几十年,在汽车、飞机、化学、电子、石油精炼等工业项目上,又遭到来自美国、日本和其他西欧国家的竞争,发展艰难而缓慢。目前在国际上能打得响的是汽车和飞机的发动机,还有一部分高科技产业,如光电子技术等,大约占到国家总产值的30%左右。但现代英国的主要经济收入是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业。伦敦是欧洲的金融中心,伦敦的证券交易市场在世界上也是举足轻重的……
我似有所悟,是自己太老赶了,以为只有城里“工厂林立”,乡村把每一寸土地都种上庄稼,甚至要“开山造田”、“围海造田”,才能有饭吃,有钱赚。那真是笨死了!现在赚钱就像变魔术一样,你看着人家成天像什么事都不干,钱就赚到手了。其实这个道理中国的古人也早就说过了:靠卖大力气只能挣小钱,靠技术只能挣中等的钱,靠钱挣钱才能挣大钱。“靠钱挣钱”——不就是“金融服务”、“证券交易”吗?
可是,这个世界倘若都不卖力气去搞产业,大家都一窝蜂地靠变魔术般的手段赚钱,都去搞“金融服务”,搞“证券交易”,那支撑“金融”的钱,那可以拿来做“证券交易”的钱,又从哪儿来呢?